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创新生态系统并发挥共生效应是推动地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首选战略。结合2007-2015年中国30个省市相关数据,利用共生测度模型计算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并进一步建立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与科技创新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度整体呈“U”型发展特征,东部地区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异较大且下降幅度尚显微弱;短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共生单元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长期内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的正向驱动效应明显放大,且共生单元呈负向抑制作用;地区科技创新的累积效应明显,共生基质、共生平台和共生环境始终对科技创新具有正向驱动作用,而共生网络的正向驱动效应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厘清区域创新网络与知识流动两个层面协同助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复杂作用机制,并克服传统统计分析方法倾向于关注单个要素净效应的问题,基于组态视角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整合创新网络层面与知识流动层面的6个要素,以我国29个省份为案例样本探索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提升的组态构型与发展路径。结果发现,单个要素并不构成驱动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高知识扩散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原理时扮演更为普遍的角色;高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组态路径有3条,即高知识流动下的创新网络均衡型、高知识流动下的网络链接主导型和知识扩散-网络规模主导型;创新网络四要素在解释区域创新驱动机制时存在替代关系,产生非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区域创新能力的组态之间为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工业数字化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新兴技术应用的“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构建驱动工业数字化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进行组态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有3条,发达地区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有2条;且两类地区有相同的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此外,两种地区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条件不同,且技术、组织、环境条件之间的替代关系也不一样。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性揭示区域工业数字化背后多重因素间复杂互动本质,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带来有益的实践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已成为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以及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战略。基于创新生态观,以我国31个省市为案例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驱动创新绩效的协同机制以及创新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1)充足的人力资源是驱动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缺乏研发经费是导致非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四条驱动高创新绩效的路径:知识创新主体—人力资源型、技术创新主体—研发经费型、知识创新主体—均衡型和技术创新主体—均衡型,进一步可归纳为"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和"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两类协同创新策略。非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有三条,且与高创新绩效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关系;(3)在一定条件下,创新主体之间以及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4)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策略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部地区以"主体—资源—环境"均衡驱动型为主、中西部以"主体—资源"双重驱动型为主。  相似文献   

5.
创新能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组态视角,以中国31个省市作为案例分析样本,运用fsQCA方法探讨区域创新能力的驱动因素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高技术是驱动区域高创新水平的必要条件,高技术人才和高技术企业是推动区域创新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形成区域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共有5条,非高创新水平的驱动路径有4条,两者存在非对称关系;在特定的客观禀赋条件下,政府投入、市场、组织等驱动因素之间具有替代关系,可以通过互相替代以“殊途同归”的方式提升区域创新水平。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我国区域创新水平提高背后多因素间复杂互动本质的理性认识,可为实现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数字创新作为数字经济的源头活水,已成为催生新动能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工具。如何优化企业数字创新机制及提高数字创新水平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以往研究多强调单一前因对数字创新的“净效应”,较少以整体框架探究技术、组织与环境因素影响数字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不同前因间的联合效应。为进一步探索数字创新的影响机制,促进数字创新实践,以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沪深A股上市的20家互联网企业为案例样本,基于TOE框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与必要条件分析方法,探寻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层面五个前因条件对互联网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单个前因条件不构成引致高水平数字创新的必要条件;(2)存在4条产生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可归为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大数据能力赋能型(H1)、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创新能力支持型(H2a)、技术与环境协同的大数据能力与创新能力联合支持型(H2b)、吸收能力与数字化情境双轮驱动型(H3);(3)存在4条产生非高水平数字创新的组态,且与高水平数字创新组态存在非对称关系。  相似文献   

7.
影响人才集聚的各种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依赖,具有明显的组态特点,因此聚焦创新生态系统多维要素及其要素间的联动效应,立足于五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框架,整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必要条件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份作为案例样本,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五要素即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公众、自然环境的不同组态影响区域人才集聚的复杂因果机制,明晰促进人才高集聚的路径以及导致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结果表明:不存在人才高集聚的单一必要条件;实现区域人才集聚所需各要素的贡献水平差异较大,从高到低依次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自然环境和公众,其中公众与自然环境水平基本相当;驱动人才高集聚的路径有3类,分别为包容创新驱动型、政产学研联动型和内生增长型,而产生人才非高集聚的路径有两类,为政府公众支持不力型和企业发展滞后型。基于研究发现,最后从“补短板+锻长板”“政府引领+平台赋能”“公共服务升级+公众积极参与”“一流高校为核心+政产学研齐联动”四方面提出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绿色创新是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以中国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采用组态思维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互动影响地区绿色创新的复杂因果机制及组态路径。结果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中企业技术创新、学研机构知识创新、政府政策驱动、公众参与及平台设施服务创新等任何单一因素均不是导致地区高绿色创新的必要条件,系统内多主体互动组合才能有效促进地区绿色创新;(2)创新生态系统中产生高绿色创新的多主体互动组态路径有3类:政府引导企业绿色创新模式、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绿色创新模式、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绿色创新模式;产生非高绿色创新的组态路径有两类:技术—知识创新主体双缺失型、技术创新主体缺失型;(3)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促进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组态路径差异明显,平台导向型多主体协同模式是京沪、江浙等东部省份持续推进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中西部省份绿色创新路径多呈现政府引导、政府与公众双元驱动企业创新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为丰富关于区域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实现路径的理论分析,构建“供给-需求-环境”分析框架,以中国31个省份为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基于组态视角分析风险资本深化、区域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科技中介规模、创新环境水平以及大数据技术发展6个条件变量影响区域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的联动关系及影响具体路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受多个条件因素共同作用,并无产生高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的必要条件,其中区域创新能力、风险资本深化、政策支持、科技中介规模及创新环境是核心条件;存在4条高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实现路径,部分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其中政策、中介和创新环境支撑下供需驱动型路径包含的案例数目最多;产生非高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的路径有4条,且与产生高风险投资市场活跃度的4条路径非简单对立关系。由此,建议各地区在发展风险投资市场时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发展路径,政策着力点避免单一且注意协同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多因素对高质量创新的综合效应,基于TOE框架,采用fs QCA方法,探讨在制造业企业采用区块链技术情境下,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对促进高质量创新的路径选择。结果显示,单一要素并不构成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必要条件,多因素共同驱动形成高质量创新的多种组态;存在促进高质量创新路径归纳为三种形式:组织-环境型、技术-组织型、技术-平衡型;存在导致非高质量创新路径归纳为两种形式:技术-环境型、组织型。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揭示数字化差异化发展的机理,基于“技术-组织-环境”(TOE)框架,结合区域数字化发展的前因条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中国31个省份为例,分析各省份数字化发展背后的驱动机制,得出推动区域数字化发展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1)区域市场化水平是影响区域数字化发展的单一必要条件;(2)高区域数字化发展水平的4条驱动路径分别为环境主导型、组织-环境型、均衡型和组织主导型,多以财政资源供给和技术市场发展水平作为核心因素;(3)区域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需要多个条件变量发挥协同作用,单一或少数变量难以对发展绩效产生影响;(4)各组态间的条件变量均存在潜在替代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最后提出发挥财政资源供给的基础作用和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绿色技术创新是引领绿色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如何有效提升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技术—市场—制度”三重条件出发,以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案例,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导致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差异化的联动效应与路径选择。研究发现:高研发投入是产生高水平区域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高水平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存在2种驱动路径,即“政府补贴主导下的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驱动型”和“环境规制主导下的自主研发驱动型”;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政府的“帮助之手”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强度的环境规制只有与其他条件相匹配才能发挥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背后多重条件间复杂互动本质的理解,并为各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差异化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路径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纷纷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以吸纳互补性知识资源。然而,如何开展创新合作才能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是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基于268家高技术企业调研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索创新生态系统合作模式与知识转移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的必要条件。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是多种合作模式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等效结果;存在3种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的组态,分别为政产融驱动型、政用产学研驱动型与产学研用融驱动型,3种组态间存在重叠和替代关系,存在一种实现非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的组态。研究结果从因果非对称性角度推动知识管理研究由单维视角逐渐转向多维整体视角,为企业选择创新生态系统合作模式以实现高水平知识转移绩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TOE框架的基础上,提出理解科技小院运行绩效差异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采用csQCA对我国20个典型科技小院案例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1)技术培训、高位推动、高校资源、共同建设单位、社会参与、地方政府宣传力度均不是构成高水平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强高校资源在提升科技小院运行绩效上发挥着更普遍的作用;(2)驱动高水平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的模式有3种:由技术、组织所构成的技术-组织型模式,由技术、组织和外部环境所构成的内外联动型模式,由组织和外部环境所构成的组织-环境型模式;(3)非高水平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的驱动组合有5种,且与高水平科技小院运行绩效的驱动组合存在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15.
蒋开东  詹国彬 《科研管理》2020,41(4):123-130
高校协同创新是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推动我国自主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本文立足于共生理论,旨在建构一个新的高校协同创新分析框架,通过考察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的结构关系,分析共生理论模型嵌入高校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进而厘清“单利共生-差异互利共生-均衡互利共生”的实践演化逻辑。在此基础上,从建构协同创新共生化良序系统、重塑共生化协同创新组织形态、搭建区域互利共生文化平台等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高校协同创新模式的路径选择,以期构建和完善高校协同创新共生一体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的能力与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以45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企业技术、组织以及环境对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资源、高管技术背景、人才基础、市场竞争、政府支持等因素并不是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无法有效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2)形成制造业数字化创新共有5条路径,被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技术-环境协同型、技术-组织协同型、技术-组织-环境协同型;(3)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人才基础对于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具有普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背后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为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案例样本,基于组态思维,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从学术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产业基础、政府支持5个维度探究创新策源能力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策源能力下5个变量的不同组合会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其中区域内的产业基础、技术基础是取得高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有4条,根据政府的参与程度,可将4条路径分为两类,即非政府主导型合作创新和政府主导型关键技术创新;本文也发现了两种创新条件组态会创造非高创新绩效,且两类组态均以弱产业基础与弱技术基础为核心条件。地方政府可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不同路径来提高区域创新绩效。本研究首次将创新策源能力与区域创新绩效联系在一起,分析其内在影响机理,且分析结果与我国各区域发展情况吻合,刻画的4条产生高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对不同地区创新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失衡现象,加快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构建是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流动共享、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缩小区域创新差距的重要途径。以专利转移为视角构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利用31个省份1990—2020年有关数据,并划分1990—2000年、2001—2010年、2011—2020年3个时间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及和弦图揭示其时空演化特征,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其演化的邻近性机制,为促进区域创新资源流动共享、创新主体合作互惠、创新成果有效转化及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科技创新网络向复杂网络演化,网络连接同配性与异配性并存;(2)网络通达性与技术转移效率显著提高,小世界特征明显;(3)网络空间分布失衡,梯度差异明显;(4)“核心-边缘”格局不断强化,路径依赖与路径创造并存;(5)地理邻近、经济邻近显著促进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技术邻近、认知邻近、产业邻近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网络的演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专利交易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网络向多中心多层级结构演变和充分发挥中介省份桥梁作用等,促进中国科技创新网络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功能机制3个层面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分析框架,以中国29个省域的高技术产业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驱动高产业竞争力的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1)研发创新主体是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2)产生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4类,即环境支持下的研发-运营驱动型、主体-机制联合驱动型、主体-环境联合驱动型、研发-运营主导驱动型;(3)产生非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有两大类,即主体-技术环境抑制型、研发-运营-机制抑制型;(4)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高产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要素组合之间具有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全域产业数据治理是实现整体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高水平产业数据治理能力能够有效释放数据效能,提升数据价值,从而赋能产业发展的新业态与新模式。[方法/过程]本文基于非对称创新理论构建“制度—市场—技术”三维框架,使用定性比较分析(QCA)和必要条件分析(NCA)相结合的方法,从组态视角对数智驱动背景下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结果/结论]我国各省级政府的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水平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和集聚辐射效应。资金投入强度是数智驱动背景下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的关键瓶颈。存在5条提升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的路径,为其他要素基础相似但全域产业数据治理能力不高的区域提供了“殊途同归”的路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