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有氧耐力水平和心肺机能的重要指标。对10岁儿童进行有氧耐力研究可评定发育水平、体质状况、运动能力,对运动选材也有重要意义。本文对63名10岁儿童进行了有氧耐力研究,为运动训练机能评定和运动选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13岁中学生的最大有氧活动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大有氧活动能力是指机体在极量运动状态下吸收和利用氧的能力,说明这种能力的指标为最大耗(吸)氧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fion;Maximaloxygen intake:Vo_2max)。在国外,Vo_2max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员选材、运动能力的判断、劳动力鉴定、临床心肺功能检查及儿童生长发育评价诸方面。Vo_2max的大小与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功能、血液携带及输送氧的能力及组织吸收利用氧的能力有关,因而它能综合反映儿童体格、机能的发育状况,是判断儿童发育水平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儿童体质影响的比较理想的动态机能指标。国外已陆续测定了各年龄阶段儿童和成人的最大有氧能力,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料。我国关于一般儿童Vo_2max的研究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3.
有氧能力是反映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重要指标。受青少年体能训练“敏感期”理论的影响,人们对青春期前的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可训练性、训练机制、影响因素及有效训练计划等方面产生了诸多争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客观总结了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的研究进展,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青春期前的青少年可通过科学化的训练提升有氧能力;2)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提高的生理学机制主要为:每搏输出量增加、氧运输和氧利用能力增加,以及肌肉代谢、氧化能力增强;3)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发展受生长和发育的影响,如实际年龄(以下简称“年龄”)、成熟度,但青少年有氧能力的可训练性与之无关,而与初始体能水平呈负相关;4)高强度间歇训练是提升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的一种经济且高效的训练方法;5)青春期前青少年有氧能力训练的经典模式为:大肌肉群参与的持续和间歇运动,85%~90%HRmax,3~4次/周,40~60 min/次,最少持续12周,其中训练强度是影响训练效应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柔道运动的供能特点及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柔道比赛的规则及技术因素特点分析,柔道运动比赛的供能特点主要是以磷酸原和糖酵解无氧代谢为主,但也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结合柔道运动供能特点,从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身体机能状况和训练后疲劳恢复情况几方面对柔道运动员机能的评定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儿童青少年最大有氧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最大有氧活动能力是指机体在极量运动状态下吸收和利用氧的能力,反应这一能力的指标是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或Maximal Oxygen Intake,VO_2max).VO_2max不仅与循环、呼吸功能有关,而且与肌肉量及其活动状况、血液携带、输送氧的能力以及组织吸收和利用氧的能力有关,因而它能综合反映儿童体格及机能发育状况,是判断儿童体质及外环境对儿童体  相似文献   

6.
陈耕  王琳 《体育科研》2002,(1):20-22
观察生活在拉巴斯(波利维亚3700m海拔)的7~15岁儿童发现①最大吸氧量值35~45ml/min/kg;最高心率188~194次/分;这些值分别比低海拔地区降低了10-20 %和10~15次/分.②无论生活在高海拔还是低海拔地区.只要在青春发育期有充足的营养供应,无氧代谢能力不受久居高原低氧环境的影响;在最大吸氧量利用率方面,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氧债的次最大值是相似的;在超负荷练习中,最大氧债和血乳酸浓度也是相同的.至今在儿童中没有观察到高、低海拔间通气阈和乳酸阈的不同,拉巴斯3700米的海拔高度没有改变7-15岁儿童的张力-速度测试中的无氧工作能力.但在30秒无氧功(温格特Wigate)测试中,无氧功率减少14-17%,这种减少可以认为是糖原酵解和有氧代谢参与较少的结果.③对久居拉巴斯的男性儿童观察发现,较差社会经济和营养条件对有氧能力没有影响;但与具有较好社会经济背景的儿童相比,会导致最大无氧功率的降低(17-25%).④久居拉巴斯,不会影响儿童青春发育期的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最大吸氧量是评定人体最大有氧能力重要指标之一,也可综合评定心肺机能;对儿童进行最大有氧能力测定;还可评定心肺机能发育水平及最大有氧潜在能力;对运动选材及耐力运动项目成绩预测皆有一定的意义。进行最大吸氧量测试不仅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而且要求受试者在负荷运动中达到最大机能水平,这就需要较长的测试时间,受试者不愿意接受这样的耗竭性实验,从而为最大有氧能力研究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8.
峰值摄氧量(pVO2)是国际公认的青少年有氧能力评估标准,尽管有近八十年的青少年数据,但对它的解释以及它与青少年儿童成长和成熟过程中其他健康相关变量的关系,仍存在争议。有关青少年有氧能力可训练性的争论从未停止,仍然需要解决训练导致变化的因果机制以及根据年龄、生物性成熟、性别等因素进行调整。青少年日常体育活动的特点是间歇性进行和强度的迅速变化,但大多数青少年很少进行用来确定峰值摄氧量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体育活动。在这个背景下,肺部摄氧量的瞬态动力学就可以最好地反映青少年的有氧能力。对不同强度运动开始时青少年肺部摄氧量动力学的严格研究非常少,而在运动强度的阶跃变化中,实足年龄、生物性成熟和性别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充分证实。了解青少年肺部摄氧量动力学参数的可训练性主要基于对运动员和非运动员的少量比较研究,对训练导致变化的根本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文章的目标是对成长和成熟过程中的有氧能力提供简要概述,提高对其评估和解释争议的认识,找出知识差距,提出10个相关的研究问题,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潜在领域。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问卷调查、测试、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等方法对影响上海、东京两地6~19岁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形态发育、体育锻炼以及学习、生活、习惯三项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上海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长期加速趋势远较东京明显,这是上海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高于东京的重要因素;上海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多于东京,是上海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总体水平高于东京的主要因素;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是造成上海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在敏感年龄段较东京差的根本原因.建议以学校为中心,结合家庭、社区,建立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保障机制;扩大和延伸体育锻炼或身体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正确处理好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和体育训练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Dotan对《与青少年有氧能力相关的10个问题》的点评和后续讨论而得的《儿童有氧运动能力可训练性及相关问题》一文进行反馈,对Dotan提出的“现有的最大耗氧量数据的有效性”“儿童有限的有氧运动可训练性——是事实还是虚构?”“缺乏长期、纵向训练研究”“没有对儿童成年人的训练进行直接比较”“对儿童们声称的可训练性较低的合理解释”“训练质量”“其他可能的影响”“缺乏VO2稳定期”“肺部VO2动力学(pVO2)”“未来研究”几方面问题进行逐一解答,以强调《与青少年有氧能力相关的10个问题》(下简称《10个问题》)一文的讨论重点为青少年有氧适能的发展,而非儿童—成人差异。以成年人为研究对象的部分相关文献并未收录入《10个问题》中,因此Dotan的许多评论对于《10个问题》一文属于次要意见,需要在此特定背景下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个体整个生命周期内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肌肉力量作为反映个体健康水平的重要维度,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不同国家和机构发布的公共卫生指南在鼓励儿童和青少年积极参加有氧活动的基础上,相继提出了关于强化肌肉骨骼健康的倡议。总体而言,肌肉力量的发展与表达始终伴随着生长和成熟,本文旨在从生长发育视角,对儿童和青少年肌肉力量的自然性发展进行评述,以期为儿童和青少年人群量身定制合理的运动计划,尤其是系统的抗阻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2.
Maximum oxygen uptake (VO(2PEAK))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single marker for aerobic fitness. Whil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aerobic fitnes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adults, the relationship appears less clea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se recently published dat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s measured by accelerometers, and VO(2PEAK)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PubMed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29 October 2010 to identify relevant articles. Studies were considered relevant if they included measurement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by accelerometry and related to a VO(2PEAK) either measured directly at a maximal exercise test or estimated from maximal power output. A total of nine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with a total number of 6116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vestigated. Most studies reported a low-to-moderate relationship (r = 0.10-0.45)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VO(2PEAK). No conclusive evidence exists that physical activity of higher intensities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VO(2PEAK), than lower intensities.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A large proportion of a child's day is spent at school interacting with certain physical surroundings, teachers, and school friends. Thus, schools could have a marked impact on establishing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ssess between-school vari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aerobic fitness, and organized sports participation. Altogether, we tested 1766 nine- and fifteen-year-old children attending 242 school classes at 35 different schools in Denmark in 1997–2003. The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 for objectively assessed physical activity ranged between 0.06 and 0.18 depending on the dimens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time considered (i.e. school time vs. leisure time). For aerobic fitness, an ICC of 0.10 was observed, whereas that for organized sports participation ranged between 0.01 and 0.10 depending on the age group. Studying between-school variation in physical activity provides information about the extent to which children adjust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ircumstances that they share, and helps to plan future school-based physical activity studie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sample size and power calculation.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Maximum oxygen uptake ([Vdot]O2PEAK)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be the best single marker for aerobic fitness. Whil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aerobic fitness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adults, the relationship appears less clear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ummarise recently published dat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s measured by accelerometers, and [Vdot]O2PEAK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PubMed search was performed on 29 October 2010 to identify relevant articles. Studies were considered relevant if they included measurement of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by accelerometry and related to a [Vdot]O2PEAK either measured directly at a maximal exercise test or estimated from maximal power output. A total of nine studies were identified, with a total number of 6116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vestigated. Most studies reported a low-to-moderate relationship (r = 0.10–0.45)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Vdot]O2PEAK. No conclusive evidence exists that physical activity of higher intensities are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Vdot]O2PEAK, than lower intensities.  相似文献   

15.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结合我国古代医学、现代医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采用专家访谈、文献调研等方法,回顾我国体质学的由来、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并重点论述当前我国体质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体质学发展的思考。研究认为,中国"体质"一词最早来源于《黄帝内经》,"形神合一"是我国古代体质观的精华。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目前公认的观点是,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成熟于"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建立。2000年在我国开展了幼儿(3~6岁)、儿童青少年(7~19岁)、成年(20~59岁)和老年(60~69岁)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标志着体质研究已上升为我国体育科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我国的体质研究应该尽快提升体质测量与评价的多样性和多层次化,以便科学和便捷地指导国民进行体育健身。  相似文献   

16.
中美部分地区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美两国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状况的比较,得出几点启示,进而提出一些建议:①中国学校和家庭要逐渐走出应试教育的模式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尊重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并为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一定的条件。②青少年体育、娱乐、教育部门在制订计划时应保证男、女青少年有一系列平等的学习经历,包括发展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技能,这些有助于女孩子价值态度和抱负的形成。这些建议希望能为开展青少年的体育活动提供一点依据。  相似文献   

17.
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自行车是一项集速度、力量和耐力于一身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的体能,特别是专项体能要求较高。自行车运动员的专项体能主要包括有氧代谢能力、无氧代谢能力和专项力量,以及骑行技术与有氧、无氧能力的关系等。对国内外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和主要研究成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中、日国民体质联合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两国是目前世界上系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的主要国家,20余年来有着广泛的交流。中、日双方曾在1986年进行了7~20岁青少年体质研究联合调查,对两国青少年体质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与分析。本次联合调查开展于2004—2007年,取样点分别为中国上海和日本东京。对两国6~74岁国民的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指标以及与体质相关的信息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中、日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规律相似;2)上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高于东京。速度、绝对力量、韧素、平衡等能力高于同年龄的东京儿童青少年,但耐力素质和相对力量水平低于东京;3)上海成年人身体素质总体水平低于东京,虽然有多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峰值高于东京,但是,在达到峰值以后,多数均低于同龄的东京居民;4)上海成年、老年人肥胖率高于东京,且上海肥胖发生率的潜在上升风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澳门青少年体质测试结果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测试与对比的方法,对澳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澳门青少年的部分体质指标低于上海、东京等地的青少年。为此,就如何提高澳门青少年的体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建成环境作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其相关的核心成果在指导后续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支持性建成环境研究,以及改善、优化儿童青少年个体的身体活动环境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梳理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核心成果,发现社区、学校、家庭的建成环境与儿童青少年个体的身体活动是全球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儿童保育机构与不同国家农村地区儿童青少年支持性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构建、评估与优化,以及如何利用建成环境对残疾、超重、肥胖等弱势儿童青少年个体进行身体活动干预,将是未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领域相关研究者的首要关注点。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干预主要体现在:不同场域建成环境与身体活动水平的关联性分析,国外身体活动指南与评价标准、体系的系统阐释,量化探讨建成环境对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以及如何构建与完善身体活动健康促进框架体系。通过分析国内、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的相关成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尝试从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测量指标与试验控制等维度,提出未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建成环境研究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