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形式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同行评议制度是加强科学知识发表的重要工具,目前大多数期刊采用的是单盲评审形式。本文归纳了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形式存在的局限性,并就此提出更加有效的完善同行评议机制的形式,采用双盲评审保证审稿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预测价值,尝试使用公开评审和发表后评审,以期达到更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提高科技期刊出版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同行评议制度是学术论文保证和改善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论文出版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同行评议的不同形式即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公开评审、发表前评审和发表后评审的角度出发,简析了现有的同行评议制度存在的问题,如公平性问题、审稿人态度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灵活选取审稿方式、完善评审细则等建议,以期为同行评议制度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同行评议形式的争论及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概括了目前存在的四种同行评议形式(单盲评审、双盲评审、公开评审和发表后评审)在学术出版过程中的作用、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调研并分析了一些国际出版机构、作者、审稿人、期刊编辑对同行评议形式的态度。指出目前研究人员所关心的问题仍然偏重于符合科学习惯的常规评审形式(单盲或双盲评审),然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交流新模式中,公开评审可能使同行评议真正对科学研究过程有所贡献。但目前公开评审仍处于试验阶段,改变现有的论文评审程序或习惯,将是科学出版领域的一项长期工程。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主要形式及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今后网络公评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方法】参考现有的代表性公开同行评议期刊评审流程,提出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考虑的质控指标。【结果】建立网络公开同行评议的标准流程需要考虑:论文提交后的快速审查标准、审稿人的选择或自荐标准、审稿意见书的标准、审稿时限的标准及论文接收的标准等。【结论】网络公开同行评议需建立能更大范围推广的标准流程,为学术期刊审稿模式的改进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研国内外科技期刊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Open Peer Review,OPR)的策略,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OPR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在30种科技期刊官方网站收集数据,总结OPR期刊的特点,比较各期刊在采取审稿模式、公开审稿人身份、公开审稿意见和给审稿人认可等方面采取的不同策略。【结果】 所调研期刊中绝大多数是出版集团拥有的开放获取期刊,其中50%是生物医学类期刊。在所调查的3种OPR模式中,70%期刊采取模式2,即公开评审结果模式;23%采用模式1,即审稿中增加公众评议环节;7%采用非主流模式3,即通过出版“同行评议书”的方式公开稿件评审过程。即使采用同一种OPR模式的期刊,其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71%的期刊采取自愿署名或匿名审稿政策,只有29%的期刊要求审稿人实名审稿。小部分期刊采取给评审报告添加DOI方式激励审稿人审稿。【结论】 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对OPR的研究和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实施OPR的期刊总体数量偏少,今后还需要各期刊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适合自己实施OPR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冯广清 《学会》2016,(5):61-64
同行评议是国际上绝大部分科技期刊惯用的一种审稿机制,现已成为保证文章发表水平、保障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有学者将同行评议称作学术的"守门人"程序。我国科技期刊审稿中同行评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清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同行评议审稿方式逐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同行评议的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其在学术型科技期刊审稿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同行评议已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和倡导,逐步成为对学术期刊审稿的一种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借鉴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经验,进一步推动中文科技期刊同行评议方式的研究、改革和实践。【方法】 通过文献综述和网站调研的方法,介绍国际上第三方审稿平台的运行模式和发展状况,提出创新国内科技期刊审稿方式的建议。【结果】 独立于期刊的第三方审稿服务颠覆了传统模式中审稿人、作者、编辑之间的关系,具有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特点,既可以加快期刊内容的传播速度,又能提高审稿人的积极性,还能提高稿源质量和期刊质量。【结论】 由期刊集群建立第三方审稿服务平台,可规范服务流程,在我国科技期刊领域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审稿人的权利与义务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的科技期刊的审稿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不断完善科技期刊的审稿机制,探讨审稿人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学和编辑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审稿人、编辑部和投稿人各自享有的权利与义务及其相互的关系,强调从单盲审稿、双盲审稿逐步过渡到公开审稿的法学依据,为科技期刊编辑部改革审稿机制提供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调研我国科技期刊审稿流程设置的现状,探讨科技期刊审稿流程特点和三审制实施情况,为完善科技期刊审稿流程设置提供依据.[方法]2022 年 8-9月,采用问卷调查分析方法,选取由山东省各类机构主管或主办的全部131 种科技期刊作为期刊样本,并选取全国范围的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编辑样本,发放问卷进行调研,调研各期刊的期刊基本情况、审稿流程设置情况、审稿人员设置情况等.[结果]共收集来自 127 种山东省科技期刊的问卷和 161 份全国科技期刊编辑问卷.在山东省、全国层面,实行"初审—同行评议—复审—终审"流程的期刊数量最多(分别占 61.42%、52.80%),实行"初审—复审—终审"流程的期刊分别仅占6.30%、4.35%.初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全国层面的科技期刊中,中级职称编辑占比最高(分别占 59.06%、56.52%).复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层面,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编辑占比最高(68.50%);在全国层面,同行评议专家占比最高(59.01%).终审人员方面,在山东省层面,主编占比最高(90.55%);在全国层面,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占比最高(47.20%).96.06%的山东省科技期刊、96.27%的全国科技期刊在审稿流程中设置同行评议环节,双盲审稿居多.[结论]在三审制基础上,科技期刊审稿流程和人员设置均呈现多元化趋势,同行评议被普遍融入科技期刊的审稿流程,但同行评议与三审制的衔接存在较明显的无序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聚焦开放同行评议中“内容公开”这个方面,提出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具体建议及优化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出版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文献梳理、数据库检索、网络查询方法掌握国际开放同行评议期刊现状,并通过案例法对已经实施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几种典型期刊进行案例分析。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方法了解磁共振学科领域学者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态度和见解,以及对各种措施的认可程度和倾向性。【结果】基于调研分析结果,归纳对比同行评议内容公开不同实施细节上的优势、劣势;针对同行评议内容公开的科技期刊出版实践,分别从公开要素、呈现方式和内容选择性以及解决“审稿人压力大”和“稿件处理周期延迟”问题这4个具体方面,梳理总结出一系列可供借鉴的实施方案并提出若干条具体的策略建议。【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开放同行评议无论是体量还是创新模式都落后于国外大型出版集团。我国相关领域期刊推行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具备领域内学者意愿基础,是有必要并完全可行的。基于所提出的同行评议内容公开实施策略建议,我国科技期刊可积极地、逐步地探索开放同行评议的创新实践,促进我国期刊学术出版中的同行评议向着更加开放、透明、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医学期刊审稿中的缺陷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很多医学期刊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审稿的公平、公正,但其重点在防弊,和公开审稿相比互有利弊。文章首先分析双向匿名审稿的防弊作用及缺陷,然后根据现阶段主流审稿仍提倡双向匿名制的现实,探讨通过以制度来规范避免编辑和专家审稿的缺失,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监督评价编辑和审稿人的审稿,使之在提高审稿质量,促进科学发展上起到应有的作用。探索既要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又要使审稿人、作者、编辑三者之间的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公开,又能监督当事人,又能使当事人自律的审稿机制,为将来过度到公开审稿做铺垫。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同行审稿影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失范现象,提出"双向匿名审稿—作者申诉复审—审稿人公开署名"的审稿质量复合控制机制,并论述其在保证审稿质量方面的合理性及优势,以期有助于审稿规范化和同行审稿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其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可,探索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以期为中国科技期刊实现有效的开放式同行评议提供参考。[方法]在分析同行评议的定义及现有模式基础上,探讨了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结果]提出了三类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即完全开放式同行评议、有限开放式同行评议和部分开放式同行评议。[结论]不同的开放式评议模式具有不同的适宜性,可以很好的实现科技论文评审的透明性和公正性,需要在鼓励专家学者参与、审稿形式标准化、审稿平台建设、编辑能力培养上继续改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促进科学传播、提升期刊影响力,探讨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可能方式。【方法】 首先,从公开内容、参与范围、公开时间3个维度对同行评议机制的开放程度进行界定;然后,从同行评议本身的目标和需求出发,利用象限分析法对传统同行评议和开放同行评议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支持措施以增强开放同行评议的积极作用,提出规避措施以消减其消极作用。【结果】 提出中国科技期刊试验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建议:在继续优化传统同行评议机制的同时,引入某些开放同行评议的做法,从而提高同行评议的综合质量和影响。【结论】 研究成果能够为开放同行评议制度的制定以及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国际科技期刊在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方面的实践,探索这两种评议方式的优缺点及对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价值。【方法】对国际科技期刊实行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的案例进行调研,如BMC系列期刊、F1000Research、Nature系列期刊等。【结果】有越来越多的期刊在尝试这两种方式,它们在减少传统单盲评议的偏见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结论】开放评议和双盲评议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期刊。期刊应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学术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同行评议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评估,对之进行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16.
开放同行评议利弊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为更好地开展开放同行评议提出建议。【方法】 在简单概述开放同行评议的基础上,分析了开放同行评议的利弊,最后提出完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建议。【结果】 开放同行评议能够提高论文质量、避免审稿人滥用职权、促进知识交流、消除作者和审稿人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改善审稿流程。同时,开放同行评议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增加了编辑和审稿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公众评议观点受质疑,失去不愿实名审稿人,审稿人刻意评议,作者违心修改论文等问题。【结论】 将“允许匿名”作为从盲审到开放同行评议的过渡阶段,丰富开放同行评议理论,强调编辑角色和完善评议体制可进一步改善开放同行评议模式。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提高我国网络平台同行评议的质量与效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科技期刊网上同行评议不仅仅是把审稿工作搬到网上来完成,还应在提高同行评议的质量与效率上有所突破: 要强化开发利用协同建审稿专家库的方法,重视期刊预置专业分类表的设计与使用,进而改进科技论文实行"小同行"审稿遭遇"瓶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8.
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同行评议在科技期刊应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非公正性、非客观性和非合理性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正确认识和具体分析,科技期刊编辑部可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同行评议专家资格审查制、动态同行评议专家数据库、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制等,采取各种方式选择最优秀的同行评议专家,避免或最大可能减少同行评议过程中所产生的偏倚,完善我国科技期刊的同行评议制度,提高科技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19.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审稿流程改革与初步成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过程中存在审稿时间冗长的问题,不仅让编辑难以面对作者急切的心情,也不利于编辑出版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所在编辑部对同行评议审稿流程进行了改革,使审稿周期明显缩短,同行评议过程比以往更加有效率、有效果地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作为学术期刊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开放同行评议以其公开、透明的优势日益受到关注.试图探究开放同行评议的实践进展与实践现状,为我国学术期刊实践开放同行评议提供借鉴.[方法]在实践进展方面,通过梳理开放同行评议的发展脉络及其出版流程,明晰开放同行评议的特性;在实践现状方面,以欧洲地球科学联盟旗下 3 种开放同行评议期刊为例,从数据的角度揭示开放同行评议的现实状况.[结果]实践开放同行评议的期刊、参与开放同行评议的科研群体数量逐渐增多,但与传统同行评议期刊相比,开放同行评议期刊仍为少数且开放程度偏低,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不愿实名参与.[结论]建议我国学术期刊从公开匿名审稿意见开始尝试开放同行评议,在此过程中需要正视开放同行评议的不足、重视专家的意见与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