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论及技艺创作的思维运作。创作主体在“心斋”、“坐忘”中达到虚静的精神境界 ,气凝而神游 ,心与物化 ,物我两忘 ,则思接干载 ,乃臻于神 ,终达于道。可以说 ,这是一个完整的创作思维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心斋”、“坐忘”是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关于审美论的重要范畴。如果说“心斋”较侧重于排斥感官的感知,那么“坐忘”则较侧重于排除理性方面的因素。要研究庄子的哲学与美学思想,就必须对他的“心斋”与“坐忘”说进行深入的了解。可以说,“心斋”与“坐忘”说是研究庄子哲学与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传承于印度古老修习方法的禅一经传入中国,并与老庄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心斋”、“坐忘”等哲学理念相融合,诞生出“禅宗”这一特立独行的宗教流派,禅讲求“寂、空、静、虚”的心灵状态,对我国山水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是指沾染了世俗气息的我,“吾”是天然本性的我。“吾”的质性经过外部和自身因素的施动作用而分化出“成心”和“有待”的“我”。庄子为达体道超脱之境界做出策应,主张“吾”通过“心斋”和“坐忘”来达到“丧我”。心斋的境界是虚,即虚以待物,以虚来强调心灵的涵容性,让自己摒除杂念,虚静纯一,内心复归于空明洁净,以凸显“吾”的存在;“坐忘”要求进入到物我两忘、是非皆泯、十方虚空、一灵独觉的境界,如此便可“同于大通”,达到心凝形释、神与物游、与物冥一的“物化”状态,“物化”之后,人的身心两方面俱得超脱,由此便实现了体道逍遥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5.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6.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在艺术实践中,自然表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而庄子美学中的“游”则体现了“游戏”和“游世”的特征,最终目的则在于“游心”。同时庄子还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观,将虚静视为心与道交融的基础,而“心斋”和“坐忘”又是虚静心态的基础。在言意关系上,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特点,并将言意关系提升到道的境界,阐释“大美不言”的境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包含着丰富的养生思想,注重对生命的保养和维护。以"道"为根基,生命是形体和精神的统一,形体的保养是养生的基础,养神则是养生的关键,而养神的关键在于虚静。为了达到虚静,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等具体养生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虚静"说.对于"虚静"说学术渊源的讨论,学术界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虚静"之说始于老子.老子的"虚静"与庄子的"心斋"坐忘"等都是一种泯除了各种知识经验的精神状态,荀子的"虚壹而静"对此有所扬弃,而是一种保留有"一"、有"所臧"的精神状态.而刘勰<神思>中的"虚静",是在"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下、清除了内心世界中各种经验而呈露出来的一种心境莹彻澄明的精神状态.因此,比较而言,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的"虚静"说,渊源于道家的老庄思想.  相似文献   

9.
说虚静     
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中,“虚静”说几乎广涉了各个艺术领域,其中重“心”、重“虚”、重“神”是“虚静”说被普遍接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心斋”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体道方法,更是庄子美学的重要范畴。“虚”既是“心斋”的本质特征,也是理解“心斋”的关键。想要透彻理解“心斋”,就必须从庄子美学的另外两个理论范畴“浑沌”与“气”着手,只有廓清了“虚与浑沌”和“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阐释出心斋的“虚”。  相似文献   

11.
“心斋”是庄子提出的一种体道方法,更是庄子美学的重要范畴。“虚”既是“心斋”的本质特征,也是理解“心斋”的关键。想要透彻理解“心斋”,就必须从庄子美学的另外两个理论范畴“浑沌”与“气”着手,只有廓清了“虚与浑沌”和“虚与气”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阐释出心斋的“虚”。  相似文献   

12.
庄子思想对我国绘画影响至深,约之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道法自然”的思想使之崇尚画家的“解衣般礴”,屡为后人所称道。二是“蝶梦庄周”的寓言启迪了画家“物化”的思想,作审美的、非功利的关照。三是通过称道工匠之技,贯注“道进乎技”的精神,说出了艺术创造的规律性。四是以“心斋”、“坐忘”的学说,在神秘之中昭示了“虚静”对创作的重要。五是从美丑的相对性中进一步发掘丑中之美,对后世的人物、花鸟等画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曾提出"心斋"一词,成为道家"虚静论"的核心概念。"虚者,心斋也"。此一"虚"字是理解"心斋"概念之内涵的核心要点。"心斋"之"虚"从工夫论上说具有消解、否定的意味,是对"听之以耳"和"听之以心"的否定,也就是要使人不执于外物,亦不执于心念;从境界论上来看,"虚"又具备某种肯定的内涵,即"虚室生白"所蕴含的生命力和对心之光明本性的能动发现。而这两方面又统一于人心之上,"心斋"的过程也就是在人心受扰后发明本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庄子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他对生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庄子追求人的自由独立,他提出了理想人:“真人”,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生命放逸。这种人格精神的构建必须经历“无名”、“无功”、“无己”三个层面的积淀升华,通过主体的“心斋”、“坐忘”、“致虚极”而逐步完成。主体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实现了本体性超越,人格得以独立,精神得以自由,生命最终得到放逸,合于自然,合于道,实现了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5.
结合《庄子》关于天地之关的论述,指出“道”是关的最高范畴。欣赏这种最高最大的美,共有四种方式,侧重于主体认识的是“坐忘”和“心斋”,侧重于主客体关系的是“以天合天”和“物化”。最后,文章还指出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说与庄子审美观相为补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东晋慧远修习"念佛三昧"禅法的具体法门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此禅法在实践中融合了老庄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思想观念上,慧远追求的佛家终极境界与《老子》的"道"同实而异名;其禅定方法接近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强调昧然忘知、心神虚静。故此禅法的实质是"澄怀观道"。  相似文献   

17.
庄子的审美理想是追求“道通合一”、与“道”同游的“逍遥游境界”。这种境界的实现,须经历“心斋”———“坐忘”———“朝彻”三个递进的心理变化层次。  相似文献   

18.
论苏轼文艺思想的庄学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苏轼文艺思想的渊源问题上,庄子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具体说有四个方面的表现:1、受庄子“心斋”“坐忘”说的影响,苏轼注重艺术创作过程中审美心胸的培养;2、在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启发下.苏轼创建了“文理自然”的创作风格论;3、受庄子技道并进思想的影响,苏轼非常重视艺术创作技巧规律的训练和探讨;4、受庄学言意观的启示,苏轼在形神问题上,不仅追求“传神达意”,还追求形象之外的无穷意蕴。  相似文献   

19.
人们谈到庄子合于大道的修炼功夫,往往提到心斋、坐忘和见独,几乎没有提到<庄子>中的"凝神".其实,凝神或许是更本质的修炼功夫,心斋、坐忘和见独,实质上就是凝神,而凝神这一修炼功夫却易被人忽视.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关于“虚静”思想渊源存在几种说法,但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中的“虚静”是经过刘勰改造和提炼的新的概念,从直接征引的角度而言,“虚静”说来自于《庄子》。从思想吸收方面来看,“虚静”说汲取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养份,保留了道家思想中养气的因素,摒弃了其中绝圣弃智的消极无为思想,吸取了荀子在“虚静”基础上进行新思维活动的积极态度,同时,可能受到了佛学思想方法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