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SBM超效率模型以及DEA视窗方法测算我国工业行业2012-2016年的碳排放效率,并划分成高、中、低效率水平探讨行业差异性,然后检验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对工业行业整体碳排放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工业行业的碳排放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低效率水平行业占绝大多数,高效率水平行业占比较低;环境规制可以通过促进企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改善碳排放效率,行业市场容量、行业所有制结构的提高可以有效提升碳排放效率,禀赋结构与碳排放效率有负相关关系,企业规模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8)
利用2009~2017年中国大陆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研究其碳排放绩效并分析其驱动效应。选取资本、能源消费、劳动力为投入指标,GDP为合意产出、碳排放量为非合意产出,采用SE-SBM模型测算全要素碳排放绩效;其次,通过构造门槛面板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绩效的门槛效应,以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技术进步、FDI、对外开放等控制变量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的碳排放绩效呈现U型,东、中、西部存在差异,但呈现收敛趋势,就中国现阶段而言,环境规制对碳排放绩效存在双门槛效应,但是目前仍处在"绿色悖论"阶段,人均生产总值、技术进步、FDI、对外开放程度对碳排放效率有促进作用,工业比重与碳排放绩效负相关,未出现"污染避难所"效应。因此,应该选择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改革能源价格、升级产业结构、积极利用外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保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郭文 《软科学》2016,(11):61-65
基于不可分离变量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来评价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无效率,并通过投入产出松弛的分解来探索区域能源无效率的来源;然后基于环境规制视角拓展上述模型,分析了三种环境规制思路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及阀值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无效率最低的三大经济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无效率主要来源各不相同。在"效率"视角下,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目标方法具有更强的灵敏度,能最快地优化整体能源效率。八大经济区域应采用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目标,SO2减排目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区域。  相似文献   

4.
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用熵权法进行研究,从时间看,2005—2013年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还没有出现V级理想状态的地区;从空间看,到2013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为"东优西劣",特别是西北的无棣、沾化和西南的日照值得关注。最后针对处于不同生态安全等级的地区提出相应的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
查建平  范莉莉  高敏 《软科学》2014,(11):30-34
在全要素分析框架下运用序列DEA方法,结合碳排放影子价格信息,构建了全要素碳排放经济绩效模型,对20032010年我国省级工业碳排放绩效水平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显示:我国工业碳排放经济绩效整体上保持增长趋势,但尚处于较低水平,就增长幅度而言,东部最大,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规模、产权结构、技术进步、重型工业化、环境规制、能源消费结构及对外开放等因素对碳排放经济绩效起到显著而又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耕地面积构成情况及农业受灾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测算、效率变动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贤荣  张俊飚  田云  李鹏 《资源科学》2014,36(1):129-138
本文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指数,在系统测算农业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0-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趋势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农业Malmquist碳排放效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的省域差异及变动趋势。结果表明:①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存在省域差异,内蒙古、北京、黑龙江、吉林等24省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处于提升状态,其余7省区呈下降趋势;②三大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的主要贡献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主要源自技术进步的推动且农业碳排放效率不断改善;中、西部地区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改善但波动性较强;③在农业碳排放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上,产业结构、耕地面积构成情况及农业受灾程度对农业碳排放效率有显著负向作用;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文化水平与农业碳排放效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邓宗兵  李莉萍  王炬  曹宇芙 《资源科学》2022,44(5):1009-1021
探究不同技术水平下工业生态效率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本文在考虑地区技术异质性的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理论,运用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测度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工业生态效率和区域间技术差距,并从无效率根源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检验了工业生态效率损失根源和外部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共同前沿下的中国工业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值由2008年的0.589上升至2018年的0.603,依然存在一定的改善空间。②中国地区工业技术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现为内陆经济区明显低于沿海经济区,其中5个内陆经济区与全国最优技术水平存在30.0%以上的技术差距。③无效率分解发现,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为高管理无效低技术无效型,其余经济区及全国为低管理无效高技术无效型;30个省(市、区)无效率类型各异,但主要由技术无效率所致。④经济水平、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对全国工业生态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而能源结构、外商投资有抑制作用;环境因素对八大经济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明显不同,其中北部沿海区“波特假说”成立、长江中游和西南区“污染天堂假说”成立。本文可为探寻工业生态效率提升路径提供新视角,为协同建设工业生态文明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我国海洋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构建海洋科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采用熵值法赋权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海洋科技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我国沿海省份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具有明显地带性和空间分布差异性,形成北部以山东、东部以上海、南部以广东为核心的海洋科技辐射区;海洋科技对社会经济支撑作用最明显的3个省、市分别是:天津、上海和福建省;海洋科技人才结构对海洋科技竞争力影响最大且最为显著,海洋第二产业占比过高对海洋科技发展有负向作用,从业人员科技素养提高能有效提升海洋科技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冯斐  冯学钢  侯经川  霍殿明  唐睿 《资源科学》2020,42(12):2341-2353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属于市场失灵的一部分,需要政府采用环境规制工具对市场经济进行调整,但环境规制对环境污染和地区经济的影响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为了剔除该限制,检验环境规制的有效性,本文以京津冀13个城市面板数据为例,通过构建包含生态环境状况和经济水平的区域生态效率体系,分析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①与节能环保财政支出相比,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对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说明环境规制对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程度依赖于规制工具的选择,并且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区域生态效率提升更为明显;②环境不良企业监测存在门限效应,随着其强度的增加,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逐渐提升;并且伴随其强度的增加,也会引起节能环保财政支出对区域生态效率的负面影响逐渐降低。基于此,在污染较为严重的经济发达地区,采用严格的惩罚型环境规制工具,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升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但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趋势明显时,应采取激励型为主、惩罚型为辅的环境规制工具运用策略,从而有效地兼顾地区经济增长与生态效率改善,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旅游环境效率表征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中国西部地区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阐释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2.
孙林杰  孙万君  高紫琪 《科研管理》2022,43(10):192-199
以我国沿海11省市2006-2015年的数据为样本,运用人才区位熵方法对沿海地区2006-2015年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度进行测算,并对全国沿海区域以及不同省市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基于人才生态环境的视角,结合海洋科技人才特性,运用普通面板回归与空间分位数回归方法探讨了经济、产业、生活、文化、对外开放各方面因素对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整体影响。最后,结合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海洋人才集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地区将成为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但该区域金融中心的确定存在着多种意见,“京津双核”之间的竞争大于合作。不利于环渤海区域的发展。借鉴博弈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京津竞争大于合作及环渤海区域金融中心经济金融能量辐射不足的问题。北京作为环渤海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我们研究讨论的焦点更应集中于加强京津合作,强化金融资源集聚辐射等合理配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地区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卢亚灵  颜磊  许学工 《资源科学》2010,32(2):303-308
基于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概念框架,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五省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到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所以首先在ArcGIS9.2平台上,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因子的相关性,并对该区的生态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然后对脆弱性进行了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好的、相对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等植被状况好、人类活动少的地区;重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带、海陆过渡带和城市周围等生态系统不稳定、人类活动剧烈的地区;脆弱区的空间聚集程度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不同地区之间脆弱性高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的低脆弱地区,脆弱性低相关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重脆弱区。  相似文献   

15.
马林  马耀峰  林志慧  高楠 《资源科学》2013,35(2):296-303
以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百强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网络连接度指数和距离度量模型等四项指标,从空间分布类型、空间结构总体特征和空间结构旅游结点特征三方面,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环渤海百强景区总体空间分布呈凝聚分布,在各省市区分布均匀度较低;而长江三角洲百强景区总体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在各省市区呈集中分布;②两个地区百强景区分布网络均为环网型,但长江三角洲百强景区连通度较高;③环渤海百强景区通达性空间格局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长江三角洲百强景区通达性空间格局呈圈层结构,其通达性从中心向外围递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海洋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方法测量了全国36个涉海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并利用空间统计工具分析了创新能力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涉海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呈现“金字塔”结构,能力较强的地区集中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海洋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其余多数城市的创新水平相对较低,空间特征表现为异质性强、外溢效应不明显。因此,应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实现不同涉海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协同创新,推进海洋产业集群与技术空间扩散,加快中国海洋领域的创新资源整合与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达区资源环境优化配置与国土空间质量提升是可持续发展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科学认知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功能间权衡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形成机制,有效调控和管理多种土地利用功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集成多源遥感、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利用InVEST、RUSLE以及均方根误差、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基于县域尺度定量评估区域各项土地利用功能,重点分析不同功能间权衡关系及其空间特征、影响机制,划定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探寻差别化土地利用功能调控路径。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地区农业生产功能与非农生产、生活保障2项功能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上海、苏州、无锡等沿江平原区,生态服务功能与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保障3项功能权衡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安徽两省的西南部等山地丘陵区;②土地垦殖率和年平均降水量、坡度等自然环境条件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较大,城镇化率是非农生产、生活保障2项功能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自然环境条件和土地利用结构均对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较高影响;③长三角地区可划分为弱功能区、单一功能区、双功能共生区、多功能共生区4种类型分区,不同分区土地利用功能特征差异明显,据此提出差异化分区调控策略。本文结论有助于强化对土地科学研究领域的认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18.
政府R&D投入、环境规制与农业科技创新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规制、政府R&D投入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两大难题,度量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对研究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2004-2015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使用超对数SFA模型,测算出30个省级的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再采用门槛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对二者最优强度区间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正向影响,且二者对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性。当环境规制强度低于门槛值0.617时,环境规制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影响系数0.798;当政府R&D投入强度高于门槛值0.109时,影响系数为0.194,政府R&D投入对创新效率促进作用持续增强。只有当环境规制和政府R&D投入处于合理区间时,环境规制政策才能引致政府R&D投入,具有“激励效应”,进而影响农业科技创新行为,产生创新补偿效应,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