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超越自我、超越世俗、超越物欲的特点,剔除庄子人格理论中的糟粕,我们会发现他具有的超越精神、强烈的自我批判精神和社会批判精神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仍具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庄子在《逍遥游》中追求的自然人生、理想人生,倡导的自然人格、理想人格,这为我们现代人格的合理建构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我们应对其理想人格、社会批判意识、自我批判意识、审美超越意识等方面作出新的改造和阐释,赋予时代内涵、时代风格,让新世纪里的人性更纯洁,人格更完善,人生更逍遥。  相似文献   

3.
《庄子》人格理想与魏晋文学的人格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乱世魏晋人企盼着从社会与心灵的双重苦难中解脱出来,于玄学空间重建逍遥之游。在这种思想文化背景下,《庄子》人格理想因能满足魏晋人格重铸的理论需求而成为魏晋人格的不祧之宗。魏晋文学家将《庄子》人格理想融入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并在生死、出处、狂慎、静躁等不同层面,以《庄子》人格精神化解心理焦虑,塑造出既有悲剧意识又有超脱精神、既一往情深又恬淡虚静的诗性人格。作为魏晋文学之人格魅力的精神之源,《庄子》人格理想在两个方面对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一是《庄子》人格精神成为魏晋文学之人格流变过程中的一条一脉相承的主线;二是《庄子》人格理想的主要特征构成魏晋人格诗性建构的主要层面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庄子和阮籍的理想人格都是追求自由和自主精神,庄子是从想象回到现实,阮籍则超越现实走向幻想。阮籍虽师承庄子,但又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5.
《大鹏赋》是李白超越有限的精神图腾,他在大鹏的现象中寄寓了自己的自由理想。这篇赋受庄子《逍遥游》的影响明显。但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一为哲学论文,一为文学作品;大鹏不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为李白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6.
求仙是中国士人超越追求的重要表现形式,庄子、嵇康、李白则是这种超越追求的三个里程碑.庄子与嵇康的超越追求建立在对现实的批判基础上,李白之求仙则因大唐盛世的历史理性而表现为对现实的同向超越,并因对先秦魏晋以来士人人格觉醒的历史成果的继承而具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适”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思想的内在意蕴来看,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对“体道”主体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适”的生命愉悦观给中国古代审美观注入了超脱空灵的血液,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之“适”及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是庄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庄子思想的内在意蕴来看。庄子之“适”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对“体道”主体心态的生动描绘之中,体道者由“适人之适”到“自适其适”、由“自适其适”到“忘适之适”的心理超越.是庄子批判现实、超越现实、追求人格理想的反映.也是庄子的生命愉悦观和审美观的独特表现。“适”的生命愉悦观给中国古代审美观注入了超脱空灵的血液,开辟了中国古代审美愉悦观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葛梦薇 《考试周刊》2007,(33):101-103
庄子的人生哲学以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为其根本宗旨,通过对人的境遇的理性思索和对儒家仁义礼法的批判,庄子从外在的处世之道(委蛇其形)和内在的精神超越(逍遥其心)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深刻回答。委蛇其形为实现个性人格独立和个体精神自由提供了前提和基础,逍遥其心则为这种追求指出了方法和道路。对当代人来说,这种处世智慧和精神追求仍有着许多积极启示和可供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1.
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庄子与康德都强调一种至高至远的人格境界,但就人格特点而言,二者又呈现不同特质。庄子的理想人格以"至真"的个性美为表征,康德的理想人格以追求"至善"的人性美为标杆;庄子追求的是个性自由,康德追求的是道德自由;庄子通过"体道"的形式完成人格修养,康德则以道德实践的形式成就自己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论庄子视野中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坚持从“他人为尊”、与人为善的“以鸟养养鸟”人格立场出发,追求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庄子认为,要真正实现人格的完善、独立和自由,就必须挣脱物质和人身的依附关系,过平易恬淡的生活,不因所谓人生的辉煌腾达而改变自己高洁的志向,也不因生活窘困而变得庸俗不堪;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参透生死,依据自然的内在法则傲立于天地之间,从宇宙大道的立场观照死,从而达至内在与外在、天与人的和谐圆融的审美理想人格。庄子审美理想人格不是现实人格的简单复制或摹仿,它导源于、却又超越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格,这本身彰显了庄子某种积极“入世”的对于社会民生困境与出路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4.
庄子人生哲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当代国人人格塑造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分析庄子从摆脱人生困境中塑造理想人格、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理想人格与儒家的不同等方面来阐释庄子人生哲学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以拥抱整个民族文化的宽广胸怀,以严肃的人类责任心,忍辱发愤,他的一生充满了不可摇撼的坚强信念。司马迁的人格境界是对儒道人格的整合与超越。一方面,高扬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崇高位;另一方面,超越个人悲剧,表现出生命现实人生的救世精神和“忧患”意识。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之光,比传统儒道人格更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和屈原同为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少相同点,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浪漫主义风格、精神、内容、表现手法各不相同,但在否定和批判现实,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崇尚人格美等方面又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7.
《庄子》中的真人人格内涵非常丰富,其要义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天性与人性的合一;二是真知与大道的完美;三是真诚与自主的超越。发掘“真人”人格的思想精华,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人格境界,因而在当今的文化人格建构上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命焦虑是庄子超越哲学的心理起点。庄子的生命焦虑主要来自于对浩瀚时空的忧惧,对荒谬人世的哀叹,对自我困境的体认,以及由此而来的自我人格选择的困境。这种生命焦虑感促使庄子去努力寻找通往理想人生境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中的真人人格内涵非常丰富,其要义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天性与人性的合一;二是真知与大道的完美;三是真诚与自主的超越。发掘“真人”人格的思想精华,可以陶冶人的精神情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人格境界,因而在当今的文化人格建构上仍然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庄子在其代表作《庄子》中讲述生命的重要,对人的生命关怀表现为追求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主张超然物外、精神自由的幸福哲学。庄子用虚静的智慧解读幸福: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自由与本真,脱离一切外在的、世俗的羁绊和束缚,消除与世间万物的纠纷与矛盾,实现内在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这种超越时空的"逍遥游"是庄子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子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