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余娟 《中华武术》2023,(4):8-10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在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高校体育教师过分强调指标性成绩,忽视学生自身对体育的需求;(2)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3)高校对公共体育课程重视度不够;(4)高校教学条件不足,无法满足教师与学生的多样性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高校公共课程教学改革策略:高校体育教师应注重学生对体育的需求,采取多样化教学。高校要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创造教学条件,优化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体育教师要采用动态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利用网络创新教学,同时改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
采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美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现状特征,分析其优点、不足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美国高校公共体育教育具有较高的自主性,通过灵活的体育课程设置、规范的体育俱乐部和丰富的校内体育竞赛,建立了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但是,严峻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形势凸显出其强制性和针对性的不足。建议我国高校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重视体质健康教育,提高公共体育教育的灵活性、多元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刘敏 《武当》2023,(10):70-72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的价值体系与实践体系的构建,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思政内容深度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中去,将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整个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本人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武术为例对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首先回顾“课程思政”的背景、“课程思政”理念的产生、课程思政的发展阶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国内外研究基本概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研究存在的问题;高校开展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研究,包括价值体系和实践体系构建,结合武术专业的特点,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课程思政在实践操作中积极探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课程思政背景下,分析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构建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提出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旨归,包含精准挖掘课程思政教学元素、科学编写课程思政教学大纲、精心撰写课程思政课时计划、大力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积极实施课程思政教学评价、高效运用课程思政教学反思等。通过研究,以更好地发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品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参考范式。  相似文献   

5.
宋忠良 《体育科技》2014,(1):121-122
目前,在高校扩招和阳光体育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选择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很多高校的通行做法,在新一轮课程教学中该举措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分析了当前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的意义、困境及对策,为研究体育教学理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校与高中体育课程的比较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设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弼 《体育学刊》2007,14(3):5-8
对全日制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和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原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应建立在高中毕业生体育知识、技能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将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体育学习内容越来越向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体育教学的任务将由学生体育俱乐部完成;学生体育俱乐部和校外体育俱乐部将更加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7.
李胜恒 《体育科技》2014,(1):107-108,113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行了实践和研究,结果表明: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而且丰富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有利于公共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美国大学体育教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地考察走访美国高校,特别是在马里兰大学体育系的学习培训,对美国大学教育和大学体育的特点进行归纳分析.认为:美国大学的校园建设很好地将现代与传统相统一;自由和民主是美国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的主要特征;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美国大学更多地体现出通识教育思想,有统一的全校公共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在大学体育中,体育与教育融合是美国的特点,其中NCAA成功就是这种融合的最好范例.  相似文献   

9.
翻转课堂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教育技术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依托。体育领域有关翻转课堂理论研究增长迅速,但实证研究却凤毛麟角,翻转课堂能否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以及引入后的效果如何,还需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论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在厘清翻转课堂内涵、基本特征和操作程序的基础上,通过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分析了翻转课堂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差异,并论证了该模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教学实效。结果显示:翻转课堂具有教学技术信息化、教学资源最优化、教学平台二元化、学生学习自主化和个性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和全面化等基本特征;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对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能够产生积极影响,但2种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深入,高等院校如何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成为新的课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实践性、户外性、肢体性等课程特点,这使得信息技术与公共体育课程的融合更加具有挑战性。该文从高等院校学科课程信息化教学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体育学科足球项目特点,对高校公共足球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公共足球课程信息化教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对策,认为教学改革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改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体育组织形象的体育公共关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组织形象问题能够充分体现体育公共关系学科的特点,它是体育公共关系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深入对体育组织形象的研究,将有利于体育公共关系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道家体育、教学传统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先秦道家体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育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实施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体育教育中实施“选项分层”的教学改革方案,并且通过在教师、教材、内容、场地等结构方面的改革,能够使体育教育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学区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提出了“学区体育”概念,深入分析了实施学区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对学区体育实施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环节、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文件。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畅通反馈渠道;加强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要重视应用性教学,融信息化于体育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体育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要增强体育教育工作的信息意识,支持教职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8.
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体育课程的界定问题,以期能为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胡庆山  王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5-107,111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在新课改下重新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走出“运动员型教师”的培养误区;以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理念为导向,跳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樊篱;与时俱进地接纳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将其列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20.
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高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结合快乐体育教学等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