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由于戏剧的双重性,关于戏剧翻译的研究很少。戏剧文本既可以用来当作戏剧演出的蓝本使用,也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阅读。在翻译时到底是注重表演性还是可读性呢?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茶馆的两个英译本。发现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解决戏剧翻译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2.
戏剧的二元性本质使戏剧翻译与其他文学翻译有很大不同。在戏剧翻译中,译者处理特殊语言或文化现象时应采用何种策略一直是让他们左右为难的问题。文章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比分析一些戏剧作品中的英汉译文实例,探讨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的解释,提出该理论指导下的戏剧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3.
为了将戏剧成功搬上舞台,剧作者通常需要运用一些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技巧,从而使戏剧的语言烙上了某些普遍特征,如口语化、动作化、简洁、节奏感强、个性化等特征。本文以戏剧创作理论为依托,探讨了戏剧语言的普遍特征,并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简要分析了《茶馆》的两个英译本,旨在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与方法,为戏剧翻译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或启示。  相似文献   

4.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界对于戏剧翻译谈之甚少。其主要原因是戏剧有别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其独特之处。根据巴斯奈特、纽马克和奈达提出的有关戏剧翻译的理论,结合戏剧本身的特点,总结出了戏剧翻译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的外国戏剧翻译与其时的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深刻的联系,戏剧翻译活动背后的意识形态表现于译者的翻译动机、题材的选择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戏剧由于其具有浓重的民族文化特色,加之戏剧翻译的过程要把源语戏剧文本转换成可念可演的目的文本,因此戏剧翻译研究一直成为最复杂又最受翻译研究冷落的一个部分。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解决这一难题能够提供富有裨益的思路。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分析《钦差大臣》中译本中涉及的文化翻译的处理。  相似文献   

7.
戏剧翻译研究虽受忽视,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翻译研究者在戏剧翻译领域却颇有建树。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西方译界数十年来在戏剧翻译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五个核心问题,即戏剧翻译的概念、类别及其目的;戏剧文本、舞台文本及其译本和译者;戏剧翻译特点;戏剧翻译策略;戏剧翻译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相关学者的主要观点,对于国内学者研究戏剧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戏剧翻译研究虽受忽视,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的翻译研究者在戏剧翻译领域却颇有建树。文章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西方译界数十年来在戏剧翻译研究领域重点关注的五个核心问题,即戏剧翻译的概念、类别及其目的;戏剧文本、舞台文本及其译本和译者;戏剧翻译特点;戏剧翻译策略;戏剧翻译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相关学者的主要观点,对于国内学者研究戏剧翻译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杰出翻译家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先行者和主要翻译者,对推动我国的戏剧演出、研究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的译本。拟以朱生豪作为研究对象,梳理其翻译思想,探究其翻译策略、原则、风格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特色,彰显他对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翻译界的影响,以便继承他的翻译思想,积累翻译理论研究的资料,丰富我国的译学宝库。  相似文献   

10.
戏剧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它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文学翻译的共性。在戏剧翻译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拟选择荒芜和王海若的两个译本,通过对《天边外》两位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王海若过度的异化和硬译以及过度的归化使译文缺失了原作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翻译学看影视剧名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视剧名是影视作品的"第一张名片",成功的译名是票房和收视率的首要条件。前人已从目的论、接受美学、社会符号学等角度探讨过影视剧名翻译,但难免有失偏颇。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把各翻译研究视角囊括到"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本体生态系统"中,强调译者的主体作用。本文意图运用这一理论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维角度探析影视剧名的翻译策略,并提出剧名翻译的评译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原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豫剧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其精品剧目多次走出国门。但由于目前豫剧剧名的翻译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直接影响了豫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和效果。同时关于豫剧剧名翻译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豫剧剧名可分为三大类,即人物名、事物和线索名、剧情名。对于以人物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等归化策略为主;对于以事物、线索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直译为主;对于以情节命名的豫剧剧名,其英译应以意译为主,“直译+释义”、直译为辅。  相似文献   

13.
戏剧翻译批评是戏剧翻译研究的重要构成部分,做好戏剧翻译批评工作对提高戏剧翻译质量、推动戏剧翻译研究发展有着重大意义。笔者以我国近年来的戏剧翻译批评为研究对象,评述了戏剧翻译批评研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戏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本身有着与生俱来、特色鲜明的艺术性,戏剧语言具有强烈的舞台性,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容。在戏剧翻译中,译者除了要考虑戏剧舞台效果、视听效果、观众的接受性和戏剧文本语言动作性等因素,还应考虑戏剧的语言表述、礼仪文明、道德规范、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文化视角下的戏剧翻译路径选择是:扮演好文化协调者角色;提升译者文化素质,选择恰当表达方式;全球化融合与本土化坚守;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翻译观。  相似文献   

15.
置换修辞手法在莎剧中屡见不鲜,丰富了莎剧的内容,生动了人物的语言,而且英汉语中的置换修辞格大致可以对等。通过对莎剧《仲夏夜之梦》中英语置换修辞格的特征的分析,可以得出转换修饰位置,保留原修饰方法和转换修辞格三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戏剧翻译时译者往往受到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双重影响。根据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对于文化因素采取制约还是反制约的态度。译本是为舞台演出服务的,译者对人物语言中源语文化反制约的时候较多;反之,对舞台说明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接受制约的情况较多。另外,译者的制约和反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北京成功上演的《推销员之死》中译本(英若诚译)。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文章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试评该中文译文剧本,从而发现其为话剧翻译中的佳作和典范。  相似文献   

18.
戏剧通常具有二元性即“可读性”和“可表演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戏剧翻译的难度。根据关联理论,分析萧伯纳戏剧《圣女贞德》两个中译本,试图说明关联理论对戏剧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使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