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科技期刊编辑在论文三审制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本文从初审、复审、终审三个方面讨论专业知识对三审制的影响,得出结论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应该在加强编辑业务学习的同时,也能学习专业知识,这样有利于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方式的研究、改革和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站调研的方法,介绍国际上第三方审稿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提出创新国内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建议。【结果】 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审稿服务颠覆了传统模式中审稿人、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既可以加快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又能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结论】 由期刊集群建立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可规范服务流程,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作为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开放同行评议以其公开、透明的优势日益受到关注.试图探究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进展与实践现状,为我国学术期刊实践开放同行评议提供借鉴.[方法]在实践进展方面,通过梳理开放同行评议的发展脉络及其出版流程,明晰开放同行评议的特性;在实践现状方面,以欧洲地球科学联盟旗下 3 种开放同行评议期刊为例,从数据的角度揭示开放同行评议的现实状况.[结果]实践开放同行评议的期刊、参与开放同行评议的科研群体数量逐渐增多,但与传统同行评议期刊相比,开放同行评议期刊仍为少数且开放程度偏低,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不愿实名参与.[结论]建议我国学术期刊从公开匿名审稿意见开始尝试开放同行评议,在此过程中需要正视开放同行评议的不足、重视专家的意见与需求.  相似文献   

4.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流程改革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存在审稿时间冗长的问题,不仅让编辑难以面对作者急切的心情,也不利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所在编辑部对同行评议审稿流程进行了改革,使审稿周期明显缩短,同行评议过程比以往更加有效率、有效果地进行。  相似文献   

5.
"集体选用稿"制度可缩短高校学报的审稿时滞,纠正审稿偏倚现象,达到基本退稿率要求,确保稿件质量,吸纳优质稿件。在"三审制"实施过程中,初审和外审的局限性、审稿时滞周期长、审稿环节的偏倚现象对选用稿存在一定的影响。根据集体选用稿的准确有效原则、公开公正原则、及时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及"择优选用"原则,制定了确定评判标准、整体审读、专篇审读讨论、确定录用稿件及提出修改意见的集体选用稿实施方式。集体选用稿的实施,有利于编辑与相关专业专家或同行学者共同讨论稿件,有利于建立公开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把关"工作透明度及培养编辑工作素养。集体选用稿终审稿件的实施办法是对终审之前环节的综合检查及交流,是对"三审制"的完善及延伸,在高校学报稿件"三审制"中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读者和期刊两方面进行调研,对比分析科技期刊通过邮件推送进行宣传,从而促进学术成果有效传播,增强用户黏性的策略,为我国科技期刊宣传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实例调研、案例分析及对比,分析不同做法对邮件推送结果的影响,给出优化的方法和建议.[结果]问卷调研结果反映的用户需求与同行期刊和中国激光杂志社邮件推送...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探索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同行评议的定义及现有模式基础上,探讨了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提出了三类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即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有限开放式同行评议和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结论]不同的开放式评议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可以很好的实现科技论文评审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需要在鼓励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形式标准化、审稿平台建设、编辑能力培养上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研国内外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OPR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在30种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收集数据,总结OPR期刊的特点,比较各期刊在采取审稿模式、公开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意见和给审稿人认可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结果】 所调研期刊中绝大多数是出版集团拥有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50%是生物医学类期刊。在所调查的3种OPR模式中,70%期刊采取模式2,即公开评审结果模式;23%采用模式1,即审稿中增加公众评议环节;7%采用非主流模式3,即通过出版“同行评议书”的方式公开稿件评审过程。即使采用同一种OPR模式的期刊,其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71%的期刊采取自愿署名或匿名审稿政策,只有29%的期刊要求审稿人实名审稿。小部分期刊采取给评审报告添加DOI方式激励审稿人审稿。【结论】 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对OPR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OPR的期刊总体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实施OPR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冯广清 《学会》2016,(12):55-60
同行评议的审稿机制建立了从专业角度对科技论文进行独立判断和综合评价的论文遴选体系,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外行人审内行稿的不合理现象,较好地保证了学术期刊刊发论文的专业性。现行的同行评议审稿方式分为封闭式审稿和开放式审稿(公开审稿),前者又分为单向匿名(单盲)审稿、双向匿名(双盲)审稿。通过对155种科技期刊的调查表明,同行评议已成为科技期刊的主要审稿方式。其中,以双向匿名(双盲)应用最多,单向匿名(单盲)其次。此外,公开审稿方式也越来越受到科技期刊的重视。各种审稿方式各有利弊和特点,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当通过完善同行评议政策、建立同行评议实践指南、优化同行评议流程等途径加以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原理的科技期刊稿件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原理分析科技期刊编辑控制稿件质量的关键步骤以及可行措施,为提高科技期刊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HACCP体系的危害分析原理梳理科技期刊编辑处理稿件流程中初审、送审、编辑加工和出版4个环节中影响稿件质量的主要因素;应用关键控制点判断树法分析稿件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探讨编辑在稿件处理流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 编辑控制稿件质量的关键点是送审、编辑加工和出版3个环节。编辑在稿件处理流程中控制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层次初审方式,从源头上控制稿件质量;多渠道筛选审稿专家,建立科学的评议制度,确保审稿质量;采用“三读四性”加工方式,从学术内容和编辑规范角度提高编辑加工水平;采用规范化的校对方式,提高出版质量等。【结论】 将HACCP原理应用于科技期刊稿件质量控制能够有效控制和提升稿件质量,有助于促进期刊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强化科技期刊质量管理,解读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质控标准。【方法】对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关审稿、编校和出版质量控制标准的核心内容进行解读,并以《中华妇产科杂志》为例,对学术和编辑加工质量控制进行细化分析。【结果】提出科技期刊必须恪守科技道德和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同行评议和三审五定作为严把学术质量的重要手段;将编辑规范落实到论文的编辑加工、排版流程、刊出后检查各环节。【结论】同行评议、三审五定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保障;严格执行编辑规范、坚持出刊后质检对规范期刊编辑出版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平台同行评议的质量与效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出科技期刊网上同行评议不仅仅是把审稿工作搬到网上来完成,还应在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与效率上有所突破: 要强化开发利用协同建审稿专家库的方法,重视期刊预置专业分类表的设计与使用,进而改进科技论文实行"小同行"审稿遭遇"瓶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高校开展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的需求、难点以及可行性,为高校与期刊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依据目的抽样原则选取北京某高校的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进行个人深度访谈.基于主题框架法分析不同人员对期刊集群化建设的意向和观点.[结果]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和管理者有期刊集群化建设需求,但其认为期刊人员配置、学者办刊模式以及办刊习惯方面的问题会阻碍期刊集群化进程.[结论]高校应在不改变期刊办刊习惯和学者办刊模式的前提下建立期刊中心,通过增强期刊人员配置、统筹选题布局、整合宣传推广等途径循序渐进地实现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单刊出版向集群化出版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同行评议制度与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敏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1360-1362
同行评议制度是科技期刊质量的基本保障。同行评议在期刊的多年应用实践表明,其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或局限,如不积极应对将有损期刊发展,阻碍正确的科学传播。总结了科技期刊同行评议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并针对这些不确定性提出编辑的角色应对,以期有效规避同行评议局限性带来的风险,促进科技期刊的稳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正确传播。  相似文献   

15.
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今后网络公评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现有的代表性公开同行评议期刊评审流程,提出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考虑的质控指标。【结果】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要考虑:论文提交后的快速审查标准、审稿人的选择或自荐标准、审稿意见书的标准、审稿时限的标准及论文接收的标准等。【结论】网络公开同行评议需建立能更大范围推广的标准流程,为学术期刊审稿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Cell出版社多期刊投稿模式,系统分析该模式在优化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我国科技期刊创新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网络调研和对比分析,系统梳理Cell出版社的多期刊投稿模式的工作流程、优势和不足。【结果】多期刊投稿模式借助由多期刊并行投稿、多编辑协商、多组审稿人评审、多轮目标期刊簇构建的“四多”流程,提升稿件与期刊的匹配度、丰富作者的投稿路径选择、助力期刊留住优质稿件、优化投稿体验和服务,增强出版集团影响力,但该模式也存在编辑工作量大、浪费审稿资源等问题。【结论】可借鉴Cell出版社的多期刊投稿模式,探索创新我国科技期刊投稿、审稿等出版流程。有条件的期刊可通过打造期刊集群、扩大编辑和审稿队伍、建立一体化出版平台等方式,探索多期刊投稿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出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为国内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的案例分析,总结其经验和特点,以此为借鉴,针对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中的问题,形成最佳实践。【结果】 围绕同行评议的三方主体——审稿人、编辑、作者,详细阐述各自的最佳实践。审稿人、编辑、作者这三方主体在同行评议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因此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不同,每一方主体在评议前、评议过程中及评议完成后都需要遵从一定的规则、完成一定的工作,以维护学术诚信,保证同行评议的科学、客观、公正。【结论】 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建立在对国际高水平期刊同行评议实践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详尽性、通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有利于改善国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进一步推动科技期刊开放性同行评议的研究、变革与实践。【方法】 将开放性同行评议与传统的封闭式同行评议进行比较,对开放性同行评议的优势进行论述。【结果】 开放性同行评议的评议过程具有透明性、公开性、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特点;使同行评议系统的层次性质平坦化;提高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为评议人员赢得声誉与尊重;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有助于科技期刊吸引更多的开创性、冒险性的作者;创造自由讨论的公共学术研究环境。【结论】 开放性同行评议给作者、评审人员、科技期刊、读者和学术界都带来大量的利益,科技期刊应该更新办刊理念,尝试探索开放性同行评议。  相似文献   

19.
行业科技期刊专刊策划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行业科技期刊专刊策划的原则和措施.[方法]通过借势和造势策划主题;按照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全面性的原则,在充足的稿源、优化编辑流程、制订出版计划、专刊推广与广告策划几个方面做好扎实工作.[结果]以汽车电器杂志社为例,从2011年第7期开始,策划以专刊的模式出版每一期杂志,至今连续3年多持续良性运作,获得读者、杂志主管部门及期刊同行认可与肯定.[结论]专刊策划是提升期刊品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创新性和影响力两个角度对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进行评价,分析基于不同评价视角的科技期刊排名和文献分布的差异,探究不同指标评价结果与同行评议结果间的一致程度,以助力对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方法]选择机械工程、环境科学、综合性材料科学、数学 4 个领域的 37 种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及病毒学领域的28 种SCIE收录的我国科技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JCR和开放引文数据库中分别获取被选期刊的影响因子(JIF)、期刊引证指数(JCI)、JCR分区及研究文献引用关系等数据,分别计算每篇研究文献的绝对颠覆性指数和期刊颠覆性指数(JDI)并进行比较分析,使用《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验证JDI的评价效果.[结果]在所选的 5 个领域中,创新性排名与影响力排名相同的期刊占比不足1/4.在除环境科学以外的4 个领域中JCI与JDI排名的差异最小,而在除机械工程以外的4 个领域中JIF与JDI差异最大.在影响力/创新性分区中,研究文献分布较为均衡.在特定期刊内部,研究文献的创新水平参差不齐.相比影响力指标,JDI与权威专家的同行评议结果更为一致.[结论]期刊的影响力排名和创新性排名间存在较大差异.影响力指标不能较好地体现期刊及其发表文献的创新水平.在病毒学领域,国内科技期刊对颠覆性创新成果的吸引力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