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造性劳动是人们利用其文化知识、实践技能、科学思维,通过创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产生新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劳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主体具有“师生双主体性”,内容体现“守正与创新辩证统一性”,实施过程体现“认知与实践深度融合性”。为此,我们需要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造性劳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劳动课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从这个角度看,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坚持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作为最基本的劳动形态,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积淀精神财富的主要途径,实施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遵循了儿童心理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逻辑。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础、全面育人的有力保障、教育困境的破解之道。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弱化、劳动实践虚化等问题,亟须加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为充分发挥体力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需要突出体力劳动价值导向、重构体力劳动教育内容、拓宽体力劳动实践途径、创新体力劳动实施方式和强化体力劳动评价引领。  相似文献   

3.
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有机融合,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根据学生的心智发展和能力特点,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重在夯实基础,以各种动手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打好学生爱劳动的底色。本文立足实践活动,从三个方面探究劳动教育新路径:搭建实践平台,开拓劳动教育路径;开展实践活动,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完善评价标准,增强劳动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4.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落实劳动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其以"价值体认"为核心的课程目标有利于落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个根本目标;其四种基本活动方式能够实施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其校内外资源可以支持劳动教育的实施.劳动教育即便独立设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仍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都应发挥其落实劳动教育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知行合一”思想内涵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分析“知行合一”思想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价值的契合之处,论述“知行合一”思想视角下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若干难点,建议高职院校以“知行合一”思想为视角,通过加强劳动教育“知”的渗透,实现以知促行;做深做实劳动教育的“行”,实现以行促知;完善劳动教育的“评”,实现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基础,具有综合育人价值,是高校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校(淮南师范学院)实施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发现,高校有劳动育人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投入匮乏和育人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精准发力,靶向施策,创新探索地方应用型高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有效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7.
劳动教育是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的“停课不停学”,本质上是“停课不停育”。在这一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应以劳动素养培育为内核,以家庭为主阵地,以学生为实施对象,延续学校劳动教育的常态功能,克服特殊时期的局限性,建立居家劳动教育支持系统,采取有效的实施和评价方法,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8.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活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需要进行前提性反思,即什么样的劳动才具有立德树人之功能。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以“真正自由的劳动”为逻辑前提,规制出“美”的劳动应具有创造性、社会性、实践性,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供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遵循。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职业院校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增加创造性、协作性的劳动供给,不断提升劳动教育供给质量。  相似文献   

9.
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美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与美育联系紧密、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理论层面,二者融合遵循着“以劳育美、以美促劳”关联逻辑;从传统“单向育人”到新式“协同育人”协同逻辑;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价值逻辑。实践层面,探讨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体系,搭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格局,建立“师资队伍保障+条件保障+评价保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字劳动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它与劳动教育双向互动。一方面数字劳动助力劳动教育。数字劳动的“时空重构”开启劳动教育的多元实践,数字劳动的“算法管理”拓展劳动教育的伦理向度,数字劳动的“产消合一”强化劳动教育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数字劳动也设限于劳动教育。劳动工具数字化挑战劳动技能升级,劳动过程数字化弱化劳动价值认同,劳动关系数字化冲击劳动权益保障。由传统劳动教育向数字劳动教育转型是社会发展趋势,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推进数字技术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一是要虚拟与现实融合,突出劳动教育的数字趋势;二是技术与价值结合,突出劳动教育的精神引领;三是教学与实践共生,突出劳动教育的问题导向。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发展。我们应当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廓清“教劳结合”方针落实中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陈旧观念,提高“社会实践教育”的法律地位,重新构建“教劳结合”方针的理论和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面对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在顶层设计、实践机制和主体参与方面的困境,国家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培养具有"四个最"劳动价值观的时代新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高校劳动教育新的价值意蕴。劳动教育必须在完善课程体系、强化"五育并举"、构建"三方联动"的协调机制等方面抓实,才能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辨析"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概念对深化教育理论认识、改进教育实践、优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劳动教育的历史进程和概念演变发现,劳动教育与德育密切相关,能有效塑造人的劳动价值观、培养人的劳动技能;梳理职业教育的历史进程发现,职业教育可以归纳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同时,职业教育在促进生产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审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概念演变,发现"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并列,重合,交叉,包含"四种关联,也存在教育实施的主体与对象、目的、内容、方法、条件、评价等六方面差异。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在厘清与"职业教育"区别的基础上,通过重塑劳动与职业价值观,强化顶层设计,构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确立多方联动的劳动育人机制等途径实施。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期,学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以"立身修心"为总体目标,以"修德、明理、尚学、生才"为教育基本元素的课程体系;二是促进学科融合,强化劳动教育;三是实施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五是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便孜孜不倦地探寻着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劳动教育是进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劳动教育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小学阶段建构新时代劳动课程,是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要从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和途径等方面,多维度构建课程内容,做到与学习融通.,坚持教劳结合思想内涵的根本遵循;与生活沟通,深掘“具身性”劳动教育情境;与社会联结,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国际接轨,坚守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与未来同向,实现“完人”培养过程和目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教育劳动是指人有目的地作用于教育对象的相关活动,即利用劳动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对教育的期待。近年来,教育劳动在总量上呈现递增态势。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中,女性都是教育劳动的主要承担者。教育劳动在分工链条逐级挤压下,逐渐向性别、代际、阶层的弱势群体扩散。针对这一现象,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相关文献与数据发现,教育劳动具有道德性、情感性、长期性、重复性等特点;教育劳动女性化缘于女性一直作为结构性的劳动市场预备军,在教育劳动总量增加的情况下,教育劳动与经济和文化互动,把女性推向了教育劳动主要承担者的位置。教育劳动女性化不仅导致女性教育劳动的价值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还导致女性在复杂性教育劳动中逐渐被边缘化,进而缩小了女性在其他行业的发展空间。教育劳动的高强度和女性化并没有带来青少年一代更为全面、健康的成长;相反,学校作为教育劳动的主要发生场所之一,将大量的教育劳动溢出性转移至家庭。教育劳动分配的冲突加剧着家庭成员之间、家校之间的张力。因此,应重新审视教育劳动的增加、性质和价值,以改善教育劳动女性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教材的编制是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具体行动,对于指导当前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国普通中学拥有相对成熟的劳动教育教材体系,其主流劳动教材设计的主要特点表现为:遵循联邦州教学大纲,构建两级问题解决能力体系;设置多种类型的主题单元,搭建跨学科知识体系;遵循项目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立足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生产劳动的问题,开始加强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中心的宣传教育活动。1953年至1957年,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与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课程地位得以确立。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劳动技术教育明显带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1978年后,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的指引下,劳动技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学科和课程地位再一次得以确定。1993年后,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对劳动技术教育给与了充分的肯定。新课程把劳动技术教育变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客观上削弱了它的课程地位。劳动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要素,应还原它的学科地位。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劳动教育的适应路径是对现实需求的积极回应。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劳动教育以劳动认同、劳动思维的培养为核心目标,以协作劳动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劳动实践为关键路径,力求在具身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情感。为应对城乡、设计者与参与者、生生间的数字鸿沟、教师教学能力孱弱及大众传媒把关不力等一系列挑战,将人工智能的优势贯穿于劳动教育教学、管理与资源建设中,在"亲职教育"和"亲子教学"过程中转变家长观念;以典型劳模为载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凭借"云教学"模式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以区为项目、以校为单位,建立学校劳动教育智能监测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加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既是重塑劳动教育价值的"试验田",也是职校学生重拾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途径,更是重振我国工匠精神的教育。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地位缺失、劳动与教育割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割裂、劳动主体与客体割裂等问题。基于此,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强劳动教育,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价值,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综合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