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教师叙写变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20世纪50年代至2013年期间,我国教师教育范畴不同阶段的代表性教育学教科书为中心,从教科书内容如何论说教师、叙写结构设计演变、教科书作业(练习内容)意义建构取向三个方面考察我国教师叙写变迁,发现教师叙写内容建构存在模式化和文本话语呈现教条化的特征,教师叙写的内容话语呈现和结构设计演变展示了从关注道德主体到职业主体的转型,教师叙写的意义建构折射出教师认同和自我了解有待于提升。未来如何改进我国教育学教科书的教师叙写,则是面临的重要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建构主义教育思潮对我国教科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与教科书相关的核心主张有:知识具有鲜明的个人性和情境性;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主要起协助作用。建构主义对我国教科书的主要影响包括:影响教科书内容;影响教科书中的学习方式;影响教科书中的教的方式;影响教科书中的学习评价。建构主义对我国教科书的影响中,积极影响占主要成分,但建构主义存在一些严重的局限。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技术》2015,(11):12-18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科书是传播、体现政府和学界对信息技术重视度的重要载体,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学习将直接影响未来信息技术的实施情况。文章考察了六十年来我国具有代表性教育学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叙写演变,兼与美国经典教育学教科书中"信息技术"的叙写进行比较,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教科书内容如何叙写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叙写结构设计演变、信息技术在教科书练习内容意义建构取向三个层面进行探讨和审思,以期从新的视角推动信息技术发展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基于扎根理论,对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教科书关涉儿童多重劳动圈层,展现了劳动形态迭代的发展图景。同时,保证劳动主体权利的落实,凸显劳动实践与应用过程,实现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引领。教科书内容建构遵循“问题探究”的行为逻辑,“价值思辨”的观念逻辑,“知行合一”的知识逻辑。对此,教师需通过文本选择和组织为学生精选劳动教育对象;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立足劳动具身性,创造劳动途径;运用表现性评价优化学习过程,促成“学科本位”到“生成整合”的课程教学转向。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教科书中的母职图像,可以呈现教科书所建构的理想母职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和插图进行分析,以探究教科书对理想母职的再现策略及其背后所建构的母职意识形态。笔者发现:第一,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家庭化”和“弱势化”两大特征。第二,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女性刻板印象、母职的社会公共角色缺失以及母职符号化等叙事方式建构了当前理想的母职观念。第三,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策略实现了理想母职的再生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职呈现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1978年以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发现,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构成与内在意涵经历了诸多的嬗变:传统文化教育的要素类目由集中分布走向均衡分布;分段布局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移;载体形式从偏向单一到偏向综合;主题内容注重国家情怀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角色地位从素材取向为主向学习取向为主移动。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从重视德育教科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优化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文本内容和改进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外部构成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当前教科书研究以静态文本分析为主,倾向于以教科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内容为文本实体呈现,主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静态文本分析缩小了教科书研究范围,忽视了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教科书的动态过程研究着重以"过程—关系"的观点来体认教科书,从实践的、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教科书的本性.这种研究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的研究格局,彰显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实现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其实现路径为:聚焦生产者、文本与使用者的互动过程以建构内容框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形成对教科书的完整认知,运用数字技术以推动教科书动态过程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教科书研究以静态文本分析为主,倾向于以教科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内容为文本实体呈现,主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静态文本分析缩小了教科书研究范围,忽视了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教科书的动态过程研究着重以"过程—关系"的观点来体认教科书,从实践的、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教科书的本性.这种研究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的研究格局,彰显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实现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其实现路径为:聚焦生产者、文本与使用者的互动过程以建构内容框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形成对教科书的完整认知,运用数字技术以推动教科书动态过程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科书研究以静态文本分析为主,倾向于以教科书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核心研究内容为文本实体呈现,主流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静态文本分析缩小了教科书研究范围,忽视了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教科书的动态过程研究着重以"过程—关系"的观点来体认教科书,从实践的、活动的视角来把握教科书的本性.这种研究有助于完善教科书的研究格局,彰显教科书的根本属性,实现教科书的生成性和互动性.其实现路径为:聚焦生产者、文本与使用者的互动过程以建构内容框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形成对教科书的完整认知,运用数字技术以推动教科书动态过程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选择1991年至今出版的英国历史教科书,对其中的中日战争叙事内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日战争在大多数英国历史教科书中处于被弱化的地位,中国被忽略。具体表现有三:英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日战争内容所占教科书整体内容比例很低;教科书对于南京大屠杀描述不足;教科书认为国民党依靠外援抵抗日军,其在二战中贡献甚小。英国历史教科书通过对中日战争的选择性叙述,形成西方意识形态规约下的中日战争历史叙事,教科书无论是在时间维度上还是在文本内容选择中都施展着其可能的叙事偏见。  相似文献   

11.
《宁夏教育》2009,(4):80-80
首先,教师要从教科书内容的“广播员”,变成裁定教科书知识的法官;由知识的忠实传授者,转换为教科书的“仲裁人”。“仲裁人”角色要求教师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把关,还包括很多更广的教学决策,教师要剖析文本的语言,诠释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对文本进行分析。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个别章节的内容,要有长期的教学计划(如一个月甚至一年),对不同章节乃至科目形成整体认识,洞悉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正何谓"同化教科书"?笔者以为,同化教科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表现在认知、智慧层面,教师要把握教科书的内蕴;其二,表现在人格、心灵层面,教师要认同教科书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一、同化教科书的必要性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同化教科书"呢?教育学原理指出: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步骤为:坚持问题导向,确定研究主题;建构研究框架,从社会历史、话语实践、文本言语等角度开展语境分析;深度诠释语境,形成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14.
论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原则:基于教学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教科书,又要超越教科书,这是教师使用教科书的基本原则。要全面解读此原则,就要跳出教科书—教师两者关系的狭隘视野,从更广阔的教科书—教师—学生三者关系的视野来进行分析。教师要转换自身角色,成为教科书内容的仲裁人、转译者与开发者;充分挖掘学生的教材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决定者与建构者;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协商,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建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发展趋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郑金洲  程亮 《教育研究》2005,26(11):3-10
21世纪初叶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在各种力量的作用下,呈现出五个方面的变化态势:方法论意义上的复杂科学已越来越多地影响教育的研究乃至对教育的基本看法;教育叙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对象;专业界限模糊现象既存在于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分界之间,也存在于教育学研究从业者之中;教育理论界热情直面教育实践;本土立场正逐渐回归教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教科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乡土文化进入教科书,旨在以文化传承增进学生文化认同,以乡约教化启蒙学生生存智慧,以“位育”思想厚植学生乡土情怀。乡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为以文本叙事描述有机循环的生命力量、以空间插图展现天人合一的价值信念以及以地方话语呈现伦理本位的社会形态。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育人目标,提升文化理解力;立足学生本位,解读跨时空图文;挖掘本土资源,创设真实情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材对儿童生活的关注,儿童主体的重视,我国现行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很重视儿童视角在教科书中的呈现。与过去以成人的叙事语言为叙事主体的形式相比较,儿童成为教科书中重要的叙事主体,具体表现为小主人公和其相对应的叙事语言。同时,小主人公的言语行为,也不仅仅是文本内容的简单呈现,它被负载了多种具有教育指向性的功能。这是我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的一个新的重要变化,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现象,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新要求。下面,本文就以人教社的《品德与生活》和《品  相似文献   

18.
从叙事学视域探讨教育本文和话语的建构,是生活化哲学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以往哲学教育中出现的政治化和知识化的教条主义,在一定意义上说,源于传统哲学教科书教条化和科学化的叙事,其所蕴涵的抽象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之思维逻辑,致使该教科书文本形成一种脱离人之现实生活的客体化、抽象化和单一性的叙事模式,严重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走出此种叙事模式,应采取由实践唯物主义开启之生活化的复调叙事策略与方式。  相似文献   

19.
教科书的内在质量主要是指文本质量,影响文本质量的因素有内容选择、结构组织和印刷制作。通过分析教科书内容选择的主体、客体、标准和价值,阐释内容组织的指标和方式,描述教科书印刷制作的质量标准,思考我国教科书内在质量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业界对教科书内在质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布鲁纳在基于多学科视野建构文化心理学的过程中,深刻论述了叙事的公共文化性、问题冲突性等特点,论证了教师俗民教育学的意义,尤其是洞见了叙事作为思维模式和一种意义建构工具的人文品质。这对于我们深化有关教师的理论探讨以及帮助教师改进教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看似平凡的叙事,值得在教师教育领域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