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效运行机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丹斌  姚小明 《学会》2011,(3):49-53
针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梗阻症状,进行梳理剖析和研究探讨,以反思的角度和科学发展视野,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运行机制的长效机理和规律模式。  相似文献   

2.
公民科学素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程度以及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指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反映了建国以来这些因素的聚集结果。基于2010-2020年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构建“年龄—时期—世代”模型,探讨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变迁的贡献情况。研究发现,世代效应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升具有显著作用,教育事业发展使年轻世代为科学素质整体水平快速提升提供增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实施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长足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时期效应;而个体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也存在显著影响作用,青少年是科学素质提升的关键期,中老年对科学素质提升产生制约性影响。通过解析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素质发展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探索新时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从此,公民科学素质概念正式进入我国的政治、文化生活,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成为国家行为和社会行动,我国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第一个中长期规划,这一天,离这个行动计划开始酝酿已有将近7个年头。  相似文献   

4.
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我国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公民科学素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显得愈发重要。公民科学素质的理论研究与调查实践开展60多年来,在内涵、结构、方法论与形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变化。本文首先从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实践的简单回顾出发,结合近年来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新变化,展望和讨论国际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新动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中国科协"十三五"区域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战略研究课题之一。主要对长三角地区(专指即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状况进行研究,根据该区域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数据,综合分析影响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主要因素,阐述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和文化、科技传播与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对应关系,旨在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以下简称"三大创建"),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而精神文明"三大创建"具有管理层次高、社会参与面广、激励机制强、对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力度大等优势和特点。"三大创建"的开展,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有力地促进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但是总的来看,"三大创建"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结合得不紧密,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找出"三大创建"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结合  相似文献   

7.
关于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任务,不仅要使所有国民具有基本的科学素质,而且要构建全民共同发展的学习型社会,为每一个公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创造条件。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实状况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出发,提高我国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祭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的公民科学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及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公民科学素质包括具备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并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民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普及教育工作应成为公民科学 素质建设的重要 内容 。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公民科学素质开展了大量研究.中国科协等引进美国米勒关于科学素质的三维体系开展了全国性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带动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工作.从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到其调查测度等方面的研究一直在争议中不断发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进行了官方界定,并由多个政府部门大联合大协作开展了大规模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在调查理论和提升实践两条路径中,对如何衡量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科普人才队伍是科学普及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队伍建设工作是影响科普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制约整个公民科学素质的关键。我们通过对石家庄市科普队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以期找出制约科普队伍发展的瓶颈。一、石家庄市科普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1、科普投入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目前,石家庄市正在逐步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与个人投入相辅的科普经费投入机制。过去,石家庄市的科普经费主要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公众科学”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关注并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目前学界对于“公众科学”的内涵仍没有共识。为此本文追溯了实践进路和政治进路两种不同内涵的公众科学的源起、内容与影响,并对两种公众科学的形成背景、理论预设、政策影响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系统比较;同时阐述了已有研究对于融合两种公众科学进路的尝试。最后,文章提出公众科学是一种以公众为主体的新知识生产方式,并结合国内公众科学情况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海燕 《科教文汇》2014,(15):134-135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课堂教学是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袁野 《科教文汇》2014,(25):96-97
科学素养是公民的基本科学素质,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幼儿教师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幼儿科学教育的质量。本文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调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并提出改进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赵璐 《大众科技》2012,(7):258-259,271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对我国社会会主义事业建设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在我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已经形成了一些成熟的路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进一步凸现.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5.
王晓云 《科教文汇》2011,(3):108-109
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复习教学中,除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还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从三个方面浅谈生物科学素养在高中模块复习中的渗透,突出了复习教学对形成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科学数据素养是数据密集型时代科研人员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必备能力,国内对于科学数据素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和探索阶段。对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目标与能力评价依据。[方法/过程]从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研究着手,通过对国外科学数据素养研究文献的调研与综述,深入分析并提取能力要素,按照科学数据素养过程结构内涵进行聚类,确定科学数据生命周期各阶段应该具备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针对我国不同学科领域科研人员的科学数据管理与利用行为进行调查访谈,研究我国科研人员科学数据素养能力特征。[结果/结论]提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科学数据素养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与基本架构,为我国科学数据素养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杨正 《科学学研究》2018,36(9):1537-1544
科学传播的理论与实践在经过“科学普及”、“公众理解科学”、“科学对话”等阶段时候开始逐渐进入“公众参与科学”领域。然而传统的“公众参与科学”所强调的实践多集中在科学民主化与科学决策上。“公众科学”概念的出现开始将“公众参与科学”引入到一个全新的科学知识生产领域。本文梳理了“公众科学”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提出与发展,并将其与科学传播体系中的其他相关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模式。最后,在比较“公众科学”在实践中的利弊的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提出了讨论。对“公众科学”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西方科学传播领域的研究相接轨,更有助我们利用全新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回顾国内外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和相应的问卷。并利用安徽省的大样本实证调查数据,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的方法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内在结构,同时对问卷分析的结果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该项研究对于政府准确掌握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现状,进而制定和实施更为有效的公民科学素质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崛起,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环境治理中,利益主体由同质化转向多样化,政府职能模式由全能型逐渐向有限型过渡,将部分权力归还于社会,目的在于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差异、利益矛盾,公民利益群体的地位也由此凸显出来,成为环境治理中除政府、市场之外的第三方参与者。如何指导和激励公民利益群体的行动策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当今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文章试图从利益驱动、资源禀赋及制度构建三方面来解析公民群体在环境治理中的行动逻辑,从而推动公民集体行动迈向组织化、规范化,真正实现环境善治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