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外物种交流的频繁,生物入侵不但不可避免,而且会更加严峻,生物入侵已成为生态学重点关注的问题和领域之一.生物入侵是通过人为活动和自然入侵两种途径实现的,入侵的生物不仅危害侵入地的土著种,破坏生态系统,降低生物多样性,而且危及人类健康,控制入侵的生物耗费大量经济,因此,对生物入侵基础和外来入侵生物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内外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生物入侵的几率也大大增加,有害生物入侵已成为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外来物种入侵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国地域辽阔,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外来物种入侵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达数百种,已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构成严重威胁和影响。本文分析了外来物种入侵的现状,提出了防控外来物种入侵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外来入侵物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它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这种影响和破坏是长期的、持久的。文章分析了邛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的产生和危害,并提出了防控外来入侵物种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其目标在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近几年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强调"认识自然,走进自然",而忽略了生态旅游"保护自然"的目标,导致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科学规划和开发生态旅游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完善生态环境管理.  相似文献   

5.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外来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仅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目前,外来物种对我国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外采入侵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  相似文献   

6.
生物入侵--当代生态学中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来入侵生物对各国经济的严重危害,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畜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和国际贸易绿色技术堡垒的主要障碍,自然也成了实现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性目标的绊脚石。针对日益猖獗的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加强预防、控制和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亿万年来,在各种生态系统中,众多生物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其中的某些生物灭绝或增多,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相似文献   

8.
胜红蓟入侵江苏省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来入侵生物严重挑战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安全,外来种风险入侵评估工作重要而紧迫.胜红蓟(Ageratum conyzoidesL.)是一种具有极强繁殖和适应能力的恶性外来入侵植物.当前该种已在江苏省偶有发生,并在少数地区建立零星种群.本文根据其生物生态学特性、潜在危险及管理控制的难度等,参考作者已建立的苏州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体系,采用逐项指标赋分的方法对胜红蓟入侵江苏省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胜红蓟的风险值高达74分(满分100分),具有高度危险性,因而江苏省应当高度重视胜红蓟的入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危害蔓延.  相似文献   

9.
我国幅源辽阔 ,海域宽广 ,自然条件复杂 ,加之较古老的地质历史 ,孕育了独特、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物种 ,以及丰富多彩的生态组合 ,是全球 1 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与此同时 ,中国生物多样性过去所经受的破坏和当前面临的威胁也是非常严重的 ,虽然公众都逐渐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但对破坏生物多样性潜在的威胁依然存在 ,且类型更为复杂 ,形式更为多样 ,除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大气污染和对动植物资源掠夺式开发利用外 ,外来物种入侵的日益增多也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的大敌。目前 ,我国正在全面…  相似文献   

10.
人是自然环境的产物.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就是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破坏.工业化在空前增进人类财富的同时,也制造了空前的环境危机.环境权正是这种环境危机和对环境危机反思的产物.国际社会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确立作为一项新型基本人权的环境权,付出了持续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共识.中国自古就有敬天保民、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但在追求工业化进程中,中国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亿万农村人口尚生活在有害的环境中.确立以环境权为中心的环保理念,尽快改变农村恶化的生态环境,确保每一个人生活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是当代中国一项十分迫切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始于200多年前的工业革命,经过不断的累积和演变,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至今日成为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期,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最严重破坏的时期。人口激增、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现代人扭曲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导致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和掠夺资源,造成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及生态危机全面爆发,给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人类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同时还要求全世界各国人民采取共同行动,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遏制全球性环境恶化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教育发展正处于威胁国家安全的政治环境、“双循环”格局的数字经济环境、“老龄”和“少子”两极分化的不均衡社会环境、“卡脖子”的科技制约环境、“多极”文化入侵的文化环境,以及“教育脱钩”的国际化环境。同时我国教育发展也处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包括高质量的人才体系、师资体系、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教育生态环境体系的宏观教育改革与发展环境。教育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应对复杂多样的国内外环境,我国“十四五”教育发展应实现六大战略目标:稳固国家安全、服务和引领经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人才、铸就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开放和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实现教育发展六大战略目标,应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与教学、生态环境建设四大教育改革与发展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3.
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接最基本的环境要素;人们在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中,往往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给生态环境造成新的破坏;提出在小城镇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完善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保护生态环境以免在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出现许多城市走过的“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污染集中”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给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桎梏。  相似文献   

14.
生态安全的内涵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生态系统自身是否安全;二是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是否安全。生态安全的本质可以认为是围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之间和谐统一。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生态环境问题、公共政策和公众素质。加强生态安全研究有诸多价值和意义: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发展概念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有利于树立人们的生态安全意识;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及国民的生命与健康。  相似文献   

15.
外来物种的入侵及其所造成的危害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一个外来物种入侵一个新的生境无疑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尽管目前对这种条件的研究还是初步的,但大量的研究表明生物入侵机制是极为多样的,可能没有一般的通用的机制。文中主要介绍了有关外来物种入侵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研究的一些新进展。  相似文献   

16.
一般而言,城市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社会、经济亚系统的协调发展,而现代生态城市的建设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城市人文环境。原生理念强调原始、自然和文化积淀,重视城市的历史传承;人文理念强调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人格本位,实现城市环境对城市人群的良好服务;生态理念则强调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中的和谐与协调,追求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高校是一个集自然-社会-环境于一体的复杂生态系统,本文在自然生态系统生态位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生态系统生态位概念,建立了高校生态系统生态位重叠和分离模型和高校生态系统生态位扩展模型,详细分析了高校生态位重叠现状,并针对不同类别高校的生态位分离措施.对高校来讲,不能仅仅局限于通过扩充资源、扩大规模来发展,而需要把三种扩展模型有效的结合起来,找到不同时期最适合自我发展的切入点,不断扩充生态位,提高高校竞争力,促进高校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秦枫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115-118
文化生态保护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生态及上层建筑(政治),是以上各个变量系统的交叉,而非某一单独系统的结果。以徽州文化区的生态为切入点,从三个维度———自然、社会及政治进行考察与阐述,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集群进行创造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提供必要的时空地理环境,故保护自然生态的多样性,是进行文化生态保护的首要前提。文化生态问题源于社会问题,对待文化生态的态度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文化生态保护离不开政治手段加以引导、规制和宏观调控。此三者对文化生态的影响不仅是单向的,更是三者之耦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由"理智取向"、"实践反思取向",逐步转向"生态取向",然而,目前,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阻隔、师范教育制度阻隔、教师培养方式与教师个体生存方式钳制等,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生态失调、教师群体生态失序、教师生态系统失衡等,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为此,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回归到应然的专业发展生境中,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创设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才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20.
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李森 《教育研究》2005,26(10):55-60,79
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学研究中,对构建真实的课堂,而不是一个经过筛选的虚假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环境等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生态化的课堂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这样的课堂具有整体性、协变性和共生性等基本特征,发挥着滋养、环境参照、动力促进和制度规范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