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并在近年来逐渐形成家庭化流动趋势,“城市流动儿童”现象也因此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对流动儿童的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它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副产品,也是“三农”问题的延伸,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社会问题在教育层面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不足导致了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均处于困窘境地。政府要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以提升其家庭教育质量,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学校应树立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城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社会都应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心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因此,统筹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将是教育事业发展面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投放在“正规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学习之中,忽视了在社会交往、自然接触中所产生的“非正式学习”。事实证明:学校教育要真正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则需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方面协调起来。非正式学习之所以需要受到重视,是因为它能够为儿童提供自由而美好的学习体验,为儿童的“专注度”提升“添砖加瓦”,为儿童的好奇心延续提供“保鲜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儿童非正式学习的新变革、新交互打开了新格局。在这样的历史际遇下,学校需要在改变儿童熟悉而不自知的学习认知、提供友好而无处不在的学习支持、探索灵活而看得见的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努力寻找儿童完整学习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流动儿童群体形成干上世纪90年代,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兴起,大量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入城市,形成了千余万规模的城市流动儿童群体。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一庞大群体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先天不足。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不仅不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导致社会发展的畸形。  相似文献   

6.
流动儿童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产物,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涌入,流动儿童教育边缘化问题不容忽视,由于制度政策障碍、公办学校积极性不高和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等原因,城市流动儿童在城市不能享受良好教育,采取相关对策有效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体现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流动儿童生活在城市里,却得不到均等的教育机会一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制度性因素主要有:户籍制度,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学籍管理和教育评价制度:针对现状.我们必须实行多行渠道并行的接收体制,建立起流动儿童教育经费的协调分担机制,积极进行教育制度创新.让流动儿童获得均等的受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8.
由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都在关注的问题.面对近60%的流动儿童,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宁波市鄞州区在“高位提升,惠及全民”的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指引下,在“幸福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的平台中,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纳入整体教育规划,采取各种措施,在“内涵式融合”中让流动儿童共享教育的幸福,以提升区域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9.
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当今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似乎还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流动儿童。所谓流动儿童即城市流动人员的子女、打工者的“第二代”。他们是生在城市或者很小就在城市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但是他们却没能享有与同辈(同龄)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机会。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将他们挡在城市公立学校的门外,而他们能够就读的那些打工子弟学校,实际上并没有作为“学校”的资格。首先,这些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没有经过地方行政部门的…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之制度性阻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为主”政策的出台,在制度层面保障了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从政策施行的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其原因主要是存在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冲突、教育制度内部的冲突、正式教育制度与非正式教育制度的冲突。实现各制度之间的均衡协调是保障农民工子女顺畅地进入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发展,得益于社会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贡献,这些机构与组织涵盖各级正规、非正规及社会教育机构,为民众提供了多元化的终身学习资源与服务。"贯穿正规教育体制的终身学习"、"打破学校藩篱的社区学习"、"面向海外的远程学习"反映了台湾终身学习社会的起源与发展过程。空中教育机构及社区大学是台湾终身教育的两大支柱,台湾通过"非正规终身学习成就认证制度"、"社区大学与空中大学合作"、"两岸终身学习合作"、"融入国际的终身学习社会"等途径建设起终身学习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美高等教育认证制度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成 《教育科学》2006,22(6):80-83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制度具有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和自愿性等性质特点。本文从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以探索我国教育评估制度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在中国借鉴美国教育认证制度的基本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13.
The importance of non-school educational stimuli which arise in “normal” everyday life (mainly through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from life”)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uch stimuli to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young people are often underestimate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widely differing casual educational structures in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s often not fully appreciated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until such structures are combined with formal school education. So far, researchers have only just begun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informal education and to venture beyond the “traditional” limitation of empirical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Germany to formal, institutionally organised education and competence acquisition processes for pupils. In recent years, attention has not only been directed towards the family as an independent place of education—studies have also focused on real life informal interaction situations in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ir importance as significant educational factors in the context of unsupervised child daytime activities. The researchers tend to regard the family as a “different type of educational sphere” and peer relationships as soc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equals with considerable educational potential, involving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 processes which constitute “everyday education” and which differ in their effects depending on the milieu. In view of the enormous differences in the way in which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are integrated into family and peer-based everyday situ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point out the high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of famil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for informal education, and this must always be analysed in relation to the social milieu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and the type of school attended by the young people. The existing research initiatives and results are discussed here in relation to various research questions. The varied considerations in rela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peer relationships and the existing approaches adopted in research serv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these desirable new directions in research are then discussed from a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perspective.  相似文献   

14.
国家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提高了他们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现有的教育政策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的"断裂",现有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自身条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注重农民工子女后义务教育公平和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越来越引人瞩目。本文从教育需求角度提出了一个审视流入地政府责任和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理论架构。研究结果表明:流入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策略、分担不同责任以回应流动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有些教育需求,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有些教育需求,政府当有限介入。总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具有相当灵活性,流入地政府需结合本脉络作出自己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发展是衡量学前教育有效性的重要维度,基于多层线性技术的增值评估模型是探讨学前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运用增值评估模型,以来自上海12所幼儿园的665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在控制个体和家庭背景因素后,班级质量对儿童各领域从中班到大班发展增值的影响。结果发现,教师自我感知的教研支持度对儿童语言与早期阅读领域的发展增值影响显著,并对语言与阅读起始水平低的儿童的语言与阅读发展影响更大。"新手-成熟"的班级教师组合对儿童语言与早期阅读、学习品质两个领域的发展增值具有显著影响。班级互动质量对儿童认知发展增值的影响非常显著,并对学习品质起始水平高的儿童的学习品质发展影响更大。班级语言与早期阅读质量对认知起始水平低的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更大影响。个人护理常规质量对儿童社会性情感发展增值的影响非常显著,并对学习品质起始水平低的儿童的学习品质发展有更大影响。为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的重要作用,而且需要幼儿园以过程性质量为核心,营造温暖、轻松、持续支持的互动与学习环境,注重在一日生活中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同时应以结构性质量为保障,发挥师徒制教师组合的优势,构建持续有效的教研制度,尽力提升教师质量。  相似文献   

17.
应试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现象或教育模式,它已经成为一种教育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它是一种非正式的、隐性的制度,由一些包含了一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隐性规则系统组成,深刻调节着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人、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质——天人协调、取象比类、崇德利用、贵和持中,以及其衍生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决定了应试教育制度的生成,制约了应试教育制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北京市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事实上 ,只有极少数的特殊儿童学前有机会在特殊教育机构中受到教育 ,绝大多数的学前特殊儿童只能呆在家中。本研究对北京市 6 8名特殊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 ,并对其中 2 2名儿童的家长做了深入的访谈。研究发现特殊儿童学前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 :特殊儿童的问题发现较晚 ;特殊儿童接受学前专业机构教育人数少 ;获得社会的支持较少 ;特殊儿童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最后 ,我们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作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调研广州市H中学的情况,探讨素质教育政策执行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认为正式制度为政策的执行提供"外显"的刚性控制,而非正式制度起到"内化"的柔性规范作用;同时,素质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能够促进学校组织中正式制度的不断变迁和完善,帮助其非正式制度的不断重塑。  相似文献   

20.
场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社会性机构,肩负着特殊的教育功能与任务。当前幼儿食育存在"餐桌"食育、完成"任务"、脱离幼儿生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场馆教育理念角度审视,幼儿食育可表征为教育的情境性和全域性、以"学习者"为本、走向学生生活世界三个层面。以此为基点,研究认为可通过加强幼儿园与场馆合作、建设虚拟场馆教育平台、组建具有创设能力的师资队伍、制定合理的幼儿食育评价标准四条路径推进幼儿食育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