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略论秦汉时代的运河和漕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河的开凿、疏浚,和漕运是秦汉时代的重要国策,因为它们关系到秦汉帝国的统一和兴衰隆替,所以秦汉朝廷都重视运河的整理和开凿,以利于漕运而养关中。本文论述了秦汉两代对运河的整理、开凿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漕运,本意指水道运输,后专指从水道解往京师的税粮运输,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官粮)的一种专业运输。在我国封建史上,漕运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特别是唐代,它关系到唐王朝的昌盛或衰败,很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看做是国家的一项国策。运河是漕运的主干。唐代并没有像隋代那样大规模地开凿南北大运河,主要是利用隋代遗留下来的运河而加以疏浚整理,以及开凿并不太长的新运河(如三门运渠等)。但是唐代漕运却是我国封建社会史上兴盛发达的历史时期,开创了我国漕运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为  相似文献   

3.
刘东星是明代隆万年间的官员,出生于山西沁水之望族,官至工部尚书。他曾任河漕总督,负责治理河道和漕运事宜,疏浚徐、宿之间运河;开通界首、邵伯之间的漕渠;开凿泇河,为明后期漕运的畅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体恤民生、致力于灾荒救济,是一位古代少有的廉能官员。  相似文献   

4.
元朝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大都的粮食供应,主要依靠江南地区.运输则以海运为主,但漕运亦占相当重要地位.在实现南北漕运的畅达上,元朝政府曾投入了巨大的力量.由于宋、金的长期对峙,南北大运河已多年失修,不少地方都淤塞了.元世祖在位时期,为疏通南北漕运,先开凿了从山东南部的济宁北至东平的济州河,此河南与通往扬州、杭州的隋朝大运河相接;又开凿了从山东东平北至临清的会通河,此河北与通往直沽的隋朝修的旧运河——御河(从临清到直沽)相连,从直沽则可经白河至通州;最后开凿通惠河,从通州通往大都.这样,从江南地区到大都的漕运就直通畅达了.通惠河的开凿是根据元朝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的建议.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十二月,郭守敬向元世祖建议,从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东岸决口开凿此河,向南出大都城,复折向东,直通通州.因通州至大都自东向西地势渐高,大都比通州约高出二十米,为解决漕船由通州溯流上航大都的困难,郭守敬又建议沿  相似文献   

5.
元代治河存在许多弊端:元代统治者重视漕运,忽视治河;元代治河政策不利;元代治河官员的任命不利、官员职责不清;这些弊端导致元代治河成效不大。  相似文献   

6.
唐代安史之乱后,唐中央对全国的统治力日渐衰弱。藩镇割据势力的崛起,成为唐代中后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各个藩镇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和实力,相互之间战争不断。江南漕运也因此遭到很大的影响,时常出现漕运改道甚至停滞的情况。对于仰仗江南贡赋的京畿地区来说,江南漕运这条生命线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一项重要的财政经济制度,由于江南地区地理条件、经济发达,在国家漕粮征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代江南漕运,从机构设置,漕运水道,漕额漕赋以及其后的漕运河改海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从这一方面反映出该地区总体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8.
元朝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自唐末五代以来长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同时,唐以后开始出现的政治中心在北方、经济中心在南方的形势在元朝大一统的背景下进一步强化。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为保证北方的粮食供应,元廷通过海路、运河等方式,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运输大批的粮食。正如《元史·海运志》所讲:“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而在运输方式上,除利用运河漕运外,元代大兴海运。究其原因,主要是海运具有运费低廉的优点犤1犦(卷三四《漕挽之宜》)。但海运也有运输不够安全…  相似文献   

9.
唐朝天宝年间的广运潭是作为漕运码头而建,而关中漕运及渭河水运方面已有了足够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但因为广运潭未给后人留下足够的文献与实物,再加上考古方面的缺乏,导致了今人对广运潭仍存有许多疑问。为此,通过分析,对其开凿过程、原因、作用特别是其位置作一个较为全面的考述。  相似文献   

10.
飞来峰元代造像开元代内地藏传佛教艺术之先河.本文通过分析西夏佛教艺术与飞来峰元代造像中藏汉交流风格的具体表现形态,结合元初江南佛教艺术的创作背景及西夏艺术可能的传播途径,离析飞来峰元代造像中含有的西夏风格因素.  相似文献   

11.
胶莱运河是元朝开始开凿的沟通渤海莱州湾和黄海胶州湾的运河工程,纵贯胶、莱二州。胶莱运河自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开始开凿,开通后不久,即因河道浅涩、功效较低而废罢。至明代嘉靖年间,为了漕运的需要,又复开胶莱运河,后又由于河道淤塞,水源不足而湮废。本文对元明时期胶莱运河的开凿和兴废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和论述。  相似文献   

12.
概述元代海上漕运情况以及妈祖信仰在漕运中所起的精神支持作用。以刘家港地区、山东沿海地区、天津地区的天妃宫为例,说明海运漕粮的成功与妈祖信仰的传播是互为促进的。最后提出元朝能推进妈祖信仰,其文化原因有蒙古族萨满教也信奉女神以及元朝统治者对多元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修或开凿了一大批漕渠,按照其主要功用可分为用于军队与辎重的输送、农业区的租赋运输和商业运输三类。对于漕运的管理形成了皇帝——权臣决策,地方郡守和军事将领负责执行的机制。在管理机构上,形成了以度支尚书为中心的中央管理机构和以专门职官与地方郡守组成的地方管理机构。此外,还有以大司农为代表的关涉机构协调漕运的管理。因此该时期的漕运事业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机的管理体系。由于该时期军事斗争的频繁,使得军事将领对漕运从决策到执行到管理各个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在一方面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漕运管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自经济重心南移后,“国家宅京西北,转漕东南”,于是南粮北运成为历代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海运是转漕的重要方式之一,因而日益受到重视.两宋时有漕运无海运,海运南漕,实始于元代.元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伯颜派人用平底大船从海道运粮四万六千石到直沽(天津),以后每年增加,最多时达三百六十万石左右,但元代海运航道始终未定,所以遇风触礁之事屡有发生.明初,虽一度承元代海运之制,亦因海道不熟,失事  相似文献   

15.
元代山水散曲大多以江南景致为意象 ,注重画面布局 ,善以多重意象组松意境。在元山散曲的意中 ,多自然闲雅的“无我之境”,与唐宋诗词相比 ,显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大运河漕运被视为"南北之咽喉,军民之命脉".为了保障漕运的可持续性畅通及其重大职能的实现,清朝制定了涉及漕运管理各环节的法律制度,构建了以"律、例、典、令"为主要内容的大运河漕运管理法律体系,满足了大运河漕运管理的需要,并对当代大运河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代江淮的农业在南宋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元代在南北混一之际,即重视农业的发展。江淮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绝大多数地区的粮食品种丰富,单位产量高,普遍种植经济作物,这是元代农业发展的表现。特别是太湖流域地区领先于全国,成为全国的经济盛地。在此基础上,商业和城市、市镇的发展成为元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元代江淮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明清时期江南的崛起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18.
曾孝广是名相之后,以恩荫入仕。他为政务实,长于治水。曾对江南漕运力图革新,但最后失败。与苏轼等宋代文人交往,提升了自己的声誉。理学兴起之时,他也受到渲染。  相似文献   

19.
敦煌莫高窟第464窟原被定为西夏窟,但缺乏证据.近期的考古研究材料可证,该窟的开凿其实当在北凉,原为禅窟,至元代才被改造为礼佛窟.由前室通往后室的甬道两壁各存汉风菩萨两身,其中南壁右侧4行文字讲述的是五地菩萨之容貌,左侧4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四地菩萨,北壁左侧9行文字讲述的则是十地菩萨之装饰,右侧的当为九地菩萨.藉由回鹘文题记,十地菩萨绘画内容第一次在敦煌石窟中得到确认.通过逐字对译,可以明显看出,这三段回鹘文标注内容皆来自胜光法师译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第4卷.故可定,三榜题皆为胜光法师译《金光明最胜王经》之摘抄.这一发现,结合该窟发现的回鹘文写本与其他题记,可以证明莫高窟第464窟甬道与前室为元代末期的回鹘窟,而后室壁画可以确定为元代遗墨,但早于甬道与前室之壁画,可定为元代早期遗存.  相似文献   

20.
正温州历史上曾出过不少著名画家,而有作品流传至今的,当首推元代的王振鹏。王振鹏(1275~1328),字朋梅,号孤云处士,浙江温州人,元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人物画和宫廷界画,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他因此而被元仁宗赐号为"弧云处士",官至漕运千户。其传世作品有《伯牙鼓琴图》《阿房宫图》《金明池图》。有关王振鹏史实最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