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取内隐联结测验(IAT),测量初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同时结合问卷对其外显攻击性、宽恕和容纳他人水平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宽恕、容纳与内隐攻击性没有必然联系;宽恕对敌意认知和生理攻击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而容纳则对敌意和愤怒存在负向影响;宽恕和容纳对言语攻击的影响相对不明显。最后对宽恕和容纳与外显攻击性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从内隐和外显两个层面对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普通学生相比,工读生在攻击性行为外显社会认知特征上,缺乏对弱者的普遍同情心,未牢固地建立对攻击性行为作否定评价的社会道德规范意识;(2)在攻击性行为内隐社会认知特征上,两类学生都表现出偏好攻击者,而工读生的偏好的程度更强烈;(3)普通学生对中立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总和,但工读生仍然更偏好于攻击者.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展情况,采用问卷法和IAT实验法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显维度上男性青少年比女性青少年更具攻击性;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外显攻击性最高,初二年级显著下降,初三年级显著升高。内隐维度上无性别差异;发展趋势上初一年级内隐攻击性最低,初二年级最高,初三年级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4.
随机抽取92名大学生为被试,以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为实验材料,采用偏好判断法来探讨被试的内隐攻击性。结果发现,在攻击性词语和友好性词语之间,个体偏好于友好性词语,且这种偏好不存在性别及攻击特质差异。个体身上存在明显的友好倾向而并未表现出内隐攻击性,内隐友好倾向对内隐攻击性具有抑制效应。该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防止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另一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BUSS攻击性问卷,E—Prime启动实验以及词干补笔测验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互联网中暴力材料对不同攻击性特质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影响作用,以及不同青少年对攻击性材料选择偏好的差异。结果发现,网络暴力刺激会增加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但这种内隐攻击性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特质攻击高的青少年受网络暴力刺激启动的内隐攻击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攻击性问卷(Aggression Questionnaire,简称AQ)对湖南省和甘肃省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湖南省和甘肃省高校学生的攻击性表现方式上,男性的身体攻击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的愤怒情绪明显高于女性;本科生的身体攻击、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研究生;湖南省高校学生的攻击总分、身体攻击和愤怒情绪显著高于甘肃省高校学生。攻击性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特质,主要受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青少年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与自尊的关系,探究自尊对青少年运动员攻击性的影响机制,为青少年运动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减少攻击性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某市体育运动学校初一到高二年级学生166名,实施Arnold H.Buss&Mark Perry(1986)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和Rosenberg自尊量表(RSES)的问卷调查.结果:青少年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的性别,年级差异不显著.青少年运动员自尊与攻击性总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相关不显著,与愤怒和敌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青少年运动员自尊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自尊影响青少年攻击性行为表现为作用于愤怒和敌意两维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形势令人担忧。内隐攻击性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内隐攻击性的青少年犯罪比率较高,其行为取向无视伦理规范,追求精神刺激,叛逆型个性张扬。为青少年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改变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进行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等,能免弱化青少年的内隐攻击性,从而预防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9.
本课题选取浙江省在校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选取农民工子女和非农民工子女进行对比研究,就媒介素养不同维度的测评数据及影响因子开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证实,两大群体在除理解能力外的其他几个维度和总分上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非农民工子女媒介素养水平总体上高于农民工子女。同时研究还在掌握青少年媒介素养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媒介接触情况差异分析,发现经济条件、老师亲友的态度和帮助、媒介接触行为、培训经历等都有可能是导致两大群体媒介素养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该结论不但为农民工子女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下一步开展相关群体的教育实践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社会支持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IAT),通过测验和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社会支持与内隐攻击性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存在内隐攻击性,且在表现方式上不存在性别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总社会支持度上均差异显著,独生子女低于非独生子女,而在内隐攻击性上差异不显著;总社会支持度、客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与内隐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相关均不显著,而主观支持与内隐的身体攻击相关显著,与内隐的语言攻击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随机抽取泉州师范学院60名大学生,利用E-prime1.1软件,根据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设计内隐联想测验,对亲社会性视频对内隐攻击性认知的抑制作用进行测量,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研究亲社会性视频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认知的影响,并分析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亲社会性视频对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认知具有抑制作用。(2)亲社会性视频更容易对女生的内隐攻击性认知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语音形态的攻击和被攻击动词为实验材料,随机抽取同一地区的男女大学生各30名为被试,利用任务分离实验法,进行再认和偏好实验.结果表明:1)语音都会对男女的内隐攻击性产生启动;2)语音对男女的内隐攻击性启动效应无显著性的性别差异;3)男女在内隐层面上都具攻击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幼师生宽恕与攻击性之间的关系,采用随机取样法,并运用Hearland宽恕量表、攻击性行为问卷开展调查,结果显示:(1)非独生幼师生在宽恕他人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幼师生,幼师生在言语攻击和敌对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平均值;(2)相关分析显示,除宽恕自己与身体攻击两者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外,幼师生宽恕及各维度与攻击性及各维度两两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3)回归分析显示整体而言,幼师生宽恕对攻击性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具体而言:宽恕他人对身体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宽恕自己对言语攻击、愤怒、敌对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说明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高,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越少,幼师生的宽恕水平越低,越易表现出攻击性,为教育者开展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用刻板解释偏差的方法,考察大学生对农民工子女的内隐刻板印象,并以城镇居民子女作为与农民工子女相对应的参照群体.实验结果发现:(1)大学生对农民工子女存在内隐刻板印象;(2)大学生倾向于把农民工子女与刻板印象一致的结果归结于外部因素;倾向于把城镇居民子女与刻板印象一致的结果归结于内部因素,而把与刻板印象不一致的结果归结于外部因素;(3)大学生对农民工子女以及城镇居民子女的刻板印象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湖南四个城市七所公立中学的592名农民工子女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农民工子女中女孩的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孩,非独生子女的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独生子女;(2)农民工子女进城特征、父母在城市务工的情况对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水平影响不大;(3)学习适应性弹性发展群体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得到了更高的社会支持,获得父母更多的情感理解支持和较少的惩罚、拒绝与否认.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暴力游戏中的合作情境是否能够对玩家的攻击性与合作性产生长期影响,以及玩家对于不同人群的攻击性和合作性是否存在差异,对260名宁波在校大学生的游戏经验以及合作和攻击行为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发现:(1)相对于以单人形式进入游戏的玩家,长期处于合作情境中的暴力游戏玩家的合作性较高,攻击性较低,这说明暴力游戏中的合作情境能够增加玩家的合作性倾向,降低其攻击性倾向;(2)对于不同的攻击对象,玩家对于游戏内对手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对游戏内同伴和现实他人的攻击性,由此说明暴力游戏玩家的攻击性仅针对于游戏内对手,而不会迁移到普遍他人。  相似文献   

17.
工读生和普通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采用投射测验 ,通过集体开放式问卷的形式来比较工读学生和普通学生攻击性行为归因方式的特点。结果表明 :(1)工读生对意图不明的伤害作敌意性归因和攻击性反应预测的倾向比普通生明显。 (2 )工读生攻击性情绪反应更冲动 ,而不顾后果。在事态发展过程中较为自私 ,更多的考虑对自己产生的不利 ,较少考虑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 (3)工读生大多认为攻击性行为在社会矛盾冲突情境中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方式。他们对被攻击者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 ,对攻击性行为的良心谴责都比较缺乏。他们在社会认知上表现出的偏差都和他们的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张帆  蒋重清  郭庆科 《考试周刊》2010,(14):210-211
本文采用采用教师评定法挑选被试,以偏好组词测验和情绪稳定性量表为实验材料,探讨情绪稳定性与内隐社会认知中的攻击性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相对于外显的攻击行为,存在着内隐的攻击性倾向:(2)攻击性行为被试比亲社会行为被试更具有内隐攻击性:(3)青少年在情绪稳定性和内隐攻击性上并不存在性别的差异:(4)青少年攻击性行为受其情绪稳定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使用攻击者与被攻击者图片和竞赛情境(拳击竞赛、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的录像片段为实验材料,抽取大学生运动员90名,采用3(竞赛情境)×2(性别)×2(偏好攻击者、偏好被攻击者)混合方差设计,考察不同性别大学生运动员内隐攻击性特征.结果表明:男女运动员都具有较强的内隐攻击性;在篮球竞赛、体育舞蹈竞赛启动下,女性内隐攻击性强于男性内隐攻击性,在拳击竞赛启动下,男女没有统计意义上的差别,但男性有强于女性的趋势;竞赛情境启动对男性运动员有效应;内隐认知的研究可为体育问题提供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20.
盛烨  安鑫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2):147-151
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两所高中的496名的调查研究表明:(1)高中生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都存在性别、地域差异显著,女生在学业压力与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都比男生高,农村学生在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也比城市学生高。(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攻击行为、攻击性认知方面高于女生,女生则在攻击性情绪方面高于男生。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及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的三者交互作用。(3)学业压力对攻击性中的四因子: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