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1 毫秒
1.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薛浩 《江苏高教》2005,(3):90-92
高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生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  相似文献   

2.
让"问题学生"不再成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成绩较差、思想品德或心理不良的“问题学生”。产生这类学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本身,而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的不良影响和教育方法失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学业、心理、人格等方面对“问题学生”进行理性分析。施以传统的人文关照和道德理念教育。给予学生以挚爱、宽容、理解、尊重、欣赏和引导,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对话,使之自信、自尊和自强,“问题学生”将不再成为问题。  相似文献   

3.
我是班主任,我们班的心理教育是通过“两会”、“一刊”实施的。班会是班主任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最佳时机。师生互动式班会,既可以让班主任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又能满足学生渴望表现、寻找定位的心理需求;专题辅导式班会,利于班主任解释和解决带有普遍疑问和典型意义的问题,具有团体心理辅导的作用;讨论式班会,可以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氛围,对一些敏感和平时回避不谈的问题,教师可以巧妙适时地加以辅导或解释。由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利用班  相似文献   

4.
在现实社会中,教育心理学往往对“差生”和“问题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而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关注甚少。其实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可能会因为不适应而产生心理障碍,“好学生”也不例外,明显的心理问题包括:自私、过度压抑自己、缺乏自信、经受不起挫折、紧张焦虑等等。因此“好学生”的心理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必要,不容忽视。如何加强对“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把握四点:一、保持平常心,淡化优越感。二、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态平衡;三、强化受挫心理,优化心理态势;四、不断进取,追求更好。  相似文献   

5.
简历 《贵州教育》2005,(6):22-23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出现了初中生报读“普高”热,“职高”冷的社会现象。对就读于职高的学生,社会上部分人认为是“没有出息”的,是“混时间”。这样职高生不免就产生了心理上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烦躁心理、厌学心理和早恋心理五方面。针对上面五种心理偏差,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是教师的职责。在真正了解、理解、尊重、爱护教育对象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排除学生心理障碍,提高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一、针对学生的自卑心理目前的职高生中,特别是偏远、贫困山区的职高生,有一部分存在着…  相似文献   

6.
“后进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教育的一大难点。更应被关心和重视。关注后进生,认真探究他们的特点,实施正确有效的教育诱导措施,积极做好转化,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夹意义。本文将对“后进生”的内涵、类型、心理特性、现实困境等基本问题进行探析并尝试从学校教育、家庭影响、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能够理解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8.
全面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和我国现实赋予高校的重大历史使命,不仅涉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我们国家、民族今后的发展和命运。“三困”学生将来同样是国家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三困”学生问题长期以来是困扰学生、家长及高校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因此,做好“三困”学生工作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难点和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全体教育者的共同努力,切实落实各种助困措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和心理上的困难,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高校“两课”课堂上科学地适当引导学生“讲授”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教育目的,又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讲课时要做好规划,认真总结,把握好度,适时调整。  相似文献   

10.
关于"心理拓展训练"与体育课程结合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学校体育工作重要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广大一线教师急于解决的问题。“心理拓展训练”是西方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商”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非常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许多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和载体,没有课程标准、没有统一教材的心理课如何才能有效并且高效?心理课的去向在何方?目标在哪里?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目标?这些问题成了心理教师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正如古语所云“教学相长”,每位心理教师都在陪伴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着自身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也一点点探索着心理课的真谛:关注每一个生命的成长,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正向的成长力量。浸润在心理课中,学生与教师用心交流。“心”这个字应该是心理课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是要求他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下面简单地谈点体会。一、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索 ,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 ,“创新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 ,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活动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直观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直角三角形”知…  相似文献   

13.
马斌 《职教论坛》2008,(12):22-24
“高职学生工”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高职生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心理诉求所决定的。具体有实习打工、谋生打工、服务打工、体验打工、创业打工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工”相比,高职学生工具有自身的许多特质。高职学生工现象后面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和有效地调控,以维护高职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改进"心理统计学"教学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通过学生对“心理统计学”课程的兴趣和重要性维度的调查,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认识,从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问题,汲取国内外好的教学方法,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探索一条适用于“心理统计学”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关注“心育”渗透 优化“德育”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青少年学生面临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尤为突出,如网络迷恋、独生子女的骄纵、性观念淡漠、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等,这些都表明了,关注学生的“心育”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所谓“心育”,即心理素质教育或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从心理教育对象看,可将其分为社会心理教育、学校心理教育和家庭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被轻视”与“定位不准确”问题有内在的联系。高职教育的“地位被轻视”会加剧社会公众“重学术、轻技术”的心理,进而加剧高职院校的“自卑”心理,“处危地而图存”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但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未能正确分析形势,把高职的不景气归因于“高职身份”,在办学过程中没有研究和遵循高职办学规律,导致“定位不准确”,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地位被轻视”。  相似文献   

17.
“问题学生”指那些在心理、性格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一般而言,这类学生头脑聪明、自尊心强、情感丰富,但爱好单一、性格孤僻、敏感、好冲动,易产生一些破坏性行为。他们的品德、成绩一般较差,属于后进生。由于后进,他们往往被忽略,被轻视,甚至受到歧视。要行之有效地帮助和教育这类学生,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教师对自身心理辅导者的正视还不够。有的教师能做到和学生打成一片,但学生却不视其为“良师”;有的能受到学生的尊敬,但却不能使学生亲近。在心理教育上,我们也要提出  相似文献   

19.
电子产品中“定格键”被广泛使用,其意义在于使工作的成果固定下来。从教育意义上来讲,对学生的动态的教育过程通过“定格键”加以固定下来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应该有“好”和“坏”之别。一个动态的教育过程,是一个进步与退步之间不断转换的过程。认真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变化心理,有针对地因材施教,使每个教师必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20.
试论"问题学生"的教育及转化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本文指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正面引导原则、情理交融原则、民主平等原则、合力协同原则。“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效有赖于对上述原则的灵活运用与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