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学科+"课程改革是以学科融合理念为基础,以某一门学科为逻辑起点,推进学科内、学科间、学科和生活与技术等方面的整合。"学科+"课程校本实践的探索主要通过建设课程基地、倡导学科融合和开展综合实践等路径展开。未来,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基于学生成长需求架构"学科+"课程体系,基于学科特点开展"学科+"课程实践,基于教学实践需求建立"学科+"课程平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河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就课程体系在课程定位、课程内容的整合、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模块及素质教育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探讨了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与优化问题。随着专业建设的逐步完善,未来课程体系应着重在增加专业模块和特色课程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寻求建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指职业人格特质、专业知识特质、教育实践特质及学术特质四个方面的集合体,它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结构。"专业素养"导向课程体系建构的实践逻辑是:以"专业素养"为纲,选择课程内容、整体性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其课程体系包括:追求博雅的通识教育课程、结合实践的专业理论课程、联系理论的全程实践课程、理论与实践共育的系统化专业技能课程,并在四类课程中反映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术性特征。各课程模块是一个交叉整合的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必须面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进行统整对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范生的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念的渗透、知识的运用、活动的整合这三个方面来阐释科学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统整的方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是育人目标,不仅包括课程设置,还涉及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等内容,成为学校育人体系建设的杠杆,整体撬动了学校育人模式的变革,影响学校的办学特色。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树立了"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探索实践,从而构建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6.
跨学科课程建设理应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在历史逻辑上,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源于人类课程文化的构想,对跨学科课程的探讨应该回归人类的历史文化之中去考察其已有样态。在理论逻辑上,跨学科课程建设是基于特定历史语境和个体生活世界的结合而形成的,可以从其经验命题与存在哲学入手,厘清跨学科课程建设的科学内涵与理论特点。在实践逻辑上,跨学科课程反映了跨学科素养与课程育人相结合的教育样态,其实践路径主要有三个方面:立足素养导向,践行跨学科教学实践;整合课程知识,以主题式引领学生跨学科学习;立足生活世界,以跨学科“共同体”培育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7.
实验课程体系已经成为财经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但由于受制于实验课程体系缺乏有效整合、实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深浅把握不一等因素,实验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通过重塑观念、整合实验课程体系、创新实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实验课程评价机制等多元举措,可以有效整合和优化财经类本科专业的实验课程,并实现实验课程体系的能力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8.
课程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对新加坡高职教育课程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我国高职课程建设现状,提出以国际化的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有效整合、推进课程标准建设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新《纲要》贯彻实施以来,幼儿园整合课程作为一个高频词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广大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人员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各自所期望的幼儿园课程与幼儿生活的各个层面的渗透整合,以期构建理想的幼儿园课程方案.本文主要从理论的层面初探一定的地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意义、原则和实施策略,为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探索,积极构建以幼儿为主体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课程体系-课程群-课程"架构狭义的课程群概念,探讨了高校课程群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核心、关键、成果体现及评价等问题,并指出课程群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教师是课程群建设成败的关键,网络化教学资源、综合性实践内容、课程群教学团队是课程群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简化课程群评价指标体系,以增强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随着课程改革和课程问题研究的深入,对课程领导的研究也从课程管理的研究中分离出来,成为课程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课程领导是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在一定条件下对课程领域的组织和人员施加影响的过程,具有决策、组织与引导等职能,对课程的形成、实施、改革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课程领导方式的改革要适应世界课程变革的需要,实行课程的三级管理,实现课程领导方式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课程的发展要与世界同步,体现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2.
园本课程是当今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之一。理想中的园本课程领导主体需由园长和教师构成,园长应是专业权威与良性制度的构建者,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首先他们既是实践者又是研究者,其次他们既是课程决策者又是课程实施者。现实中的园本课程领导主体缺乏专业信念、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应该定制园所长期发展计划,开展多主体、多样化培训,构建合作性园所文化,以提高课程领导质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世纪之交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条件是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开发以及利用.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实现的重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任何课程的开发都需要课程资源的支持.本文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例,试图对课程开发与课程资源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都是"预期的"、"未完成的课程"。只有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扬弃"和"自我超越",它才成为"完成的课程"。当高等学校课程成为"学生课程",每一个大学生都不仅仅有自己的学科与专业,更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程体系,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文化视界、科学与人文精神、个人修养等。  相似文献   

15.
校本课程开发与课程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想要合理有效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冲破已有的不甚科学的课程意识的樊篱,形成与校本课程开发相适应的课程意识。本在分析目前我国广大教师已有的课程意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校本课程开发所需要的课程意识,以及教师应如何构建这样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6.
论课程更新中的课程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对话对课程更新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以往课程改革常被疏漏的环节。解读课程对话的本质及课程意义,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中课程对话的缺失,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要推动新课程在我国的发展和突破,应确立和不断发展课程对话。  相似文献   

17.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使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实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高职课程整合视阈: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目化课程是高职课程改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实质就是课程与项目的双向整合,即课程项目化与项目课程化。课程项目化是把课程转化成项目来学习,需要经历工作任务分析—课程门类确定—教学设计实施的结构转换,变理论学习过程为项目完成过程。项目课程化,即把项目转化为课程来学习,选择适合教学的项目,项目转化要遵循典型性、覆盖性、可迁移性、递进性、可行性原则。  相似文献   

19.
改造主义的课程观有:学科之间要有有机联系;学校课程应包括各种社会问题;设立“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学习采用“问题解决法”等。在研究改革我国现行课程存在的门类过多、划分过细、结构和要求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时,可以从改造主义的课程观中得到启示;(1)课程体系综合化;(2)开设“活动课程”;(3)选择一些社会问题;(4)创设专题性问题,还应防止一些片面掖呼过激的做法。  相似文献   

20.
论课程改革要唤醒教师应具备的课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具备课程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和评价意识,这需要通过鼓励教师开展叙事研究,赋予教师足够的专业自主权以及社会、家庭、学校合理分担教育责任等方式予以唤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