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公输》中“吾请无攻宋矣”的解释,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我申明不去攻打宋国了。”(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说是“我不攻打宋国了”(天津市塘沽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课本古代诗文译注》)。前者把“请”解释为“申明”;后者把“请”略去了。据我所看到的训诂字书,似乎没有把“请”释为“申明”的。把“请”省略掉,则是采取了消极的回避的办法。这是个省略了兼语的兼语式句子。全句应为:吾请公输无攻宋矣。“公输”为兼语。“请”是动词,意义和现代汉语的“请、请求”相同,含有客气的成分。原文开头一句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这里又用“吾请无攻宋矣”(“我请公输盘不要攻打宋国了”或“我  相似文献   

2.
兼语句应有三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对兼语句是这样表述的:“谓语是由动词短语(动 宾)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词短语的动词表示使令的意思,如‘使、叫、让、请、派、命令、禁止’等。动词的宾语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这就是说,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表示使令意思的,它的宾语又同时充当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张寿康先生主编的《教学语法答问》除了承袭这一观点之外,又补充了一句:  相似文献   

3.
兼语指句子中具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的成分.一般说来,兼语是不可以缺省的,目前谈论普通话兼语的论著也都没有提及兼语省略这一现象,但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兼语省略的情况.本文试就兼语省略这一问题加以讨论.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兼语前动词含有使令意义的兼语句中兼语的省略.在下列条件下,它们的兼语可以不出现.  相似文献   

4.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中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最常见的主语承前省略,是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如:“我万料不到她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表示承前省略主语) 《祝福》中复句的主语承前省略,除了如上面一例的一般方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为了叙述的方便与简洁,节约书写的时间与材料,句中的兼语常常省掉。省略的兼语有如下两种情况。一、兼语所指的人或事物已见于上文时,可省略。指人的如:①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当中的兼语常常可以省略,动词“使”字后面的兼语省略现象则尤为常见。但是,关于兼语省略的问题有两种说法我们觉得是值得研究的。一种说法是,“当兼语是代词‘之’时,可以省略。”(见周秉钧先生《古汉语纲要》  相似文献   

7.
双宾句是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谓语句 ,表称说意义的“(主 )·动·名 1·名 2 ”句子属于双宾句的一种 ,由正面看 ,它符合双宾句的特点 ;由侧面看 ,它不同于兼语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及复指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汉语要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多半靠复句.复句里的分句常有省略成分的现象,特别是主语承前省略.现以鲁迅先生的《药》为例作个简析,以窥见现代汉语复句中分句主语承前省略之一斑.一、承邻句的主语而省.如(“[]”表示省略主语):①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②老栓一面听,[]一面扣上服衣服;[]伸过手去说,“你给我罢.”  相似文献   

9.
《肴殳之战》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现对文中的五条注释作如下探讨。一、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使告于秦”的“使”,教材(必修)注:派人(1995年版203页)。从疏通文意的角度看,这样注无可厚非。但在思考和练习中讲到了古汉语兼语的省略,并举该句为例。练习答案中说“使”后省略了兼语“人”,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教材对“使”的解释略有不妥。不难看出,这个注释是将动词“使”连同省略的兼语一同注出了。如将“使”注为:派、派遣,就更合适了。二、穆公访诸蹇叔。教材注:访诸蹇叔,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203页)。联系全句…  相似文献   

10.
一、导语设计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书面语言主要用文字表达,何必要用标点符号呢?古人写文章,不是也不用标点符号吗? 人们说话,是不可能一口气说下去,中间需要停顿。书面语言,阅读时,也不可能一口气读下去;书写时,总得一句一句地写,一层意思一层意思的表达。书面语言中的停顿,就是用标点符号来表示的。标点符号是书面  相似文献   

11.
在实际语言运用中“,V得”式重动句中的第一动词V1有时可以省略,有时不可以省略。文章首先运用句式变换的方法分析了“把”字句与“V得”式重动句V1之间存在的浅层规律。随后参照刘雪芹(2003)一文对重动句补语语义指向的分类,从相关的三大类六小类出发,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分别探究“V得”式重动句补语的语义指向与第一动词V1隐现条件之间的关系,得出进一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一、古今异义不分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译文: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这句话翻译不准确,句中“卑鄙”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因而翻译时不能以今义代替古义。又如1999年全国卷第14题“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有的考生选择了A项: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发展前途。实际上此题中A项答案是错误的。这里的“出息”与现代汉语中表示有前途、有志气的“出息”不同,它表示在某方面“收益”。因而“多有出息”应是指道研在…  相似文献   

13.
一、使动用法的几种特殊形式 在“齐威王欲将孙膑”句中,“将”是使动用法。这种主语、谓语、宾语具全的句子是常式句。使动用法在常式句中是比较容易辨认的。语言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含有使动词的句子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须要我们了解含有使动用法的种种句式,以确切地理解文意。 (一)没有宾语的使动式 虽然使动用法是使宾语发出动作,但宾语有时却不出现。如: ①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 )也。(《赤壁之战》)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 )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句①的“走”是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操军),意思是使(操军)败逃。句②的“食”是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代冯谖),意思是“食之以草具”,以粗恶的食物让冯谖吃。这种省略使动宾语的句子,在理解和翻译时,须把省略的宾语补出来。 (二)双宾语的使动式 用作使动的词有时带两个宾语,若不详审文意,便会错解其义或不知其解。如: ③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初学古文的人常把句③理解为“晋侯喝赵盾的酒”,而实际上,“赵盾”和“酒”并不组成定中词组,它们都是动词“饮”的宾语。“饮”和“赵盾”是使动关系,使赵盾饮;“饮”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法史研究表明,先秦时代汉语使动用法、使令兼语式已处在共用时期,它们常常可以表示某一相同的语法意义。如: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伐,丧师无日矣。(左传·宣公十二年)“怒”使动用法。而使夫人怒也。(《国语·鲁语》)“使……怒”使令兼语式。汉代以后使动用法逐渐变化,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1)有不少能作使动用的动  相似文献   

15.
谈谈使动句     
使动句就是主语支配和影响宾语,使宾语发出了某种动作或产生了某种情况和变化。使动句有两种句型:一种是活用其他词类为使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后带宾语,构成“主||谓+宾”的格式;另一种是用使动词作第一个谓语,带兼语,后边是第二个谓语,构成“主||谓_(1)+兼+谓_(2)”的兼语式。这两种句式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前一种句式为主,现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后一种兼语式为主。现将两种句式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6.
兼语,兼词,兼言三者各有所指,不能混同.一、兼语.兼语属语法范畴.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初中四册)“我们需要大批的积极分子来领导,需要大批的精练的先锋队来开辟道路.”(《论鲁迅》初中五册)前例是文言单句,其中的“人”,从句子前部分看,是“太守“(主语)“遣”(谓语)的对象,为受事者,作宾语;从句子的后部分看,它又是“往”的施事者,充主语.后例是语体文复句,其中的“积极分子”和“先锋队”,对“我们需要”(后一分句承前省略“我们”)来说,是两个宾语,而它们同时又分别是“来领导一和“开辟道路”二者的施事者,即主语.象这样,在一个句子中既作宾语、又充主语“一身而二任焉”的成分,就叫兼语.这是较普通的语法常识.含这种成分的句子,有的语法书上划入“复杂谓语”,称为谓语的延伸.理由是:如前例谓语是  相似文献   

17.
兼语、兼词、兼类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内容。阅读古代文言作品的人,如果不懂得这部分知识,就不能正确地理解文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三个不同的概念和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进行一番辨析。 一、兼语与主谓词组的辨析 兼语是划分句子成分时的一个术语,属于语法范畴,是主谓宾补定状六种成分之外的特殊句子成分。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在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动词谓语,在这两个动词谓语之间有一个词语身兼二职,它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的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的主语,这个身兼二语的成分就叫做兼语。这样的句子结构形式就叫兼语式。例如: [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在这句话中,主语“丈人”承前文省略了。“止”是挽留的意思,是主语“丈人”的动宾谓语。“宿”,住宿,也是动词作谓语,“子路”既是前一个动词谓语“止”的受事宾语,又是后一个动词谓语“宿”的施事者主语,这时我们称既当宾语又当主语的“子路”为兼语。 在现代汉语里,兼语只作为一种特殊的句子成分,简单地提—下;但在古代汉语里,兼语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可以从历代文言作品中找出大量的例句。例如:  相似文献   

18.
初中语文第五册《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开头第二句说道:“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我认为这个句子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我爱……特别是……”这一类句子,我以为后一分句加上的“特别”这个表示程度的副词,是应该在上一句中心意思的基础上,提出更为具体的内容进一步加以突出、强调的,但它仍要承接上一句话的中心意思说下去。即上一句说“我爱……”,下一句则要承接“爱”这个中心说“特别是爱……”象这一句话,上一句说“我爱我母亲”,下一句加上“特别”便应该以“爱母亲”为基础承接这个意思这样说:“特别是爱母亲一生勤劳俭朴(或用“宽厚仁慈”、“坚韧顽强”之类的文字)的高贵品质。”可是课文里的这句话虽然在下一句里  相似文献   

19.
徐林源 《中学生英语》2004,(10):25-26,31-32
问:新编高中《英语》第一册(上)第16页有下面这样一句话:BecauseIwanttoseewhatChinawillbelikeinthefuture.我在一篇读物中又看见一句这样的话:Ourcountrywillbecomericherandstrongerforthefuture.同是说“将来”,为什么一句用inthefuture,一句用forthefuture?答:infuture,inthefuture和forthefuture都可表示“将来”这个意思,但不能说forfuture。用介词for,future前一定要用定冠词。infuture和forthefuture通常指全部的将来。inthefuture只指将来某段时间。另外,forthefuture还含有“跟以前不同”的意思。人生只有短暂的几十个寒暑,“…  相似文献   

20.
英山话的“NP1 让 NP2 VP 它”这个特殊句式表达的是对未然性事件的使然性处理,强调某种结果的实现,传达一种不满、责备的意味。这个句式中的“它”既可以复指NP1,也可以复指NP2;“它”既是一个语义成分,又是一个语法成分:作为语义成分,“它”帮助表示使役义,没有复指的这个“它”则表示非使役义;作为语法成分,“它”有成句功能,不能替换,不能省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