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解构主义翻译观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对世界的二元划分,反对原文和译文的传统界限,认为原文并不是一个界限分明的、封闭的、自足的体系,相反,原文的意义具有多重性和不确定性.原文意义的多元性和译者对原文意义的参与性决定了翻译是译者的决定过程.译者对其选择承担责任.解构框架下的"信",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的标准和尺度,它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需做的选择和必须承担的责任."信"在解构主义的背景下,成为译者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传统翻译观认为译者作为原文信息的传递者固然应该隐于文本后不露痕迹忠实的传达原文信息,但是在翻译实践告诉我们译者作为有思想的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其翻译行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忠实,因此就出现了译者的现身问题。那么译者的现身是否是可以的,是否有助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理论作为支撑,将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翻译观的回顾并结合相关的实践中的成功的翻译例证论述译者现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运用"译者中心"论,从译者与原文、原语世界及译语世界三者的关系入手,分析林语堂选择英译《浮生六记》的原因,指出林语堂以翻译生态环境的'身份'具体实施对翻译文本的选择,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处于边缘地位,是原文和原作者的"仆人",而"叛逆"又成了翻译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译介学"创造性叛逆"概念的提出确立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文章以葛浩文翻译"狼图腾"为例,从篇章结构、语言和文化这三方面探讨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活动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翻译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念整合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先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s Fauconnier提出,其"四空间模式"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7.
翻译研究经历了由"文本独自"到"译者独自"再到目前"文化独白"的转向.译者虽然由原语文化可以自由穿透的玻璃球变成了译语文化可以自由穿越的玻璃球,但译者认知过程中的个体体验在翻译研究中依然缺席,译者依然仅仅是一个没有躯体体验的主体.美国译论家罗宾逊把翻译中既是载体又是感性存在的译者"躯体"引入翻译研究中,不仅为较为空泛、抽象的译者主体提供了实质性的基础,也为后现代语境下颠覆原文同一性的行为找到草根性的发轫点.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实践中,主位-述位结构理论指导译者以段落为翻译单位自有其可操作性和合理性;而在段落里,小句依旧是汉英2种文本的分析比较单位。从分析CET4段落翻译入手,指出在汉英翻译中必须注意原文的主位和述位的结构和信息推进模式,尽量保留原文中原有的结构模式;不能保留原文原有模式的情况下,则必须对原文的信息结构进行重组或调整,以帮助译者做到最大限度的等值翻译。  相似文献   

9.
李可 《考试周刊》2015,(41):26-27
<正>一、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及现状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是原作者和原文,译者的身份被定位为"仆人"。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翻译研究实现"文化转向",目的论、操控论、阐释学、解构主义等理论应运而生,译者地位得到提高。本雅明认为,为了实现语言的大同,译者必须在忠实的基础上,积极地运用其自由权利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巴斯奈特指出,翻译并不是对原文一个亦步亦趋的过程,而是要主动把握甚至吞食原文,为我所用。勒弗菲尔表  相似文献   

10.
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忠实于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文形式上进行创造性叛逆的翻译,体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发挥主体性的原则。接受环境是译者在翻译原文文本时所处的一个客观环境,对译者以及译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译者的译文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接受环境的烙印,这也是接受环境在翻译时发挥主体性的结果。因此文学翻译中出现的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和接受环境两者发挥主体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对于英文小说的翻译而言需要译者保持译文的真实性、客观性,也就是说翻译者在翻译时要持有公正严谨的态度,尽量使译文最大程度的接近原文。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翻译领域"文化转向"的热潮,许多学者纷纷着手研究文学,翻译文学。但此时,在翻译中译者总会受到形形色色的各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不能保持和原文的意思一致,只能做到尽量接近原文。这就需要译者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认清原文的客观性和主体性,尽最大可能的对原文进行合理化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整合理论为研究语言运用背后的认知活动搭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活动,即语际交际活动,必然也与人的认知分不开。从概念整合理论的角度,通过"四空间模式"分析翻译过程,揭示了翻译实际上包含"解读原文"与"创建译文"两个概念整合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在目的语中寻找相同的概念表达和重构原文中的认知联系来将原语中的意义传达给目的语读者,从而在目的语读者头脑中唤起与译者同样的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13.
随着翻译研究领域发生"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进行翻译研究活动,提出女性主义译者对原文的操纵和干预,丰富和发展了翻译研究理论。  相似文献   

14.
论翻译的基本单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考察翻译的基本单位须以译者的心理活动为视角。句子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它既是构建语篇的中枢单位,又是译者翻译实践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它为基本单位真实反映了译者思维的全过程,能正确指引译者在谋篇布局中做到微观和宏观的协调统一,成功的为原文提供“最自然而又最贴近的对等”。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译者而言,理解原文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而以语篇为单位进行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在翻译活动中,从语篇视角出发的翻译方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译者的青睐。本文以孙致礼翻译的《傲慢与偏见》(节选)为例,从语篇翻译的视角讨论了译者的翻译风格,分析了语篇视角对翻译活动的指引作用,对如何从语篇视角出发进行翻译活动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7.
杨杰玲 《海外英语》2013,(5X):164-165
传统翻译理论要求译者必须忠实于原文,但在人类翻译实践中,误读和误译的出现在所难免。由于理解具有历史性,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致使译者对原文产生误读或误解。误读可以分为"有意识误读"和"无意识误读"。文章将从阐释学的角度来分析《傲慢与偏见》两个中译本中的一些误读现象,并探讨和肯定"有意识误读"存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活动,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在翻译过程中,作为对原文认知的主体、对原文阐释的主体和在源语转换过程中的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的掌握、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的理解以及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等方面充分发挥了主体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总是以原文和原文作者为中心,却忽略了译者的主体地位,但是,从哲学角度看,译者的翻译工作会受到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以傅东华先生的《飘(中译本)》为例,从译者的翻译目的与文化素养等方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翻译理论着眼于将原文看作“绝对标准”,主张译者应竭力摆脱主观性的控制,使译文忠实原文。这种传统的译论忽视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参与作用,按接受理论的观点,翻译过程中的译者行为,无论在理解或是对现时目标读者的关照上,译者的主观介入都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