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Dokeos作为一款优秀的开源学习内容管理系统(LCMS),在国外的高校和企业的教育培训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国内也逐渐引起了桐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本文在分析Dokeos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Dokeos构建"网络营销"网络课程的框架,阐述了在该平台进行网络教学中的过程,最后总结了构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Coursera、edX和 Udacity三个平台349门课程学习评价方法的调查、统计与分析,发现xMOOC在课程平台评测系统的支持下,应用传统学习评价方法,开展针对知识层面学习结果的评价。由于应用环境的改变和xMOOC特殊的评价需求,传统学习评价方法在xMOOC中的应用过程中,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目前,xMOOC的学习评价还存在着:(1)如何加强学习评价的公正性和权威性;(2)学习过程评价缺失;(3)如何加强课程平台测评系统的功能及开放性以满足一些课程特殊的学习评价需求三个问题需加以解决。xMOOC学习评价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应用传统学习评价方法开展网络学习评价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为网络学习评价理论研究带来了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网络流行的学习管理系统Dokeos,契合当前“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尝试进行在线教育的构建。通过对其实践过程的分析,论述LMS技术支持的翻转课堂的现实意义和对学生真正自主学习以及信息素养培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当前,网络课程在高校的教学中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各高校都在引进相应的网络课程开发平台来方便教师开发网络课程,但这些网络课程平台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网络课程平台的应用,针对其中的部分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以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例,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改进后的网络课程系统.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职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作者自主开发的"E-Online在线网络课程制作平台"应用,提出了中职网络课程建设的改进思路;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实践,分享了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建设学习资源,如何运用动态交互学习、即时评价、即时测验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如何组织实训周教学等经验;强调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同时,也要创新和探索网络课程教学教法。  相似文献   

6.
影响网络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中的各类交互,而学习平台的交互机制对提供交互手段和促进有效交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分析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交互现状和网络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设计了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交互机制,主要包括学习交互机制(如任务引导式交互机制、"协作+自主"交互机制)和激励保障机制(如积分机制、学级修炼机制、"学习之星"考核机制和开设"学习商城")。同时,将这些机制具体应用到网络课程中,对平台的结构和交互机制进行了设计。实践应用证明,合理的交互机制设计,能够促进平台的健康运行和内部活力,提升交互效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7.
在阐述网络课程教学系统设计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适合学习者思维方式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各个环节并且以湖南科技学院《教学系统设计》为例,阐述对基于学习者思维方式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进行教学系统设计具体过程提出了不足和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网络课程建设和评价的窗口,是课程网络化学习的平台,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媒介,是网络课程示范辐射的载体。在运用网络课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思想与原则、总体框架设计、功能结构设计、信息组织结构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如何建立切实可用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9.
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对网络学习平台设计与开发理念论述的基础上,设计与开发了网络学习平台,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网络课程动态交互学习,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在线交流互动。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文章分析了目前网络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基于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动态交互学习的策略,并对网络课程平台动态交互学习模式进行了分析,设计了《VB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完成了网络课程的整体架构与实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得到迅速发展,网络教育模式正经历着从单纯的信息呈现向学习者参与的转变,而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导学功能薄弱、资源利用率较低、资源质量欠佳、交互效果不理想等现象,以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和网络学习的效果,是广大从事远程网络教学教师关注的问题。因此,近期我校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郭文革教授进行了交流,郭教授以北京大学开发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为例,介绍了采用引领式网络课程,在Moodle平台上构建课程结构和内容,开展网上学习活动、过程性评价、教学管理等情况,阐明要依据成人学习者的需求,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来设计网络课程。经郭教授同意我们将主要交流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网络课程平台中学习者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众多调查研究表明,网络课程平台中学习者访问率有限,全部学完课件比例较低,师生网上交互不够热烈,研究者指出可能有以下原因导致:网络课程资源的单调性、学习者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者激励措施不到位等。综述所言:网络课程平台对学习者学习驱动性不足,笔者将网络课程平台中驱动学习者完成学习的因素分为强制性因素与人本化因素两种,强制性因素是指平台中具有相对学习者而言的不可替代性元素,如网上作业、学籍服务、师生交互等;人本化因素是指平台中“以学习者为本”元素吸引着学习者自觉自愿选择网络课程平台完成学习。因为平台能满足学习者内在知识需求,提供给学习者愉悦的学习体验。笔者通过将网络课程平台与网络游戏系统的对比,设计了基于平台中人本化因素的学习者激励机制,并根据笔者描述的网络课程平台学习者学习流程,提出了流程中每个环节激励措施及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线教学方式首次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在线教育平台作为开展线上教学的载体,学生对平台的评价以及使用意愿,对在线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以H大学本学期选修“财务管理”课程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整后的技术接受模型为理论基础,对教师在线课程设计及在线教育平台进行评价,以了解学生对在线教育平台的评价以及使用意愿,发现在线教育平台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研究,有助于改善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开发,以提升学习者的使用意愿,保障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以食品理化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对原有在线课程建设进行优化;基于"优慕课平台+钉钉直播"实施在线教学过程实践,为同类型课程在线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线教育平台的设计思想。详细介绍了在线教育平台的两大组成部分: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练习测试平台。实践证明,该在线教育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是一门对理论和实践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有一定难度。文章结合移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课程特点,构建基于超星学习通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课程,实现有效可行的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传统教学与新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该在线课程平台,提高教学便捷灵活性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方向,网络教学日益成为继续教育的重要教学传递模式。国家教育部2012年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要求,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如何实现信息技术和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关键是发展和采用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从理论阐述上,笔者提出这一网络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其组成包括网络学习平台、网络学习课程、网络导学和支持、网络教学管理以及质量保证体系。香港大学教师进修学院对这一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实践效果明显。学院于1999年开发了第一个网络教学平台,2012年又推出新的平台,称为SOUL2.0,其优势是功能模块化、整合Web2.0互动功能、整合学习功能、整合评价功能、降低开发成本。新平台为推进信息技术与继续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以全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为例,在新平台上对课程介绍、课程教学设计、网络导学和支持、信息技术和互动学习融合及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经案例研究表明,我们通过采用系统的和有质量保证机制的网络教学发展模式,在继续教育领域中可以达到与面授相同而且更加灵活的教学和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在线课程研究与实践一直被“高辍学率”困扰。传统文献对其原因的消极解读是在线课程定位失准、对在线互动机制理解片面、在线学习评价主体错位的结果。因此,本研究对将“高辍学率”理解为在线课程和课程学习者失败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从学习者投资理论的视角,对在线课程与学习者的关系进行重新诠释。研究发现,在线课程“辍学”是学习者的一种主动选择,同时也是线下教师策略整合及在线课程资源属性的体现。基于“高辍学率”现象中隐藏的积极意涵,研究进一步从教学组织过程、学习评价模式、共同体实践等方面对在线课程学习机制进行了重构。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Online discussions are widely viewed as a valuable tool for encouraging student engagement and promoting interaction with course material outsid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Strategies for conducting online discussions vary and are not confined to traditional, university-sponsored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 (LM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such as Facebook, which provide a variety of social benefits to students, might also represent a viable mechanism for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learning. Our study tested this proposition by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a Facebook-based and LMS-based online discussion forum on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chievement of learning goals, and overall course performanc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different forums can affect classroom dynamics and student learning in different ways. While Facebook may be better at foster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encouraging peer-to-peer dialogue, the university-sponsored LMS may be a more effective tool for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develop coherent arguments and apply course content in other contexts. Since this study shows that platform of an online discussion assignment matters, college instructors should consider the benefits and drawbacks of each platform before developing an online discussion assignment. Instructor choice of platform should depend on course content, instructor's teaching preferences, and online discussion assignment goals.  相似文献   

20.
Building interpersonal connections in asynchronous online learning is important, but it is harder to achieve compared to face-to-face learning experiences due to its mostly text-based nature. Facebook is a popular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has been used as an outside-class communication space in formal learning contexts to supplement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learning. In this study, we used Facebook groups as supplemental social spaces in two asynchronous online master’s-level courses to understand if it impacted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social presence (i.e., copresence, immediacy, and intimacy), learning interaction with faculty and peers, as well as sociability of the onlin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tudents felt more positively about social presence and learning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classmates and their instructor and perceived the course as having more sociability after they joined the class Facebook group. Findings have implications for supporting social impression formation in onlin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