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种活动性存在,教学本身的运动、发展不仅涉及到外显的行为过程,而且涉及到内隐的精神过程。内隐的精神过程即教学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理解的“循环”过程,包含“内循环过程”与“外循环过程”。教学理解过程观是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过程观的新的教学过程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活动性存在,教学本身的运动、发展不仅涉及到外显的行为过程,而且涉及到内隐的精神过程。内隐的精神过程即教学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本质上是理解的“循环”过程.包含“内循环过程”与“外循环过程”。教学理解过程观是一种不同于外显行为过程观的新的教学过程观。  相似文献   

3.
施志毅、廖可珍从行为科学的定义出发,认为行为是个体心理特征和环境的函数,用一般的教学模式可表示为:B=f(Pa,b,c,Em,a,o),其中B-行为,p-个体心理特征,E-环境因素。可见,个体心理特征只有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才能产生行为,才有社会实践意义。教育是一种以教师为表征的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过程是无法对被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只有通过教师行为方式这一桥梁和中介,才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达到信息沟通。这里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既包括“体态”、“动作”等外显行为,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隐行为,所以教师教学的转变不仅包括对教学方式的外显行为——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的转变,而且还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情感、价值观及教学观念这些内隐行为的转变。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首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必须正确对待师生关系,正确对待教学过程,正确对待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4.
“内隐学习”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在1967年提出的。它是一种区别于传统外显学习的不知不觉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未意识到学习的规则,没有对这些规则进行外显记忆的情况下掌握了规律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人们常常是学习了某些规则和标准后,再依据它们做出相应的反应的同时也能清晰地表达这些规则。如在解一道数学题时,能够描述出所采取的原理和步骤,这是外显学习。但很多情况下,我们按照某些规则和标准行动后,却不能描述出其原理和规则,这就是内隐学习。内隐学习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本质,尤其是弄清人们究竟如何获得丰富复杂的知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和角度,并在许多实际的应用领域中都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那么,内隐学习在数学的学习中具有什么特殊性,数学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外显策略来促进内隐学习呢?  相似文献   

5.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G.Roth)认为,知识可分为外显性知识与内隐性知识.而内隐性知识即隐性或未编码的知识,其隐含在经验中,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外显性知识不过是树上的果实.高中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有外显的,也有内隐的,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但这两类知识在学生的建构过程中其难易程度是明显不同的,内隐性知识一般较难发现与暴露.本文就这一视角对高中数学中内隐性知识的理解、挖掘与利用谈谈笔者的一些观点.1对“内隐性”知识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内隐学习理论认为,一方面,内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以外的隐蔽的、潜在的知…  相似文献   

6.
王晓裴 《考试周刊》2010,(55):102-104
本研究根据内隐学习理论兴起的背景,内隐学习的特征.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关系,以及内隐学习与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关系等,把内隐学习这种“学习领域中的革命”、“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引用至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进行教学实验。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运用与内隐学习理论相关的教学方法与常规的外显学习教学方法相结合.与常规的只注重外显学习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相比较,探讨其在大学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应该追求深度教学。深度教学是旨在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深度教学不仅关注外显的“演绎-系统知识”的掌握,也应关注内隐的“经验-缄默”知识的积淀。  相似文献   

8.
杨彬  田泽春 《湖南教育》2003,(24):50-50
新课程的价值体现在过程中,历史教材从形式到内容提供了教学过程感知活动的条件,而教学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感知活动。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把握感知化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作为教导主体的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处理、教学方式的选择,以探究的精神主导教学。教材的编纂相对于《课程标准》来说,“知识与能力”是外显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隐的。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应当只是外显的教材文本,还应当包括蕴含在教材中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摆脱传统教学的惯性和对现实利益的权衡的牵制,要求组织、…  相似文献   

9.
刘慧慧 《江苏教育》2022,(16):45-48
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觉察他们的内隐心理,有助于心理健康教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咨询过程中“洞察”学生的内隐心理,对学生进行透彻分析;在课堂上“看见”学生的内隐心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行为;在聊天中“意识”到学生的内隐心理,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觉察。  相似文献   

10.
【设计理念】依据语文教学关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根本要求,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本课教学在感知、熟悉、理解文本、与文本互动时,紧扣单元主题导人,以学生关于读书的自由言谈创设学习情境;紧紧抓住由“我”的动作行为构成的外显的窃读形象和由“我”的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过程构成的内隐的窃读情感,抓住语言现象,由学生反复开展课文的朗读、提问、讨论、交流、赏析等课堂学习活动,重点研读关键的词句,体会“我”“窃渎”的行为与感受,由理解“我”窃读的行为深入到与“我”窃读情感的共鸣,感悟读书乐趣,激发阅渎乐趣,促进养成读书的习惯。同时,通过朗读与语言赏读,加强语感,关注积累,感悟词语的精妙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外语教学涉及到外显和内隐两种基本方式,二者虽然具有本质区别,但都对外语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倘若只重视两者的不同之处,而忽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只会阻碍外语教学的发展.因此,分析外显和内隐教学的区别和联系,探讨影响两者的主要因素,将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充分发挥外显和内隐教学的各自优势,进而大大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内隐学习理论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将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相辅相成的协同效应引入教学设计中,就是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激发内隐学习的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创设有利于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协同作用的认知参与情境,创建有利于学生行为参与的内隐学习活动,也就是要活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相似文献   

13.
何谓“反思”、“反思性教学”? “反思”二字,《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因此,从狭义来说的“反思”可以理解为“内省”,在这个意义上,反思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可以以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为对象,也可以以自己思维活动的过程为对象进行省查自身。而从广义来说“反思”不仅是内隐的思维活动,而且是外显的实践行为,这样才能确保反思的结果得到检验。  相似文献   

14.
罗祖兵 《早期教育》2006,(11):I0004-I0004
教学的境遇性是指教学过程的特征及其表现因其内外环境不同而不断生成转化的特性。作为教学的一种性质,它内隐于教学深处,通过教学行为表现出来。教学行为是教学境遇性的载体。当我们只考虑境遇性时,下列教学行为便属于包涵有境遇性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学生负担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显的负担,如作业数量多、学习时间长等;另一种是内隐的负担,那就是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将“减负担”“高质量”片面地理解为减少作业量,这本身就是错误和盲目的。  相似文献   

16.
内隐认知(implicit cognition)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虽然认知主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他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认知对信息的加工是快速并行的传入过程,是不能用语言表达、不受认知主体意识控制、不需付出心理努力的,它包括内隐知觉、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三个方面。与之相对的是外显认知,  相似文献   

17.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决定个人内隐和外显行为并使之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心理特征的统一,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体育教学中弘扬学生个性的教学观是体育教师现代教育意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否在心灵深处培植这种观念、这种教学品格,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予以充分的实施,是衡量体育教师是否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要求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略论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反思性教学评价标准的建立必须遵循发展性,双向性、合理性和开放性原则,综合运用教学环节细分,教学行为分析,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反思追问等设计策略,处理好“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科学请便民人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外显行为与内隐反思以及素质标准、责任标准与绩效标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做一做”,在具体的动手做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手脑协同,把外显的动作过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把朦胧模糊的想法转化成实实在在的行动,再通过合作交流,就能够获得真切、可信的数学知识,而且理解深入,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20.
一、传统的学习观及其对游戏的解释(一)传统的学习观在学习理论家的视野里,学习是人类最普遍和广泛的一种行为,几乎无所不在。一般而言,学习可定义为“由经验造成的行为或潜在行为的比较持久的改变”,[1]凡是存在经验的地方,都会存在学习的特性,因为任何经验都会对后来的行为有外显或潜在的影响。1.传统的学习观把学习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认识论是传统教学论的基石,把学习看作一种认识过程是传统教学论的基本理念。事实上,认识论也是现代哲学的核心,“是一种不同于各门科学的理论,是各门科学的基础”。“如果没有这种‘认识论’的观念,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