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作为新史学的口述史采编研究方法的兴起 口述史的英文表述是“Oral Histories”。意思是“口述史学”、“口述史”、“口碑史学”、“口头史学”等等。口述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口述史是包括口碑故事、口头传说、回忆录在内的一种史学形态;狭义的口述史是指对口述过程采用录音设备进行录音或使用录像设备进行摄像、并对口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实际上,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口述史在很早之前就开始被运用于事实的传承和史实的书写当中了。  相似文献   

2.
口述史成果是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于口述史的研究,可以透过受访者的回忆,了解其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事件,重建过去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口述史,是当前非遗保护研究极为关键的问题。它是传承人个人生活史、技艺史的自我剖析和表达,也是社会记忆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拟从“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本出发,将视角集中在“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文化意义方面,探讨他们的“个人记忆”如何阐释社会“文化记忆”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3.
魏宁 《青年记者》2017,(26):119-120
大学生口述史采访是指由大学生作为采访人,应用新闻采访和口述史研究方法,选取特定人物作为采访对象,围绕采访对象的生平、事迹、职业、技艺等展开访谈,最后将访谈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采访报告的过程. 大学生口述史采访工作的发展现状 当前,大学生口述史采访工作并未得到普遍重视,只是在部分高校开展得较好,比如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香港大学等.这些高校结合自身的研究专长和校址所在地的特有资源,做出了“白杨记忆”“泥人张”“城市史”等相关精品项目.大学生口述史采访工作大多集中在历史学院,即基本上由历史学专业学生参与,并未向其他学院其他专业广泛铺开.华南师范大学做得较好,成立了专门的口述史协会,全校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在内,分工不同,各司其职.  相似文献   

4.
口述档案在不同的领域被人们称之为“活历史”、“活资料”或“口述证据”、“口述资料”、“口述史”和“口头传说”。早在二战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肯尼亚、斯里兰卡、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都广泛展开了这项工作,并得以迅速发展。在我国近几年口述档案工作方兴未艾,己被同行高度重视,己成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唐纳德·里奇定义:口述史(0ral History)是以录音访谈(interview)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近年来,我国史学界、文化界对口述史的兴趣日增。“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首届海峡两岸口述历史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北京市档案馆开展了“北京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老党员讲党史”两次人物口述史采集工作,丰富了馆藏人物档案。该文根据上述两次系统性采集的做法和经验,分析综合档案馆开展人物口述史采集工作的必要性,提出利用人物口述史补全档案馆人物档案的路径和法律考量,以期为综合档案馆开展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模式的改变,影像口述史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在“再媒介化”理论视角下,以浙江老摄影家影像口述史项目为个案分析,指出在建构一个全息式、个性化、草根性的历史场域过程中,“再媒介化”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策略包括内视角的叙事模式、口述的视听表达和照片文献的呈现等,摄影原作展将老摄影家的摄影原作及口述史纪录片并置于公共空间展示传播则有效地在口述者与阅听者之间搭建了一个共建公共记忆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1 访谈意义 伴随着图书馆网络论坛、图林博客等的兴起、发展与变革,网络图林史作为一个研究命题开始呈现.但时至今日,尽管像“图谋博客”、“编目精灵”、“书骨精”等图林博主有意识地收集或探讨过网络图林史相关资料和话题,这一领域仍缺乏更为深入的研究.口述历史或许正是深化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路径之一. 以“图林老姜”为代表的博主是网络图林的亲历者,他们的口述资料对于网络图林史研究具有关键性价值,同时也是当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的基础材料.因此在中山大学资讯管理学院肖鹏博士启动当代图书馆口述史研究项目之时,就将这批人物的口述纪事列为项目展开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口述史资料是对各种文献资料的必要补充。常常会出现“纵使有千言万语的文字记录,也抵不上简短的一刻钟录音,短短的一小段录像。”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青岛市崂山区档案局馆在开发、利用档案资源的过程中,发现了口述资料的重要价值,积极开展了口述史调查、研究工作,建立了口述史资料的专门档案。  相似文献   

10.
口述档案反映的是大众文化和大众记忆。鉴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二战后,“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并得以迅速发展。由此而产生的口述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中国,作为拥有数千年文明史和56个民族的泱泱大国,更需要口述档案以“活历史”的形式来保存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民族回忆,因此,口述档案工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口述档案工作的建立和开展。  相似文献   

11.
蒋蕾 《新闻实践》2012,(11):75-77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引入“口述历史”的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一直至今,“口述历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许多媒体记者也投身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高校图书馆工作》2021,41(2):94-94
2021年1月10日,e线图情2020年度10大图情要闻与10大国际动态评选活动圆满结束。《高校图书馆工作》编辑部、e线图情(http://www.chinalibs.net,http://www.chinalibs.cn)与《图书与情报》编辑部共同评选出了e线图情2020年度最有影响的10大图情要闻。1.国内首部图书馆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引发关注。2020年1月2日,由国家图书馆摄制的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在国家图书馆学津堂举行北京首映式。106分钟的纪录片,以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史,这是国内第一部记录和展现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口述史纪录片。9月21日,国家图书馆策划并举办了“纪录片与口述史的文献价值--《口述国图》研讨会”。12月16日,国家图书馆因口述史纪录片《口述国图》荣获由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组委会颁发的2020年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  相似文献   

13.
口述新闻在专题新闻报道中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传媒》2006,(7):52-53
近年来,“口述实录”这种记录个体情感故事的报道形式风靡武汉各传媒。“口述实录”这种报道形式已在广播、电视及报刊中广泛运用,而且采用“讲故事”方式报道新闻的做法也越来越多。有报纸更在做专题新闻策划时,借用口述实录的表达形式,采用口述新闻,使小版面上有了大容量,做足做活了新闻,赢得了读者好评。口述实录最佳的表现形式就是忠实记录,原汁原味地讲述故事本身。由此可见,“口述新闻”是一个再确切不过的好名字,因为它“讲”故事、“说”新闻,而不是通过记者的展示来呈现故事。口述新闻找到了一种恰当的方式,由“讲述人用语言把目击的新闻和发生过的故事讲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4.
作为跨学科的应用,口述历史在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运用越来越多.文章以“图林老姜”的口述访谈为例,探讨口述历史作为方法运用到网络图林史研究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试图揭示口述历史在这一领域运用时应关注的基本原则以及存在的信息失真的问题,提出应谨慎对待口述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提倡应多方挖掘口述史料,交叉比对、相互印证各种资料,并鼓励访谈双方建立情感联系和交流,以保证口述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15.
《网络传播》2020,(2):76-79
“全球互联网口述史(OHI)”工程由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博士于2007年发起。该工程选取对中国乃至全球信息领域全程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物,通过深度访谈,多层次、全景式反映中国信息化发生、发展和全球崛起的真实全貌。这些“口述者”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是凝聚时代变革的典范,聚焦和深入透视他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精彩,展现人类独特的创造力。本刊将连载“全球互联网口述史(OHI)”系列文章,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6.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档案”概念始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述语词典》,词典中法文辞条出现archives orales(口述档案)概念,西班牙文辞条为archivooral,此概念被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逐字记录形式”,1998年8月在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塞内加尔档案工作者萨利乌姆贝伊正式使用了“口述档案”这一概念,并受到国际档案界的普遍认同,他给口述档案所下的定义是:口述史的查访结果和口头传说的汇集组成了口述档案。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口述档案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7.
《网络传播》2020,(1):58-61
“全球互联网口述史(OHI)”工程由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与社会研究院院长方兴东博士于2007年发起。该工程选取对中国乃至全球信息领域全程发展有特殊贡献的人物,通过深度访谈,多层次、全景式反映中国信息化发生、发展和全球崛起的真实全貌。这些“口述者”是信息化发展进程中的代表人物,是凝聚时代变革的典范,聚焦和深入透视他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精彩,展现人类独特的创造力。本刊将连载“全球互联网口述史(OHI)”系列文章,敬请垂注。  相似文献   

18.
正本文所称的口述史,是指对口述过程采用电子设备进行记录、并对口述的内容进行整理、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史学研究方法。20世纪80年代后,口述史在中国学界大规模兴起,并随着校史研究方式的多元化,逐步在校史研究领域广泛应用。口述史方法优势是什么?在校史研究领域中应用口述史方法需要注意哪几个问题?本文进行粗浅探析。一、口述史研究方法的优势简析1、较好地提高历史的真实性历史最可贵的是真实。口述资料与文献资料一样具有史料价值。口述史由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自己来述  相似文献   

19.
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发生在传承人与研究者之间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合作叙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多元行动主体中,传承人作为记忆主体、言说主体和书写主体等传承主体,研究者作为言说主体、书写主体等保护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社会身份、叙事特征和文化功能。文中结合传承人口述史访谈个案,从“主位”视域分析交互主体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与叙事规律等,从而还原其主体性。同时,立足于文化整体性研究角度,打破二元对立,消除主体单一性,实现叙事主体的身份获致与话语建构,即传承人由“研究客体”转变为“文化实践主体”,研究者由“资料获取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在参与主体身份认同的交流叙事过程中建立传承人口述史叙事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通过梳理纽约公共图书馆口述史资源建设经验,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开发口述史资源提供借鉴。[方法/过程]概述纽约公共图书馆及其社区口述史项目,重点介绍纽约公共图书馆社区口述史资源的建设现状和类型,并对纽约公共图书馆口述史资源的建设经验进行整体分析。[结果/结论]众包形式是公共图书馆开发口述史资源的重要方式,应增强口述史资源的信度与效度,以地方特色作为口述史资源建设的亮点,增强口述史资源的开放性与公众兴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