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湖北体育科技》2019,(11):996-1001
目的考察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其学业自尊的关系中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为探讨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青少年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7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中学生体育锻炼与学业自尊(r=0.308,p<0.05)、自我效能感(r=0.207,p<0.001)呈正相关。2)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学业自尊中起部分中介作用(β=0.007,r=0.098,p<0.05),自我效能感在锻炼强度与学业自尊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与学业自尊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1)中学生体育锻炼能够提高其学业自尊水平,但不同等级的运动量,不同体育能力的中学生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存在差异。2)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体育锻炼对其学业自尊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用积极自我暗示语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之间在认知状态焦虑、躯体状态焦虑和状态自信心维度上差异显著,实验班与对照班除身体状况维度外在身体自我价值感主量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身体吸引力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班与对照班的运动成绩优于对照班且差异显著。大学生篮球运动员运用积极自我暗示语能降低竞赛状态焦虑、提升身体自尊,并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3.
高红艳  王进  胡炬波 《体育科学》2007,27(11):30-36,77
形体认知偏差定义为自我体型认知与实际生理体型产生的差值,差值越大,偏差越大。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对青少年学生形体认知偏差与自尊、生活满意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与分析。被试者600名大、中学生填写了一般自尊量表、身体自尊量表、生活满意感量表、BMI表。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对形体认知偏差在不同体型、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形体认知偏差与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存在着显著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女生群体中。形体认知偏差能够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进行可靠的预测。但无论男、女生,形体认知偏差与生活满意感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即不能对生活满意感产生预测效应。路径分析表明,形体认知偏差对生活满意感的影响是通过身体自尊和一般自尊这两个中间变量间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锻炼、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等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差异不显著,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时间对"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强度和锻炼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身体自尊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最著;身体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以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量表为研究工具,并结合体育锻炼情况对83名职业学校学生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经常参加锻炼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和身体状况显著优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学生。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均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相互之间均具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情感平衡与负性情感呈非常显著性负相关,与正性情感有非常显著性正相关。负性情感维度与身体自我价值感、身体素质有显著性负相关。职业学校学生身体自尊与心理满意度具有密切关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身体自尊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六、七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身体自尊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探讨身体锻炼对初中生身体自尊的影响。结果表明:男生与女生的身体自尊具有显著差异,男生高于女生;锻炼强度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身体状况具有显著作用;每次锻炼持续的时间对身体自尊的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四个维度的作用比较显著;锻炼频率对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具有显著性差异;运动量对身体自尊的运动能力、身体状况和身体素质维度上的作用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82名大学生运动员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与统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1)运动员自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自我控制均可显著预测攻击行为;(2)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自我控制在自尊与运动员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通过SEM拟合度验证,有效支持了一般情绪攻击性预测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大学生运动员攻击行为程度。  相似文献   

8.
有氧舞蹈课程对普通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有氧舞蹈运动与大学生身体自尊之间的关系,通过采用实验法和心理测量法,对大学生进行15周的有氧舞蹈训练后发现:有氧舞蹈练习对学生身体自尊有显著的影响,表现在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同时还发现有氧舞蹈练习对男女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实验前男生在运动能力、身体素质方面略高于女生,而女生在身体吸引力方面略高于男生。实验后男生在各因素上都略高于女生,因此可以判断出有氧舞蹈练习对男生身体自尊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运动技能干预对大学生身体自尊、自我设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我设限及身体自尊5个分量表为调查工具,对高自我设限大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实验干预。结果表明:开放式技能组、闭锁式技能组和对照组之间在自我设限、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身体素质变量上的主效应显著;男生对身体素质变量上的评价显著高于女生,其余变量均不存在显著的主效应,也不存在组别与性别的交互作用。结论:开放式运动技能对大学生的身体自尊各变量的改善均有显著作用,对自我设限干预效果显著优于闭锁式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干预对男生身体素质感的提高和自我设限的降低程度较女生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殷晓旺  张力为 《体育科学》2005,25(2):38-41,47
采用身体自尊量表、学业自我评价问卷、一般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探讨身体自我、学业自我与生活满意感的关系以及体育和学业成绩不同的大学生身体自我、学业自我的差异性。分层回归分析表明,身体自尊和学业自我能够对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感进行可靠的预测,预测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多元方差分析表明,体育与学业的不同成绩及其性别对身体自我、学业自我各量表均有不同的主效应,对大学生身体自我及学业自我评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即指学生通过学习与理解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完成体育锻炼的能力。这种自我锻炼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增强自信心,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鼓励学生自觉获取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以及意识,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所以,体育教学是否可以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学会自我锻炼,成为全面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文章以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概述及意义,分析学生缺乏自我锻炼的现存问题,由此提出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有效对策,从而实现全面教育人才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运动乐趣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中高趋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以及现实需求的推动下,运动乐趣相关研究备受学界重视。目前,运动乐趣强度主要通过《运动乐趣量表(PACES)》进行测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初始PACES的基础上修订成5个版本,其中4个版本已在我国进行了本土化修订。运动乐趣强度在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且运动乐趣与运动动机存在重要关联,运动自我效能感与运动乐趣存在双向互惠关系,运动乐趣是促进运动参与和运动承诺最重要的因素。未来应厘清运动乐趣的概念,丰富并完善运动乐趣的测量,深化运动乐趣与相关变量间关系研究,并进一步构建本土化的运动乐趣机制模型,挖掘运动乐趣的产生与发展规律,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运动乐趣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Background: School-based physical education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a multitude of potential learning outcomes. Representatives of a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suggest that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in and outside the context of school is an important endeavour. While the importance of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to improve (motor) learning is well documented in both general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he promotion of behavioural skills to foster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 constitutes a rather neglected area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Purpose: To examine whether a standardized physical education-based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program has the potential to positively impact on adolescents’ self-reported exercis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as well as cognitive antecedents involved in the regulation of exercise and sport behaviour.

Research design: Cluster-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Methods: A sample of 143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50% girls, aged 14–18 years) attending academic high schools in German-speaking Switzerland were assigned class-wise to the intervention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and control condition (conven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Data were assessed prior and after completion of the 7-week intervention program, which was composed of four 20-min lessons and two reflection phases. Exercise and sport behaviour and cognitive antecedents (exercise/sport intention, motivation,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coping planning, self-efficacy) were assessed via self-reports. A multilevel mixed effects linear regression procedure was used to test the main hypotheses. The regression analyses were adjusted for clustering of school classes, and controlled for baseline levels of the outcome measure and potential confounders.

Results: Compared to a control condition,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with regard to introjected motivation (p?<?.05), coping planning (p?<?.001) and self-efficacy (p?<?.01). The intervention also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adolescents’ self-reported sport/exercise behaviour (p?<?.001). Improvements in exercise/sport intention (p?<?.05), coping planning (p?<?.01), and self-efficacy (p?<?.01) we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levels of self-reported exercise/sport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 Behavioural skill training as part of compulsory physical education has the potential to improve cognitive antecedents of exercise and sport behaviour and to foster adolescents’ exercise and sport participation. Enhancing behavioural skills might be one way in which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an contribute to the creation of more physically active lifestyles among adolescents.  相似文献   

14.
孙拥军  刘岩  吴秀峰 《体育科学》2005,25(3):81-84,96
以沈阳市 885名大学生为测查对象 ,对量表进行严格的翻译、初测等程序筛选条目 ,以探索性因素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交叉分析 ,对假设模型进行验证性比较。该量表的一个维度—身体自我表现信心在修订过程中遭到质疑 ,不具有跨文化的适应性 ;另一个维度却有较好的数据表现 ,且能够对应自我效能的理论诠释 ,在实际操作中可借鉴应用。但研究者认为 ,实践测量指标设计 ,更应基于其核心概念的把握 ,灵活施测 ,情境化。高水平的身体自我效能通常意味着运动参与者会付出更高的努力与坚持性 ,学校体育工作者在体育组织文化建设上应重视客体自我效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运动自信对不同等级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通过对不同等级运动员运动自信心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探讨运动自信对不同运动等级运动员成绩的影响。方法:以参加2004年度全国各专项锦标赛的广东运动技术学院的69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运动员自信心测量问卷对不同等级运动员进行运动自信心的测量,并将测量结果与运动员成绩进行相应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运动自信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相关关系(P<0.01),其中,技能掌握自信、技能演示自信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对教练能力的信心和对比赛情景的自信与运动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技能掌握自信、技能演示自信、对教练能力的信心和对比赛情景的自信均是运动成绩的重要预测因子。结论:运动员自信中技能掌握自信、技能演示自信、对教练能力的信心和对比赛情景的自信对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日常训练中应注意根据不同等级运动员,调整有关运动自信培养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7.
Confidence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consistent factors in distinguishing the successful from the unsuccessful athletes (Gould, Weiss, & Weinberg, 1981) and Bandura (1997) proposed that imagery is one way to enhance confidence. Therefor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agery use and confidence in soccer (football) players.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d 122 male and female soccer athletes ages 11-14 years participating in both house/ recreation (n = 72) and travel/competitive (n = 50) levels. Athletes completed three questionnaires; one measuring the frequency of imagery use, one assessing generalised self-confidence, and one assessing self-efficacy in soccer. A series of regression analyses found that Motivational General-Mastery (MG-M) imagery was a signifant predictor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fficacy in both recreational and competitive youth soccer players. More specifically, MG-M imagery accounted for between 40 and 57% of the variance for both self-confidence and self-efficacy with two other functions (MG-A and MS) contributing marginally in the self-confidence regression for recreational athlete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if a youth athlete, regardless of competitive level, wants to increase his/her self-confidence or self-efficacy through the use of imagery, the MG-M function should be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18.
我国10—13岁优秀游泳运动员智力与个性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运用《儿童智力团体量表》和《儿童个性问卷》对我国10—13岁优秀游泳运动员共90名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我国10—13岁优秀游泳运动员智力水平较高,在男女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智力水平与运动成绩相关检验存在显著性意义.所建立的选材模型,具有显著性的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19.
根据斯金纳·埃伦提出的“动因———手段———目的”三模式理论和她的“能力系统”模式 ,分析了运动和锻炼心理学中与知觉控制有关的内容 ,即控制点、归因、自我效能、成就目标、自我决策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控制感 ,为将来这个领域中有关知觉控制的研究应该注意的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