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脱钩指数:资源消耗、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表达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本文从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表达式——IGT方程和IeGTX方程出发,分别导出了资源脱钩指数和排放脱钩指数。根据脱钩指数值,将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与GDP的脱钩程度分为3个等级: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未脱钩;在GDP增长和降低两种情况下,脱钩指数与脱钩程度的关系正好相反。由于资源脱钩指数和排放脱钩指数的数学结构相同,只需一个脱钩曲线图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某年某种资源消耗或废物排放与GDP的脱钩情况。以中美两国2000年-2007年间的能源消耗和SO2排放为例,阐述了脱钩曲线图的使用方法。在此期间,中美两国的SO2排放脱钩指数略高于各自的能源脱钩指数;中国的能源脱钩指数和SO2排放脱钩指数均低于美国,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经济增长较慢的发达国家更难获得较高的脱钩指数。在比较各国间的脱钩程度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10)
全球汽油的40%,都是由汽车行业消耗的,而同时汽车排放的尾气占大气污染源总量的50%以上。随着资源逐渐枯竭,而环境压力逐渐增大,双重压力使得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本文旨在普及新能源汽车知识,加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3.
将经济单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排放定义为"环境压力",以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耗总量、工业COD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排放总量4类环境压力指标为投入,以各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构建DEA模型测算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并考察IEE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2006—2012年间,中国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偏低,还存在巨大的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潜力;不同省份及三大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明显优于中西部;样本期内,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均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特征,但提升幅度都非常小。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脱钩关系及反弹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苑清敏  邱静  秦聪聪 《资源科学》2014,36(5):954-962
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当前城市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关键途径。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推算出天津市1998-2011年直接物质投入和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并以此为基础构建Tapio脱钩分析模型,研究天津市1998-2011年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间的脱钩关系及程度,运用脱钩指数分析了二者脱钩发展的时间演变趋势;并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天津市经济增长中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反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1年间天津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基本实现弱脱钩,其中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的脱钩程度要高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脱钩程度,表明资源投入的增加对于增强资源环境压力具有更明显的推动作用;影响天津市资源消耗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规模效应,并且其作用大于技术提高所带来的资源消耗减量的影响;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环境治理技术的进步是导致天津市污染物排放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其发展必将难以为继.为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废物排放.上海化工区的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能值分析的区域循环经济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浩  王青  宋阳  李广军  李连德 《资源科学》2008,30(2):192-198
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本文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资源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能值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90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需要购买的能值总量较少,资源基础相对雄厚,总能值用量中74%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且逐年上升。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废弃物能值增长幅度滞后于总能值用量与GDP增长幅度,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使废弃物总量持续增加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合理使用,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划分物流服务中心上的物流服务资源,不仅可以减少物质资源消耗,降低管理成本,还能控制风险成本及人力成本,让无形资源损得以改善。具体的划分有以下几类:人力资源消耗类、物质资源消耗类、管理资源消耗类、无形资源损耗类以及资源风险损失类。这样的划分对资源的查找是十分有利的。通过对物流服务中心的概念的理解与诠释,把物流企业划分为独立服务中心单元,对物流服务中心划分的历程进行了论述,提出物流服务中心资源的分类及物流成本划分。  相似文献   

8.
《科技风》2017,(10)
目前我国对于污水处理方面,一直是一个高消耗能源的问题。污水排放不断增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越来越多。所以,如何有效实现污水处理厂的节能减排,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我国污水排放和治理污水能源消耗的情况,提出了一些节能环保的污水治理措施,旨在提高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技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水质。  相似文献   

9.
隧道照明系统是保证隧道安全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隧道照明系统主要采用高压钠灯,需要大量的电力资源,造成后期运营过程中需要支付高昂的电费,消耗大量的电能资源。本文旨在根据隧道照明系统特性,比较高压钠灯和LED灯的优缺点,阐述无级调控系统的的优点,讨论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统的节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值法,以生态福利视角,选择重庆8个各具特色的小镇,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投入指标,从收入、健康、教育三个维度对居民福利产出进行量化评价,并运用Super-SBM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发现人均消耗标准煤和废气排放这两项指标对生态福利绩效影响最大;大部分特色小镇的REEI指数得分逐年降低,RHDI得分均逐年增加;在综合评价中,6个区县的生态福利绩效指数呈上升趋势,永川和涪陵呈下降状态;并对8个区县的绩效得分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产业转型关键期需进一步明确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的影响。以广东省为例,利用系统动力学构建模拟产业结构、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及影响要素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并在验证模型一致性的基础上,分别选取水资源消耗量与可用水资源量、化学需氧存量与氨氮存量作为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的评价指标,对产业结构调整所可能引发的水资源消耗与水环境效应进行动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单一产业重点调整时,第二产业易造成可用水资源量偏低,而重点调整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则分别有助于降低化学需氧与氨氮存量;对三次产业中两类产业进行重点调整时,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在控制水资源消耗、化学需氧存量、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而三次产业综合提升时,会加剧水资源消耗,但对水环境质量与经济效益提升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从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相互作用的本质关系出发,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和和数学规划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经济效益最大化和资源利用最小化两种条件下的最优产业结构,探讨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理论最优方向,并以中山市的情况为基础进行案例分析,寻求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产业结构发展战略,为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梁姗姗  杨丹辉 《资源科学》2018,40(3):535-546
世界范围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蓬勃兴起,实体经济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发展将对全球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和结构产生深远的影响,开展世界及中国矿产资源消费总量、结构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等相关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矿产资源消费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工业化对矿产资源消费总量和结构变动的作用以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综述发现已有研究成果对于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稀有金属消费的研究不足,同时忽视了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对矿产资源消费的影响。鉴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路径不同,今后应强化对后起工业化大国矿产资源消费规律的探索,精准刻画原材料库兹涅兹曲线,科学研判和揭示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对矿产资源消费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为新时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战略调整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相似文献   

14.
纪玉俊  赵娜 《软科学》2017,(5):16-20
基于中国2000~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产值之比度量产业结构变动,在将地区市场化水平纳入分析框架的前提下,采用门槛回归分析方法,对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存在显著的基于地区市场化水平的"双门槛效应",即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随着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5.
王泽宇  徐静  王焱熙 《资源科学》2019,41(2):301-312
基于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内涵,测度中国沿海省区1996—2015年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运用改进的对数均值迪式指数分解法(LMDI)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的因素贡献并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①1996—2015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总体呈先上升后稳步下降的态势,第一产业资源消耗强度平稳下降,第二、三产业资源消耗强度与中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变动趋势基本同步;空间格局演化上,海洋资源消耗中高强度省区逐渐减少,低强度省区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步缩小;②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对我国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78.224%、18.334%和3.442%;沿海各省区的因素分解效应差异显著,其中福建以技术进步效应为主,浙江、山东和海南以技术进步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为主,天津、河北和江苏以技术进步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为主,辽宁、上海、广东和广西则是技术进步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区域规模效应共同推动海洋资源消耗强度下降;③从海洋三次产业来看,技术进步效应在第二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77.118%;产业结构效应在第一产业内部贡献最大,累计占比为314.547%;区域规模效应在三次产业内部无明显差异。各省区推行海洋三次产业资源集约利用技术或措施时应有所区别和侧重。  相似文献   

16.
韩军  孔令丞 《科研管理》2022,43(7):115-123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提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任务更加艰巨。基于该背景下,本文从产业结构调整幅度与调整质量的双重视角下检验产业结构调整是否促进了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并阐述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绩效演化机制。研究发现,在全国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不仅具有显著的影响,而且产业结构调整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分地区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影响对不同区域存在异质性。进一步通过门槛模型检验,发现产业结构调整对创新绩效提升前期存在具有累积效果“S”型特征,只有产业结构存量达到存量跨过门槛值,才能有效促进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工业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路径及地区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璇  贾蕾玉 《软科学》2017,(6):46-50
通过构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治理与投资的收益和效用均衡模型,分析能源消耗结构、环保规制与投资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发现:工业能源消耗结构受到污染排放和治理、投资结构、技术、价格等因素的影响,区域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由此从产业结构、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合理开采、利用、消费不仅会影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碳中和战略正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技术格局,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后疫情阶段,战略性金属的供需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其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的安全挑战从传统的资源产品获取能否得到保障,蔓延至开采、加工、应用、循环利用等全产业链条。另一方面,我国固体废物产生量迅速增长,但其作为二次金属的循环利用率仍然不高,这将导致大量资源损失。面向未来,国家(政府)应尽快建立二次金属的资源量和储量精细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健全二次金属的收集和资源化体系,促进制订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及标准,保障国内战略性金属的高效内循环及自给自足,彻底摆脱战略性金属受制于人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李虹  王帅  李晨光  陈挺 《资源科学》2022,44(1):156-168
近年来中国电价的普遍性、连续性下调可能诱导资源向高耗能产业聚集,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本文使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别在电价管制和电价市场化两类情景下分析电价调整对高耗能产业及新动能产业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普遍性降电价"会导致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出现较大幅度上升,而仅对新动能产业的"精准性降电...  相似文献   

20.
用水结构研究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乃至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探讨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内涵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及其熵值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利用生态位与生态环境关系,并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用水生态位较大但有减小趋势,生活用水生态位较小但稳中有升,而居于中间的工业用水生态位除市区外均有所增加;区域生态位熵值存在明显差异,汤阴县、滑县和内黄县农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而市区、林州市生活用水占有率、工业用水占有率高于全市,其他区域基本呈相反趋势;滑县等区域农业用水生态位对生态环境造成经济损失的影响比较敏感,而安阳县则为工业用水生态位;安阳市用水结构明显不协调,调整关键是压缩农业用水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