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幼儿期孩子爱告状,这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之一。幼儿期孩子判断是非往往以成人为标准,他们对老师非常崇拜,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赞许的即是好,老师指责的就是坏。所以,孩子们很在意父母、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父母、老师的态度也成为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幼儿告状的行为看似很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间、师幼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十分重要。幼儿告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周围人、事、物的评价多依赖成人的态度;为了受到别人的关注而产生告状行…  相似文献   

2.
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有一个较普遍的行为特点就是“爱告状”,有时两个小朋友发生纠纷,两个人都向家长或老师诉说对方的不是,有时是跟自己无关的事,孩子看见了也跑来告状;有时还三五成群地一起去告状。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矛盾往往弄得家长或老师焦头烂额,疲于应付,甚至对爱“告状”的小孩产生反感。  相似文献   

3.
幼儿告状行为在小班比较常见,这些告状行为看上去事小,但是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师幼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正确了解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不当回事,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在幼儿园里,幼儿爱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使许多教师为此发愁。其实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形成社会意识初期阶段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在成人帮助下学习和分辨是非的过程。教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与特点,正确认识、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科学地引导与教育幼儿,使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解决矛盾,从而提高交往的技能与水平。  相似文献   

6.
通过自然观察法研究63名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后发现.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在不同类型使用频次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男女幼儿告状行为使用频次上不存在性别差异,而男女幼儿告状行为的不同类型在使用频次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在不同活动类型之间幼儿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得出幼儿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原因和...  相似文献   

7.
告状行为,多发于幼儿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由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多是集体活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冲突,出现一些问题。但由于幼儿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贫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周  相似文献   

8.
主持:杨波读者询问“我儿子4岁,很喜欢告状,有时,朋友难得一聚,想好好聊聊,可儿子不断地来‘告状’,诉说和小朋友之间的矛盾;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也很会‘告状’,我觉得一个爱告状的孩子是不受人欢迎的!我该怎样纠正儿子爱告状的毛病呢?”  相似文献   

9.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10.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工作中与幼儿互动最多的行为,幼儿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告状事件,从而维护幼儿之间的关系,化解幼儿相互之间的矛盾。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冰 《少年世界》2011,(4):43-44
常常听到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从3岁多开始,特别习惯拿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来告状:‘某某在幼儿园抢我东西了”、“某某今天又打人了”、‘妈妈,你看他把我们家地板踩脏了”。这让老师和家长很伤脑筋,是不是孩子思想品德不好?其实,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特别是4—5岁的幼儿。从他们情感发展的特点来看,每个幼儿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攻击性行为,而4—5岁的孩子,攻击性强的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爱告状。由于年龄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特定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定活动情境的反映。正确有效地处理告状行为,不仅仅是教师解决幼儿之间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次特殊的师幼交往机会,是教师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处理自我与环境、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机会。一、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期的孩子对社会的认知正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最初步、最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认识。然而他们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困难也没有解决的能力。而此时的幼儿还有一定的自尊  相似文献   

14.
何楠 《家教指南》2008,(4):24-2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爱告状,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一般来说,7岁以下的幼儿大多有这个“爱好”。从孩子“告状”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于是想“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36岁幼儿刚刚开始接触社会,由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欠缺,对生活中发生的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常常会通过告状方式依赖他人解决。幼儿告状是其众多行为偏差中的一种普遍行为,鉴于此,首先简述了幼儿告状的内涵及动机,然后说明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特点,接着指出处理幼儿告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告状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处理幼儿告状的对策,希望老师与家长能深入了解幼儿心理,掌握正确处理幼儿告状的方法,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17.
减少孩子告状的行为,首先要分析幼儿告状的原因,其次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绝不能简单行事,或对"告状者"敷衍几句,或不分青红皂白批评一通。  相似文献   

18.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揭示了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剖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根据实地观察和访谈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了相应策略,希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20.
"告状"是幼儿园的常见现象,面对孩子们的告状,老师总是很苦恼,孩子们的告状行为对于成人来说是很细小的事情,但是对孩子们来说是件大事,所以如果忽视孩子们的"告状",对幼儿各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告状"到底是好是坏?教师究竟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