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未来职业的发展,也决定着能否顺利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高校、学生都要遵从社会需求,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培养、提高职业素质,增强就业、择业、创业的竞争力,非常必要且重要。  相似文献   

2.
幼儿教育人才的培养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和提高,更决定着我国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提高。就幼儿教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发展中的主动活动的谈一点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是他们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而且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我校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务实的社会实践,有效的就业指导,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走出了一条以全程就业教育促就业、助发展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作为经济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之一,对商品价格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研究两种理论关于商品价格决定的分歧,得出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共同决定商品价格波动的范围,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商品价格的确定值。为提出科学的价格分析机制,须辨证地看待供求均衡论以及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5.
农业信息传播决定着农村发展和农业产业叱发展的步伐,通过对国内外农业信息传播模式的介绍与分析,以期完善我国农业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加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民小康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思想解放的程度,直接决定着改革创新的力度,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度。  相似文献   

7.
罗瑞红 《科教文汇》2014,(8):201-202
中技学校的班主任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苦的工作,它影响着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学生能否健康发展。而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也决定着班级发展的方向,决定着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应不断学习,努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需要,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技术与高校图书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计算机技术在高校图书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片面强调计算机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的负面影响的论述,提出了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高校图书馆发展离不开计算机技术,图书馆理论又决定着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应用的广度、深度.  相似文献   

9.
短缺型生态资源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必须致力保护的资源,该类资源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可持续的与否,也决定着城市发展过程的质量。对于短缺性生态资源必须采取保护为主、发展为辅的措施,防止污染型工业发展及高密度、高强度建设用地的发展,防止与人文景观内涵及外观相冲突的建设开发。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必将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通过对CBE方法的研究,目的是探索出适合制造企业的培训模式及操作方法,以便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相似文献   

11.
通过网络整体性分析、个体网络分析、网络中心性以及网络结构洞分析,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引用和创新知识流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生物医药专利的引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子群特征,高校在生物医药专利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承担着重要的知识流动桥梁作用,特别是中国药科大学表现出明显的结构洞特征。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作为生物医药产业大省,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分析了江苏省2005-2019十五年江苏生物医药产业产学研专利合作数据,应用软件绘制了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图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不同时期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的演化特征,研究结果揭示:在不同阶段产学研合作网络表现出明显的演化特征,高校在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利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高校形成了多个合作子网络,而且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进入生物医药产业的产学研专利合作中,形成了多中心的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3.
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特征与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机制的回声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静态博弈分析主体互动作用,并运用涌现模型分析系统涌现机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是复杂适应系统,具备其所有特征;创新集群主体通过流空间网络实现交互学习并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交互学习,创新集群主体产生了与其他主体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否真正实现合作创新取决于主体间竞争合作博弈的结果;涌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发展。涌现包括知识涌现和创新网络的涌现,通过涌现创新集群产生新的更优的系统功能和结构,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特征—内涵—维度—指标的逻辑思路,在突出生物医药产业对集群环境的依赖性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依赖性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其内涵深入挖掘,进而从宏观国家层、中观区域层及产业层和微观企业层这一全景视角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产业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层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层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层集群创新能力和国家层政策创新能力4个维度,通过每个维度的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选取指标,构建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在创新型产业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广州开发区个性化医疗与生物医药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实证,构建社会网络关系特征、组织学习、创新绩效间的模型。研究表明,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对组织学习和创新绩效都有着正向影响;组织学习对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社会网络关系特征影响创新绩效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适应性学习能明显地促进创造性学习;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平台、技术交流会等有利于组织学习的活动,能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此,提出相关的3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0-2015年间中国502家生物医学工程企业的9233篇合著论文数据构建科学合作网络,并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获取其在2001-2016年间申请的共16754条发明专利数据,我们实证分析了科学合作网络关系资本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企业合作伙伴动态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科学合作网络中的关系广度和关系强度均显著正向影响技术创新绩效;科学合作网络关系广度有助于提升企业合作伙伴扩展性,关系强度则对企业合作伙伴稳定性有正向作用;合作伙伴稳定性和扩展性在科学合作网络关系广度和强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之间均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检索1999—2018年间江苏省生物医药领域专利情况,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江苏省生物医药发明专利合作整体网络的特征及其在不同年份(1999—2008年和2009—2018年)的演化特点。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生物医药发明专利合作网络规模不断增加,但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于南京、苏州和无锡等传统医药产业发达地区,且近年苏州、无锡、扬州、镇江和南通等地市的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增加明显;同时网络中节点的合作关系也趋于紧密,网络呈现出多中心特征,体现较为明显的产学研合作趋势,并且这种趋势不断加强。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建议江苏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在生物医药领域拥有专利较多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省内建立合作创新中心,辐射带动区域医药产业发展,以及推动高校和研究院所之间开展生物医药领域的合作创新等。  相似文献   

18.
孙璇 《大众科技》2012,(8):264-266
台湾的生物医药产业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积累已初具规模并位列台湾六大新兴产业计划之一重点推动发展,文章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析台湾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研发网络的规模、开放性、集中度、异质性等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促进生物技术研发创新的资源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医药产业始于化学合成药的大规模生产,随着生命科学等基础科学的激进式创新,生物医药成为现代医药产业发展的重心,前景广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企业、科学界历经多年培育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并夯实科学基础,营造创新环境,建立了有效的生命科学创新系统,逐渐成为世界生物医药创新高地。建设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是中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的重要一环。中国可借鉴其经验,保持发展耐心和信心,增强生命科学创新系统效用,推进生物医药创新高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While most economists believe that public scientific research fuels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systematic evidence supporting this relationship is surprisingly limited. In a recent study, Acemoglu and Linn (2004) identified market size as a significant driver of drug innovation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ut they did not find any evidence supporting science-driven innovation from publicly funded research. This paper uses new data on biomedical research investments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to examine the contribution of public research to 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finds that both market size and NIH funded basic research have economically an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entry of new drugs with the contribution of public basic research coming in the earliest stage of pharmaceutical drug discovery. The analysis also finds a positive return to public investment in basic biomed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