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学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茁壮成长,它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忽视。它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锻炼自己的身体。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还存在缺陷,教师在教学时不认真备课,具有较大的散漫性,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学不到知识。这和学习体育课的初衷相违背,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本内容,不仅关系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是在体育课开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部分"体育学困生",他们对于体育锻炼没有兴趣或者缺乏信心,导致其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较差。本文通过对体育学困生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出发,就如何实现体育学困生的转化提出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正>看了班主任《伤心的体育课》案例,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班主任关心学生的健康,关注我们的体育课,忧的是在体育与健身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的体育课还存在着这样的"放羊"现象。学生喜欢上"放羊式"的体育课,原因很简单:可以玩自己想玩的活动项目,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作为教师,如何设置学生"想玩"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除了通过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体向全面、主动、和谐的方向发展,更需要关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  相似文献   

4.
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所以学生对体育课是否感兴趣就会直接影响教师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体育课是锻炼身体、修养身心的一门课程,学生在体育课上可以愉快的玩耍,放松心情,也会学到一些体育技能。教师就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体验到上体育课的乐趣所在,因此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初中体育课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能够锻炼自己的身体,对培养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束缚,体育课被认为是"副科",教师不重视,体育课教学中存在种种问题,影响了教学效率。因此,针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对于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向阳 《考试周刊》2014,(92):120-120
小学体育学科课程的设置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一些运动知识理论,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然而,在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却存在"教师教学方面态度消极,认为体育课程就是所谓的学‘玩’"和"学生对体育课除了自由活动以外的任何教学都不感兴趣,提不起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的现象,产生这两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未能有效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思想上不重视,致使课堂趣味性低。作者主要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经验,阐述构建小学体育趣味性课堂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体育理论教学是普通高校体育普修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研究表明高校体育课理论教学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执行上的矛盾;教学目标的高要求与学生体育意识薄弱的矛盾;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与学生体育知识缺乏的矛盾;学生多元化需求与教师教学水平欠缺的矛盾等现象。分析存在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理论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与实用性原则、专项理论与实用理论结合、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多媒体及网络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王春 《教师》2009,(10)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存在因厌学情结或智力迟钝等原因造成的学业成绩不佳、思想表现亦差的"双差"学生,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后进生或差生,我在体育课中把这些学生都称为潜能生.本文就潜能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体育课教学中要从给潜能生的公平、尊重、信念和解开潜能生"心结"着手,发掘潜能生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9.
黄玉翔 《广西教育》2013,(26):10-10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体育教学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体育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但过了几年"兴奋期"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又出现了下降的趋势。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中体育教学失去了本真。一、高中体育教学失去本真的表现1.失去了"体育"的本真【案例一】在篮球选项教学中,教师这样进行教学:集合—点名—做准备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期间,教师或在一旁  相似文献   

10.
山水  梁金 《中国教师》2013,(6):24-27
<正>一、在教学相长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中国教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一直都是关注的焦点,过去的体育课堂常常是"放羊的课堂",您是如何看待体育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呢?体育课是如何体现"教学相长"的呢?孟文砚:我认为在任何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备受关注的。第一,教师的责任感是体育课  相似文献   

11.
马素梅 《考试周刊》2014,(76):107-108
体育课上最容易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但不能因为伤害事故而取消体育课。为了减少课堂伤害事故的发生,作者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发生伤害事故的原因进行探讨,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是因为体育课上学生可以从事自己喜爱的游戏和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学习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身体锻练为主要手段,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必修课程。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欢迎,收到实效。事实上,每所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特征。同时,体育新课程改革至今,体育课堂也需要更鲜活的教学资源,需要更有乐趣且科学有效的教学形式,从而吸引学生更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自上世纪60年代起,英、美等国学校的教师就开始在主题内涵丰富的大规模长期课程之外开发“微型课程”。微型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  相似文献   

13.
从教师、学生、教材等方面分析高中学生"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提出了体育教学要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构筑和谐的师生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及自我表现的机会;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出发,提高体育教学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翟发宏 《学周刊C版》2020,(15):141-142
中学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不仅要在中学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塑造健康的身体素质。中学体育课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体育教学没有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常常忽略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将体育课作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使得学生的身心没有得到有效的锻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需要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主客观方面对学生产生体育厌学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合理选配教材与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新颖的组织形式;提高教师素质等等对策,减少甚至杜绝"体育厌学"现象的发生,以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  相似文献   

16.
顾正东 《教学与管理》2012,(33):118-119
中小学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行课程考核对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着较大的激励作用。传统的体育课程考核只是通过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衡量来评定教师的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学习体育课之后的身体健康改变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学生对于体育的学  相似文献   

17.
正一、调查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总体情况笔者曾对学生做了一个关于"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情况问卷调查。在受调查者中,体型肥胖者占57%。95%以上的学生喜欢体育,但是有87%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原因是体育课上的跑步"太痛苦",虽然有"自由"(和文化课比较),但是"太无聊"了。在问及"体育课对自己有用吗",100%的学生说有用。"有什么用",除了"能增强体质"以外,没有其他答案。对"闲暇时间你在家最想、最喜欢干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就是,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具有个性特点和独立性的,应该扭转以往过于重视接受学习的现象,允许多样化的学习风格。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体育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生搬硬套、枯燥无味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体育课的课堂需求。而"情境教学"可以把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一节让学生仿佛身临某种特殊环境的游戏中。学生通过自身角色的转变,教师引导学生转变成他们熟知并喜爱的某种角色,他们会特别认真并且发自内心的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在体育课中能够积极有序的进行学练,形成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20.
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对于体育教师而言,改变烦闷、枯燥的体育教学现状,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是一项亟需解决的难题。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引导与训练,树立"终身锻炼"的思想,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