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学作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其存在的立场到底是什么?不同的教育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大概有这么几种:生命的立场、生活的立场、实践的立场、伦理的立场、知识的立场等。也有学者从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来讨论立场问题。通过对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讨论,以此来奠定教育学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2.
无论从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来看,还是从教育领域的公共性特征来看,教育领域都无法拒绝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探讨、研究,由此,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向:其他学科研究者为解决教育领域中的相关问题而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探讨的“教育的立场”;教育学专业研究者力图通过研究,提高教育学理论水平,建立、完善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并运用教育学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对教育领域中的教育现象进行研究,这两种立场可以并行不悖,并有可能相互促进各自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内部结构的分裂和外部交叉学科的建立逐步分化了教育学的本能,使教育学沦为一门具有综合性质的学科,并徘徊在群体学科的边缘。因此,我们需要展开对于教育学元层次的思考,来重新审视和反思教育学学科立场的问题,以化解教育学内部的矛盾,为建构一个新的、现代的、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理论做出标识。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教育中的人的研究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这使我们得以从教育学的立场思考教育中的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当代中国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奠定当代中国教育理论形态与教育实践形态整体重建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5.
教育中的人:基于当代中国教育学立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中的人的认识具有多种立场,但却存在教育学立场的缺失。当代中国教育学是在与当代中国文化与社会变革相互激荡中逐步成长的,目前正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科立场意识。在此背景下,以教育学的中国立场、认识立场、方法论立场和价值立场来研究教育中的人,为当代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整体重建奠定价值基础,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科立场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基质",对研究活动具有方法论的规约意义,是学科独立性、合法性、价值性的前提。教育研究作为教育学学者的学术自治,理应恪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但教育研究中学科立场的缺失,使教育研究泛化为"研究教育",教育学泛化为"关于教育的学",以致出现了研究繁荣、学术衰微的现象。为此,重构教育学的学科立场,要求教育研究恪守独特的价值取向、厘定研究的问题域、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以此培育教育学的独立品性。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始终是统一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教育学的双重属性,它们共同揭示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发展的趋势。统一性能够使教育学有它自身的完整体系;多样性能够使教育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有助于教育学接纳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及思想。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是教育学应具有的学科立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将教师教育学设为教育学下二级学科的呼声四起,其建设有赖于自身独特的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和视野是其作为学科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关系到教师教育学站在哪里看问题以及看哪里的问题。澄清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唤醒教师教育研究者的学科主体意识,改变教师教育学科附属于其他学科的现状。在教师教育学走向学科独立的过程中,广大理论工作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持理论立场,开拓实践视野;坚持教育立场,开拓多元视野;坚持本土立场,开拓国际视野;坚持人文立场,开拓科学视野;坚持建设立场,开拓批判视野。  相似文献   

9.
2005年8月20日,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第十届年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位与会者围绕“教育学的学科立场”问题,以主题发言、分组讨论和自由发言的形式,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交了百余篇论文。一、教育学学科立场:是问题还是话题教育  相似文献   

10.
叶澜老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将中国教育学的思想和理论提到了一个高度,为中国教育学在中国的人文社会学科和世界的教育学之林赢得了一份尊严。对于"教育学与其他作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之关系",首先,教育学应当是一门独立学科,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学应当有自己的学科立场,或者说有自己的学科之眼。其次,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不是由其他学科直接相加组成"团",而是需要教育学研究者从不同学科中,作出与研究主题相关认识的重组与整合,这是"生命·实践"教育学派与以往观点的一个重要区别。教育学的方法论基础,则应当是开放的、包容的、渗透的、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在现代文化发展中始终是现实统一的。统一性使教育学有它皇身的完整体系,多样性使教育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使教育学能够接纳和吸收不同的文化及思菽篓二性和多样性是教育学的双重属性,它们都揭示了教育学的学科属性及教育学理论体系建构、发展的趋努。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是教育学应具有的学科立场。  相似文献   

12.
教育学的发展离不开对多种学科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借鉴,本文从中国语境中教育学学科多元化发展中所形成三种学科立场,即教育学研究的角色定位出发,系统探讨了学科立场下所形成的理性观、世界观、知识观、真理观、语言表述、方法技术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方法论谱系,以求为各类教育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系统反思研究立场的参照系,进而为建构更加科学的本土教育学知识,提供确立教育学学术信念的基础性准则.  相似文献   

13.
"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形成是叶澜老师及其团队生命自觉的具体表现,彰显了学术自信与率真的诗意。"生命·实践"教育学的学科"内立场"提醒我们教育学的研究谨防无立场、无自我立场的外因误导下,由教育学自身裂变而造成的"内裂危机"和由其他学科单向介入而引发的"外解危机"的双重挤压下丧失教育学科独特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什么——兼论教育学的责任伦理立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省思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不是要进行一场教育学学科划界与领地捍卫的“圈地”运动,也不是要发起一场教育学学科性质厘清与科学性捍卫的“保家”运动,而是要形成一种自识———作为“教育学研究者”的治学的基本态度与所秉持的关于教育的基本信念的自我省思及其明确化。因此,教育所指涉的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发生了的、发生着的实质性、意向性关系。因而,教育即意味着责任,教育学就是责任之学,教育学的基本学科立场应是责任伦理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王北生 《教育科学》2012,28(1):13-16
教育学是研究怎样更好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和培养人的一门科学,其出发点必须有一定的立场。本文在借鉴教育学立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教育学的立场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尝试提出教育学应坚持"三维一体"的立场,即从三个维度来分析教育学的立场:1、教育学立场的"原点.基础":人之生存与发展;2、教育学立场的"指向.目的":具体生命与自觉;3、教育学立场的"方式.方法":生命实践与律动。这三个方面紧密相连,相互支撑,三维一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6.
教育学学科性质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讨论的世纪问题。关于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单一论、中介论、结合论、综合论四类观点。每类观点又有一些不同的具体观点。通过梳理、归纳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研究,发现教育学学科性质既与对"科学"和"艺术"概念的理解有关,也与对教育学学科任务、学科研究对象的认识有关。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文章提出: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是研究教育艺术的科学。教育学这一学科性质呼唤其应精加工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教育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7.
回归实践:教育学学科立场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门学科发展的自控程度与它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并非体现在处处以教育学为形式的话语中心,而是在教育学理论的框架内,以丰富而复杂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的内核性问题,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实现专业自主和自觉的专业问责。教育实践是教育学学科立场的核心基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较长时期的从事教育学学习和工作,后转入社会学专业的学习。经过社会学专业学习并旁听人类学研究生课程等"陌生化"过程后,对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学科界限和学科本土化三个热点问题进行反思。认为,学科危机并非教育学独有,当前教育学的最大危机在于研究方法上的欠缺,思辨性论述盛行,经验研究不足;教育学是"领域"学科,宜采取"无学科立场"的"问题导向"来进行教育研究;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误读的地方性知识理论,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当地"的问题,以推进教育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育学的学科立场就是教育学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最终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教育是关怀生命、促进生命发展的活动,具有生命性,而且教育现象、教育活动也因为生命的“在场”而具有意义。这决定了教育学必须具有生命的立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意味着教育学是“成全生命”的人文之学。  相似文献   

20.
教育学关于知识问题研究的方法论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知识问题是众多学科关注的问题,教育学也不例外,教育学可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却不能以其他学科的研究代替教育学研究,把其他学科的结论拿来作为教育学的结论。只有真正从教育学学科立场本身出发,才能真正对教育中的知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学校教育实践产生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