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对运动员心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低海拔地区运动员 ( 6男 2女 )急进高原参加为期 9天的多巴 ( 2 3 66m)~拉萨 ( 3 780m)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期间 ,对赛前 (多巴 ,2 3 66m)、赛中 (格尔木 ,2 80 7m)、赛后 (拉萨 ,3 780m)安静状态下的心脏功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Pd、V以及TPR有所升高 ,HR、SV、CO、SI以及CI持续下降 ,赛后与赛前相比除HR、V无显著差异外 ,Pd、SV、CO、SI、TPR (P <0 0 1)以及CI (P <0 0 5 )差异显著。认为心脏功能的降低 ,主要受体内水分的下降 ,血浆和血的容量大量减少 ,血粘度升高 ,外周阻力增大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所致。建议低海拔地区运动员参加青藏高原自行车拉力赛 ,应至少提前 1周进入高原 ( 2 3 66m)进行适应性训练 ,以便减轻心脏负荷 ,改善心肺循环功能。  相似文献   

2.
赛前训练是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极为重要的训练阶段.对赛前训练适宜安排的探索需经反复尝试和调整,并根据运动员状态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部分高水平游泳运动员参加国际性大型比赛以及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游泳比赛的赛前训练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世界高水平游泳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安排介于2到9周之间,大部分为3周,可通过“赛后赛”反推赛前训练的适宜时间.赛前训练的负荷安排是减量提质,运动员的各种生理迹象是赛前调整成功与否的重要依据.现代竞技游泳更加注重技术细节的控制和追求.高水平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调整甚为重要.赛前训练阶段常用的方法手段有模拟比赛训练、测验比赛及高原训练.  相似文献   

3.
论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亚高原训练的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河南自行车短距离项目队2005年参加的兰州亚高原夏训为研究背景,对赛前亚高原训练期间的训练效果进行了分析,对随后参加的国内外大赛的比赛成绩作了介绍.河南队亚高原训练的效果和参赛的成绩表明,亚高原训练能够保持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年度训练的连贯性,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能力,使其竞技状态在赛前调整到最佳,为运动员在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提供了训练保障.亚高原训练今后可以成为自行车短距离项目年度训练的常规手段在各个训练阶段予以广泛运用.目前,我国自行车短距离项目的亚高原训练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训练实践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宝贵的训练经验也需要及时总结,以为全面提高我国自行车短距离项目的运动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 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 前准备阶段; 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 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 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 ,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运用现场观察法和实验法,对2008年在昆明高原备战世界杯亚洲区比赛的中国国家队的赛前备战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旨在探索在高原环境下,足球运动员身体对训练刺激的反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赛前训练期间竞技状态变化分为四个阶段:高原适应阶段、基本训练阶段、竞技状态形成阶段和赛前准备阶段;高原适应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较大,运动员机体对负荷刺激反应较强;在基本训练阶段负荷强度与负荷量都达到较高水平,运动员机体出现了训练适应现象,疲劳感逐步下降,恢复过程加快;在竞技状态形成阶段与赛前准备阶段,保持训练强度的同时减少了负荷量,大多数队员处于超量恢复阶段,最佳竞技状态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6.
加强对高校排球队员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应看成与技术战术训练是同等重要的。排球运动员需有良好的时空概念、球感、动作记忆、操作思维和竞赛中的复杂心理品质。在赛前、赛中和赛后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训练中身体机能的变化规律,测定在备战2006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的10名男子运动员赛前训练期间某些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赛前运动员的各部分机能指标随运动强度呈现不同的阶段变化,赛前1周基本调整至较好状态,表明赛前训练安排基本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血象指标的监测,分析亚高原大负荷量和大负荷强度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主要通过实验法对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血象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发现:运动员进入亚高原训练后CK、BUN和T血象指标均发生显著性变化,HB与第一阶段相比也有所升高。得出结论:亚高原训练能明显改善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肌肉爆发力。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认识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点和影响篮球运动员比赛心理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分析,推出了篮球运动员在比赛项目中赛前、赛中和赛后几个方面心理调控调节训练的方法.旨在为篮球教员培养和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战术水平、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和创造优异成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赛前自组织状态影响的神经生物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名健将以上运动员(全国冠军以上4名)采用时序实验观察方法,分别采集运动员上高原前、高原训练中、下高原后、下高原后12 d(赛前10 d)的训练成绩,生理生化、免疫指标,脑对运动训练负荷的自主适应调整指标等.实验表明:1)高原训练不能代替专门的赛前训练安排,高原训练效应的保持,依赖于赛前训练与高原训练强度控制安排的连续性.2) 脑功能指标如信息熵离散,信息熵集中的主震荡水平离散或右移,均提示运动员竞技能力下降.而一般生理生化指标如血色素、血清尿素氮等只能反映运动员的一般功能状态,与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存在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目前教材和文献中关于电容定义的两点分歧,所得结论对电容有关内容的教学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分析中使用的是导体系的部分电容理论,分析过程表明该理论是分析电容有关问题的一个有力而简捷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人为的报刊分等,身份歧视,约稿限制,地域歧视,研究局限,经济因素等原因,使得偏远地区地方高校教师发表论文困难。需要从改变学术评价,争取各级科研项目,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办好本校学报等多面进行改进,努力提高稿件的采用率。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了我国关于房屋租赁合同中的登记备案制度的内涵及实质 ,并阐述了该制度对房屋租赁合同效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足球规则的变化对足球运动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足球规则的变化与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规则总是要根据竞赛中出现的问题,着眼于足球发展的趋势,做出及时合理的修改,才能保证足球运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章就规则的一些主要变化对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得出现代足球规则的修改将使足球运动向着更加公平、健康、激烈竞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关键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要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审计和资产评估,做好产权界定和资产处置工作,严格不良资产的申报、核销、移交、处置行为,加强对改制工作的监督。只有坚持国有资产处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才能切实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相似文献   

16.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我国法律确认的物权,可以依法进行流转。承包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入股农业合作生产组织,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之一。现有规范性文件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的规定存在若干问题,造成实务操作上出现障碍。笔者针对上述问题,试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华身体观视角下的武学修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华身体观对武学的影响,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比中西方身体认识差异,界定了身体观与武学涵义,认为:身体观是人对身体外部特征与内在特性及本质的自觉意识。;武学则是指以武术为对象的身体修为之道。同时,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华身体观对武学修为的影响,从微观层面分析了武术对身体观的践履;并针对身体观与武学修为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武学之身体论的建议,以满足武术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并联电容器容值计算公式C=PwU2(tanΦ1-tanΦ2)的两种推导方法的讨论,证明了在交流电路中,交流量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是等效的,而在求解相关问题时,选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会对求解问题的复杂程度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邱伟 《职大学报》2013,(5):110-113,109
民族精神是公民价值观的核心组成部分,公民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对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进行分析.它存在着诸如现代国家主人翁意识淡薄、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公民人格修养的匮乏等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值得高度重视。剖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产生的根源,只有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良好社会风尚的营造,学校教学、教育的改善和校园文化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自主、自觉、自信,才能确保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取得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