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采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在此过程中的中介效应显著。分项来看,创新群落对产业协同集聚负向作用显著,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效应不显著,创新能力对产业协同集聚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依据创新生态系统及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理论,通过对我国31个省份工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比较,藉由测度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和创新进化动量,摸清和梳理东北地区工业创新发展状况,总结东北三省工业创新生态位及其有关指标在全国所处的地位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结论是:辽宁省工业整体创新生态位层级较高,但演进势能呈逐步减弱态势;吉林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落后,创新资源及其整合能力普遍不足;黑龙江省工业创新生态位整体优势偏低,但演进动能空间较大。东北工业的创新驱动急需构建起基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尤其需要从战略层面实现东北三省工业的创新联动效应,从"官产学"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视角全面提升东北工业的创新生态位级别。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创新引领发展对培育和优化创新生态系统提出新要求,需要准确客观评价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基于传统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进行改进修正,采用PCA分析法对生态因子赋权以解决评价指标共线性问题,提炼创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多样性与协同性、演进性与成长性、可持续性等固有特征,从特性角度重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描述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角度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研究表明,模型与指标适合评价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度;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不平衡状况仍在加剧。培育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要注重久久为功,突出新增长极,形成内生动力,促进创新行为者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4.
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生态位适宜度理论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中,并据此构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利用该模型选取24项反映现实生态位与最佳生态位之间耦合度的单项指标,构成经济生态位、社会生态位、环境生态位三大类独立的评价指标,用以评价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同时,以浙江省9个地级城市为例,运用所建模型对这些地级市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04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杭州最高,温州最低,其中经济生态位对我省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的影响最大。本研究表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于多指标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定量评价,不但可以定量地研究各个区域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态位适宜度,还能简明直观地揭示引起人居环境质量的生态位适宜度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和空间分异规律,从而为决策管理部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分析系统稳定性、网络结构与创新生态位的关联,并对系统稳定性与创新生态位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之间的研发协作关系网络。通过计算汽车产业中核心企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运用SNA分析对核心企业群落形成的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结构测度,从而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系统结构中网络聚集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倒U关系;核心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系统的效能中网络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应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和技术环境的视角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指标体系,并甄选生态位评估模型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指标进行测算。选择中国部分区域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较高,西部地区较低,中部地区居中。  相似文献   

7.
《软科学》2022,(1)
基于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理论,从创新综合生态位、创新生态位宽度以及创新生态位重叠度3个维度对区域创新生态圈自主进化能力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创新综合生态位显示我国区域创新生态圈整体自主进化能力较弱;地区创新发展不平衡,呈南强北弱、东中西阶梯状分布并依次减弱趋势;从创新综合生态位和创新生态位宽度二维角度将区域创新生态圈划分为明星类、金牛类、幼童类、中庸类和“瘦狗”类五种类型;创新生态位重叠度显示区域创新生态圈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大,且呈地域集聚性竞争。  相似文献   

8.
王京  陈晶  李舒妍 《科研管理》2024,(5):94-104
创新生态系统是加快形成区域高质量发展经济格局的重要支撑,加速释放的数字生产力为区域创新带来了巨大红利。基于2013—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多重中介模型、调节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及空间模型,结合生态位理论和协同理论等,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探究数字技术与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数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区域创新绩效,且对技术子系统绩效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商业子系统和科学子系统。(2)数字技术影响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中,各子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和子系统间协同不仅存在并行中介作用,也存在链式中介作用。(3)技术子系统和商业子系统的生态位宽度能够正向调节数字技术和区域创新绩效的关系。(4)数字技术发展强化了创新极化的格局。本文拓展了数字技术驱动区域创新相关研究的理论视角,也为各区域通过数字技术塑造多维生态优势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生态位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9,(7):8-14
针对长江经济带存在的"区域创新发展差距、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基于生态位视角,构建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沿线11个省(市)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的演化进行分析。结果发现:①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综合生态位值未呈现随时间增长态势,从大到小表现出从东到西距离衰减性,其中,上海持续递减,贵州持续递增,湖南先上升后下降,其他地区波动不一;②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平均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在0~0.4447,江苏最宽,贵州最窄,上海、浙江和四川呈缩减趋势,其余波动增长;③各地科技创新竞争力生态位重叠度变化范围在0.4391~0.9418,省域间存在高度竞争。进而,提出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开展次级区错位发展、实施边缘区特色策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6—2010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通过相对多样化指数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与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双重集聚的协调度和生态位适宜度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不高,反而中西部一些地区的生态位适宜度较高,说明东部发达地区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略了第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形成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形成梯度式发展规划,使各区域的产业集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测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业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至关重要。引入生态位理论提出了区域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概念,借鉴物种生态位测度思想构建了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生态位的测度模型。以青岛为例分别测度了科技创业企业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并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科技创业生态位适宜度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位理论框架下,以我国30个省市2002年-2018年面板数据作为实证分析对象,研究各省市生态位发展进程,并构建STIRPAT模型测算双向FDI对工业用水量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各省市生态位程度并不相同,北京等6省市为高生态位地区,河南等11省市为低生态位地区.双向FDI在不同生态位地区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IFDI促进了低生态位地区工业用水量的增加,而对中、高生态位地区的工业用水量表现为抑制作用;OFDI促进了中、低生态位地区工业用水量的增加,但在高生态位地区中表现为抑制作用.各地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双向FDI结构布局,提高工业用水效率.  相似文献   

13.
于婧  聂艳  梁传丹 《资源科学》2010,32(4):724-730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为评价主体,基于生态位理论,从农业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生产水平、结构与成长等四方面竞争力维度构建区域农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其农业竞争力生态位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并依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各市农业竞争力演化与时空格局,划分为核心城市、次级城市和边缘城市3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间浙江省11市的农业竞争力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空间分布格局,各市排名次序相对稳定,整体表现出从东北向西南的距离衰减;(2)各市的综合农业生态位与生态位宽度出现背离,因此衡量区域农业竞争力发展水平需综合考虑其影响支配力(生态位值)和资源获取力(生态位宽度);(3)各市之间农业竞争力生态位高度重叠,竞争显著。最后提出浙江省应强化核心区辐射带动,开展生态位扩充、生态位协同发展策略,优化生态位结构,提高各市农业竞争力,破除农业经济固化态势。  相似文献   

16.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开发园区用地问题一直是研究重难点,作为开发园区主导用地类型的工业用地,影响并决定着开发园区整体用地规模数量及空间布局。基于ArcGIS的30米×30米网格法及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将国家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典型实证对象,遴选高程、坡度、公路辐射度、生态保养度、工业用地、征地拆迁等6项指标,判识工业用地空间开发适宜度,高、较高、一般、较低、低占比分别34.74%、22.18%、25.61%、13.63%、3.84%,较高值及以上接近60%,区域总体适宜工业用地开发;运用SPSS趋势回归分析法,选择对数模型预测未来工业用地需求量,并与开发区工业用地开发适宜度属性挂钩分析,模拟开发区工业用地空间布局演变;归纳外延拓展型、工业主导型、高效协调型等三种用地模式基础上,提出用地布局优化的具体方案措施,促进园区产业优化升级及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8.
品牌生态位测度及其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兴元 《预测》2006,25(5):60-64,80
借鉴生态学原理,对品牌生态位的涵义进行了初探,建立了品牌生态位宽度及重叠度的计算公式,提出了品牌生态位适合度评价的函数法、模糊评价法、适合度复合系数法以及基于同类标杆案例品牌贴近度的品牌生态位适合度评价模型。给出了一个实际应用案例,针对案例中的四个品牌,分别计算了目标品牌、竞争品牌以及标杆品牌的品牌生态位宽度、重叠度。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对该目标品牌的适合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9.
商华  惠善成  郑祥成 《科研管理》2014,35(11):156-162
作为人力资源存在和发展的多维空间载体,人力资源生态系统已经演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工具。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准确测量和评价是区域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的基础和依据。本文以辽宁省区域城市为样本,以2013年辽宁省统计年鉴中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分析和生态位参数的引入表征辽宁省区域城市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竞争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该以区域合作代替竞争,避免生态位重叠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过度竞争;以区域城市间的共生关系发挥集群优势,增强区域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竞争力;找准生态位位,摆脱生态位短板的制约;"态"与"势"的协同进化和平衡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生态系统的发展潜力和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厘清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与技术突破、产业结构升级之间作用机制,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同一框架,通过构建固定效应与门槛效应模型,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相关数据,从成长力、抵抗力、恢复力、环境适宜4个维度测度各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存在地理上非均衡性,呈现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局面,健康度大小整体上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基于健康度的发展趋势,可将不同省份的发展模式分为稳定型、波动型、提升型和下降型,其中北京的健康度在2009、2015和2020年均排名第一;健康度对技术突破与产业结构升级均有促进作用;健康度正向调节技术突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突破正向调节健康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且调节效应均边际递增。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创新主体协作等举措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