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就福建大学生接触2008奥运媒介传播现状对福建8所本科高校81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众媒介传播与人际传播是福建大学生接受奥运资讯的主要途径;奥运新闻、奥运动态、奥运人物、奥运竞技、奥运知识是福建大学生最关注的奥运资讯内容;休闲娱乐、爱国情感、知识认知、自我个性等4个因子构成大学生媒介动机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2.
奥运传播中的机遇与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奥运传播的成功是奥运会真正的成功。主办国利用奥运会相对集中的全球注意力资源实施全球形象战略,传播本国文化。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高风险,因为国际媒介用各自的方式建构主办国形象。为了规避风险,主办国应了解国际媒介的报道程式,提高国际媒介对主办国文化的认知,以及奥运期间为国际媒体的记者提供“美好体验”等。  相似文献   

3.
对有关里约奥运会社交媒体传播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并结合对现实的观察,分析了社交媒体传播活动的发展方向。认为在技术提升的基础上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环境下,社交媒体传播活动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从文本形式、意义表达、受众身份、商业宣传、官方态度、媒介业态等6方面展现出了娱乐性、互动性、融媒体和移动化4个新趋势。这4个趋势几乎覆盖了奥运传播的方方面面,展现出运用社交媒体的奥运传播模式对传统传播模式的冲击,认为需要建立新的传播权力结构才能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环境,促进奥林匹克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网络传播与北京奥运新闻传播的新格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网络传播的受众特点、传播方式和多媒体技术,说明网络传播是奥运新闻传播的最佳模式。认为:网络传播将改变传统奥运新闻传播方式和奥运新闻传播对电视媒体的依附。提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络传播的几个创新点:创建功能强大的奥运官方网站;谋求与国内外网站的广泛合作;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创新与运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逻辑分析法等分析媒介在资本、技术、负载意识形态方面对奥运会的影响.主要结论:媒介资本解构了奥运精神,迎合了利益需求,奥运会的品牌化运作伤害了一些小的国家和体育项目,容易导致冲突蔓延,它转变了奥运组织的运作方式,改变了竞技规则与奥运呈现方式,导致奥运借助媒介传播意识形态成为可能等.  相似文献   

6.
林景  余君 《湖北体育科技》2007,26(4):407-408,404
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阐述了我国大众媒介在奥运舵手选拔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了以往我国大众媒体在体育传播方面的诸多不足,提出了奥运舵手选拔对我国大众媒体体育传播的内、外部影响,为提高我国大众媒体的体育传播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史俊伟 《体育科研》2007,28(6):13-18
以媒介生态学为研究框架,在体育传播学的视野下,研究奥运大众传播生态系统。根据媒介生态学基本观点,将奥运大众传播生态系统划分为奥运传播原生态、内生态、外生态3个层次。通过对奥运大众传播生态3个层次中诸多关系的研究,对"营造北京奥运会平衡、稳定的传播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5G时代的受众心理特征呈现新样态,作为客观存在的心理和行为实体,网络受众渐已成为奥运传播研究的核心议题。在此,迫切需要立足奥运传播的视角,以知觉的悬置为切入点,对奥运期间网民的媒介行为和情感状态进行分析,揭示影响新媒体奥运传播生态的受众心理因素,探讨其参与逻辑与传播机制。“作为主体的受众”呈现知觉迁移、人物情感悬置、情感共鸣与幻想、知觉性质转变等新特征,需在新奥运传播理论的建构过程中充分关注。基于4个维度受众特征的阐释,厘清新奥运传播环境中受众情感的真实状态,丰富奥运传播理论中受众研究的范式结构与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为中国新闻人提供历史性的机遇和纵横驰骋的舞台。新闻媒体要在这场奥运新闻大战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具备完善的传播策略。文章结合当代奥运新闻报道和传媒发展的特点,从理论分析入手,提出北京奥运报道的三大传播策略,即文化策略、差异化策略和媒介联动策略,并认为这是提升北京奥运报道品位和专业水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郭晴 《体育科学》2012,32(3):92-9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法回顾了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发展的历史,从两者相互交织的利益取向出发,将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分为:媒介对体育及体育组织的介入期、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稳定发展期和共生成熟期。研究结果认为,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形态表现为单向传播关系、合作关系和共生关系;这3种关系形态不仅仅是纵向的、历史演变的结果,同时也是一种横向的、在当今社会也同时存在的关系形态;决定体育组织与媒介关系形态的因素包括体育制度与媒介制度、媒介传播力以及受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展示政治"的理论视角,分析平昌冬奥会通过公共文本、公共空间、公开仪式、视觉符号、民间社团等载体所展示的政治意涵,并通过分析西方主流媒体对平昌冬奥会展示政治内容的报道来考察其政治传播的媒介效果,分析西方主流媒体评价奥运会政治传播的方式和惯习。据此提出北京冬奥会政治传播的理念、行为和受众策略:以人类共同价值理念引领冬奥会政治传播;延伸公共政策和公共空间的政治展示功能;将硬性政治诉求柔性展示的公开仪式;主动引导、分类疏导民间社会的政治表达;关注与东道主有政治文化争议国家的相关展示政治行为;强调受众的体验和参与。  相似文献   

12.
电视(大众传媒的代表)在全球范围将奥运仪式分类有序地展现,促成了奥运的“去仪式化”;而奥运作为仪式性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内容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的仪式性,从传播形式方面促成了大众传播仪式的再次仪式化(奥运在大众传播这种日常仪式中再次形成了阈限期,即仪式状态),从而促成受众的连续收视行为,特别是奥运期间的超常规收视行为,强化其仪式功能———使受众拥有共享信仰而获得的满足和安全感。奥运和电视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和双赢关系。同时,奥运和媒体的这种共谋直接导致了第三种客观结果:奥运的“去仪式化”,即仪式和群众场面———民族国家组织场景之间的转化,歌颂、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整体感以及分类权力的秩序。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见证了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领域的历史性变革,全球首座“双奥之城”推动了新兴媒体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度融合,折射出我国国家传播能力提升与传播格局演变的壮阔历程。将我国筹办、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的“双奥之旅”作为一个兼具中国语境和全球视野的历史文本进行审视,揭示全球大变局时代技术与文化在中国的互动与演进,分析奥运传播与我国传媒业创新实践的融合互动,呈现体育传播格局演变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文明的伟大创举和至高成就,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始终是全球普遍关注的命题,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奥林匹克当前的形势与未来的走向,需要我们予以新的解答。借助后奥林匹克主义的研究范式,聚焦奥林匹克与未来全球城市的演进、奥林匹克与新媒介的崛起、奥运设项机制与体育运动的焕新、奥林匹克与运动员的再关怀四个重要的发展议题并展开深入探讨,从中映射和解构社会变迁中奥林匹克的变革,为奥林匹克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15.
奥运会媒体运行是实现奥林匹克传播目标的重要支撑体系。《奥林匹克2020议程》及办奥“新规范”与中国“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运行提出了新要求,其核心是节俭办奥与利益相关方体验同等重要,需要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历届奥运会媒体运行经验、规范以及未来奥运会媒体体验愿景,可为深度理解媒体需求、实现精准而避免浪费的媒体运行提供参考。基于奥运会媒体运行历史溯源、2022年北京冬奥会媒体体验愿景问卷调查、北京冬奥组委媒体运行部深度访谈,以奥运媒体体验为研究重点,系统考察了奥运媒体运行体系中包含媒体后勤服务、奥林匹克信息服务、新闻中心与媒体村等媒体场馆建设及服务的多个子系统的规范与创新,发现专业、便捷、温暖、实用是受访中外记者对冬奥会媒体运行体系的核心体验目标。  相似文献   

16.
价值转化理论视野中的奥运传媒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转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潜价值与显价值的转化。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通过分析奥运与传媒之间的联袂合作,从价值转化的视角来探讨奥运会的潜价值转化及奥运传媒经济的开发,为合理利用奥运传媒资源,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一届真善美且盈利的体育盛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外来概念,奥林匹克如何在中国被建构和认知?该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中国大众的奥林匹克观念包含了稳定的简单观念和动态的复杂观念,其中简单观念是奥运会、中国体育大事件、精英体育;复杂观念是民族崛起、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国家制度、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组织传播等国家权力支配下的行动与个体记忆、个人媒介选择、理性反思、人际传播、个人兴趣等个人因素互动,实现了观念强塑、观念弥漫、观念淡化三种观念建构模式。三种观念的建构模式因存在上述因素之间的博弈,中国大众的奥林匹克观念的变迁呈现出迭代与共存的特征。中华民族崛起和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国大众奥林匹克观念形成的底层逻辑,国家力量与个人因素互动,实现了奥林匹克中国化。  相似文献   

18.
Historically, the Olympic Games hav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on the economy, tourism industry and soci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a hosting nation. The Olympic Games are the most globally promoted and commercialised sporting event in the world. This fact has led global firms to mandate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any aspects of traditional Olympics advertising relating to media content, media channel/placement and the overall budget allocation pattern. In pursuit of desired outcomes, sponsorship-linked promotion and marketing that primarily focuses on communication objectives allows both sport authorities and corporate sponsors to reach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markets across the world.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mmercial partners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2012 London Olympic Gam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ES). The intention is not to merely verify the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of commercial partners, but to review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hroug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Olympic Partners. This facilitates our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re have been certain historical changes in their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with regard to CSR and ES. Implications for mega-event manager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also outlined.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Olympic Games of the modern era are powerful global mediated events. Olympic cities receive an overwhelming examination by world media. As the 2016 Olympic host, Rio de Janeiro has been given an enormous amount of attention, both by the international media and researchers who looked at the urban spaces of Rio, the struggles over the hegemony of the city and the social meanings the Olympics bring to the host city’s citizens. However, studies over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io, sport and media are rare.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historical uses of the term Olympic by Brazilian media during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By looking at the main articles in the newspapers of these periods, we examine the extent to which ideologies over sports have changed the way the Olympics were represented in Brazil’s national imaginary. We demonstrate how the use of expre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Olympics historically generated a closer appreciation of these events by the public. We also show how political authorities appropriated the Olympics for their own benefit. The paper concludes by asking whether or not the historical lessons from the early Olympic ideas in Brazil have been learned by the 2016 Rio Games organiz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