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论     
生活是一本书,人生下来就要阅读。有的人读透了,潇洒自如地过了一辈子;有的人读不透,就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有的人生活在浪尖上,有的人生活在沙滩上;有的人生活在温室里,有的人生活在风雪中;有的人坐船,有的人拉纤……人的生活有各种境遇,有各种方式。有的人追...  相似文献   

2.
这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每天都要生活,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生活,每个人每天都要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这就是生活。  相似文献   

3.
人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是生活的主体、生活的核心,生活是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在生活中劳动着、创造着、追求着,必须遵守生活内在的逻辑或规则。德育生活化就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使人在学会适应生活中实现超越,把德育与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蕴涵丰富道德资源的生活,通过生活引导人走向更好、更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人的生活方式之一。人不止是一种存在,而是生活着,教育赋予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贯穿于人的一生,包括人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5.
这就是生活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每个人每天都要生活,每个人每天都离不开生活,每个人每天都要生活在自己的生活中,这就是生活。父母的生话"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我的父母是朴实勤劳的农民。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碌在田地间,一年四季都有忙不完的活计。尤其是春季、秋季,我几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道德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成人。回归生活的德育要回归于人自身,而生活则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之特殊生命活动。德育所回归的人是在生活实践中与他人、他物发生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人,不是静止、孤立的实体。生活是人自己建构起来的,生活建构的结果,外在表现为生活方式,内在表现为人之品性。人就是他自己生活建构的结果,由是,生活论德育不是将人之至善追求诉诸孤立的人性改造,而是奠基于现实生活的改变。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道德教育要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改变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生活是人的生命展现及发展的过程。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的实现是生活的本质和最终之意。教育作为人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是从属于生活的,而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上,生活较之教育则更具有原生性的意义。生活本身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世界是教育的背景视域,是人最根本的生长家园;生活对生命的新起航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重视生活的教育意义能促使学校教育更好地联系生活,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生活在自然界,对自然界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活在自然界,人还生活在人的社会。人要成为“人”,不仅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而且还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对人须教育,此即对大脑须“开发”,也须保护。首先要开发,开发人类进化五百万年来所累积的先天所具备的人性与灵性的潜力,不开发就成为既无人性又无灵性的“狼孩子”、“熊孩子”或白痴等等,与动物何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要人循着做成一个人的目的去生活,就此而言,道德就是成人之道。因此,“怎样去做成一个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问题是道德的核心问题。在生活论的视域中,道德就是人们所选定的生活价值,为的是要用它作为参照点来确定生活的方向和道路,使人能够生活得“更像一个人”。其实,在道德产生以前,人已经在以各种方式生活、存在着,道德只在于通过它所赋予的意义对人的某种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一人的个性是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人的个性的心理特征是在生产过程中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属于一定的阶级,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过生活;因此每一个人个性的活动都服从一定阶級的利益。社会生活条件不断地在变化着,人的个性的心理特征也就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发展。斯大林說:“人們的生活样式怎样,人們的思想样式也就会怎样。”社会生活条件决定着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人学视野下,道德是人的道德,生活也是人的生活,德育不仅应该回归生活,更应回归人。“人”不是抽象的道德主体,“生活”也不是抽象的道德母体,道德更不是所谓的“德育内容”。相反,三者是一体相连、密不可分的。人即人的境况;人的境况即人的生活境况;人的生活境况即人的道德境况。德育不应只是传授道德知识的“知性德育”,也不应只是提供可能生活的“生活德育”。我们应改变这种“给予性德育”思维,让人了解人自身的真实境况,从而严肃地进行道德抉择。  相似文献   

12.
杨进  柳海民 《教育研究》2012,(11):11-15
美好生活是一种在善的价值指引下,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活实践来实现一种总体上满意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秩序。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学校教育应当观照人的美好生活,立足于为了人的生活的出发点,重视人的德性养成,培养独立、自由的人格,重视智慧的成长,在当下的"教育生活"中践行美好、累积美好,从而唤醒、带领、指引、培养人过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唯知识教育与为生活教育的阐释,指明教育之最终鹄的不在知识,而在生活,在美且善的生活;教育本身意味着生活,享受教育的过程即是体验幸福的经历;教育终究是张扬人的生命活力,使人能不断地创造美好生活;为’生活的教育即是为“人”的教育,教育回归生活就是要求教育看到人、回归人。因此,使教育拥有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便成为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学校德育应引导学生幸福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就是那种对作为生活整体的善的寻求”,①生活目的本来就在生活的努力中表现出来,它指向生活本身。生活目的不是某种结局(或目标达成)而是生活本身那种具有无限容纳力的意义。也就是说,生活本身具有自成目的性(autotelicity)。②那么,追问生活的意义就是追问什么使生活值得生活,按赵汀阳先生的论证,即追问生活所追求的效果。这一效果其实就是每个人都明白的“幸福”———好的生活。③人的好的生活是在寻求好生活之中度过的生活,人对生活意义的理解,也就在人寻求“幸福”的生活过程之中。德性,按照麦金太尔的…  相似文献   

15.
生活即“生存,活着”,指人的生命活动。人生活在世界中,在世界中展开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世界的存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体验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的全部活动也就是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全部活动由人的全部生活所组成。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是同一的,人怎样活动,人也就怎样生活。生活本  相似文献   

16.
教育使人的两只脚稳稳站在地上,哲学使人的灵魂飞到天上,人才不会沉沦。教育与哲学同源,最终都导向生活,苏格拉底说"一个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1],也就是说,哲学是为了善好的生活。人人都会生活,不需要别人教育也能生活,但生活的境界却是要教育才能达到气质,个人可以独自在云端上享受哲学沉思,教育却是人群的生活方式。教育的本原是场景,但没有哲学,场景移动不了人与生活,人与生活都会失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个体的生活世界有着内在的局限性 ,在生活世界中 ,人们仅凭经验、常识、传统、习俗、戒律而生存 ,因此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批判和超越 ,使自身走出“无真理的现实”阴影。科学教育能够使人超越生活世界 ,特别是直接影响人的精神生活世界 ,但是科学教育在超越生活世界的同时隐含着疏远生活世界的可能。这在现实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有非常明显的症状。为此 ,需要思考科学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人的生活世界需要提升和超越  人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 ,既包括内含着昨天的现实的生活 ,也包括潜隐着明天的可能生活 ,既包括日常生活 ,也包括职…  相似文献   

18.
人的精神生活构成要素十分丰富,包括知识、情感、道德、理想、信仰、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等。各个要素之间既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在发展中往往不是协调一致的。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精神生活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还不是指这种不平衡发展,而是指由于人们过度膨胀的物利意识和科技理性导致的人的精神生活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主要表现在人的知识生活和道德生活的不平衡发展,高科技与高情感的不平衡发展,人的意义生活和超越生活的丧失。人的精神生活是构成人的完整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关涉人的…  相似文献   

19.
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必须以人的健康标准为前提,而人的健康必须从真实的人性入手探讨人的生活世界以及人在人的生活世界中的存在状态。所以,“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和谐”。人的关系世界就是构成人生活世界的关系,关系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并标志人的存在样式和存在特征的属人特性。人与人意识到的对象构成人现实的生活世界,并且人与人意识到的对象及其关系状态就是人现实的生活状态。所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也必须采取更深的角度,即从人的关系世界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根据新的视角,当代大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就是由本能、情感、语言、劳作、消费、休闲、传统、习俗、价值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构成的生活共同体。它是一个人生活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是一个关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的互为依赖的、永远在生成着的世界。所以,人的存在不是其他,而是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