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各地区各不相同,但是由于实心球在力量素质考查中比较容易实施,对场地要求也相对简便,所以很多省份都选择了实心球作为中考体育的考试项目之一。任教十多年,笔者就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起交流。一、影响实心球远度的几个因素实心球是一项力量性、柔韧性和动作速度项目,是以力量为基础,以动作速度为核心的投掷项目。影响实心球成绩有三个因素,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其中出手初速度是最重要的因素。实心球出手初速度主要是由最后用力投掷球的距离和时间决定,用力距离越大,时间越  相似文献   

2.
<正>中考体育投掷实心球项目的评价手段最基本方法就是测量距离,如何让投掷实心球更稳、更远些,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弄清楚投掷实心球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投掷技巧。其次,如何提高投掷能力和水平,可以从投掷原理的基础出发,进行身体素质的强化巩固练习。一、中考体育投掷实心球的基本原理根据物体斜抛运动规律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决定实心球飞行远度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实心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实心球出手角度和实心球出手时的高度。在这三个变量中,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是决定投掷远度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朱建红 《中华武术》2014,(12):53-54
前抛实心球是投掷类项目,也是体育中考项目。它分为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和双手胯下前抛实心球。本文介绍巧用场地纠正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术有持球、预摆、最后用力、控制平衡四个阶段。它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S=S1+S2+S3(如图一)。S1取决于身高、手臂长和实心球出手时的身体姿势。S2取决于实心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空气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看似简单的动作,如何才能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技术并提高成绩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从投掷力量、投掷方法、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四个方  相似文献   

5.
崔建 《中华武术》2007,(11):4-5
标枪是投掷项目中最轻的器械,投出的远度是由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出手的角度和空气阻力三个因素决定的。就枝术原理而言,器械出手的初速度是决定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而器械出手的初速度又取决于投、搓力量的大小和整体动作速度。在诸多因素中,速度力量起主导作用,具备了力量素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投掷铅球简化为质点作抛物运动,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明确了投掷距离与铅球的初速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高度等因素间的数学关系。并应用高等数学的微积分理论,求得出手高度及初速度一定的情况下,相应的最佳出手角度及最大投掷距离,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实心球运动是初中体育运动中的重要项目,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的实心球投掷都没有到达规定的标准。不少学生认为自己的实心球成绩不好是因为自己的力量不大,但是实则不然,有的时候是因为学生没有控制好出手速度,导致身体爆发力不够,因此影响了实心球投掷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训练提升自己的爆发力,让学生在实心球投掷的过程中,通过加快出手速度,促使学生提高实心球成绩。  相似文献   

8.
田径运动中的投掷项目,尽管器械构造、投掷方法有所不同,但是,如何把器械投得更远,这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根据力学原理,斜抛物体的飞进距离可用公式表示 S=(Vo~2sin2α)/g。从上述原理得知,决定投掷远度最主要的因素是器械飞出时出手的初速度和出手角度。在角度合理、一定的情况下,初速度越大,器械投得越远。所以,在我们研究投掷运动时,主要是研究如何增大出手时的初速度问题。根据生物力学的研究,初速度的大小主要受运动中各种力学的相互作用、神经过程及其主导作用和肌肉工作的解剖学特征等条件所制约。下面就提高投掷铁饼初速度的生物力学依据谈一些粗浅看法。一、投掷铁饼运动中几种力对初速度  相似文献   

9.
铁饼项目属于速度力量项目,不仅要偏重于绝对力量,更要体现出速度力量的特点。从投掷技术原理讲,决定投掷远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器械出手时的初速度,要想不断提高初速度就应抓住专项速度。铁饼是田径项目中的较重器械,没有足够的力量是投不远的,但如果过分追求绝对力量追上外国优秀选手,可能花费的代价过大,还不知能否达到目的。应该在绝对力量方面尽量缩小与外国优秀选手的差距,更应突出发展速度力量,用速度力量弥补绝对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在投掷运动中,器械出手后的运动是斜抛运动。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地斜角的影响,根据斜抛物体运动的规律,其最大远度(投掷距离)为; S=2V~2sin2θ/g 式子中的V为投掷初速度,θ为投掷角,g为重力加速度常数。从上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大远度S与投掷初速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投掷角也有关系。要想获得较大的远度,除了掌握适宜的投掷角,主要是增大投掷初速度。影响出手初速度的因素很多。这里只讨论器械从静止到出手运动的工作距离与器械出手初速度的关系。在器械没有离开人手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它始终受着人体和重力的作用。在此二力的合力作用下的运动,可以看成是沿  相似文献   

11.
原地推铅球是近些年来黑龙江省体育高考的必考项目。众所周知,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一个以力量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投掷原理表明,铅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是决定推铅球成绩的三个基本因素。但在日常训练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出手速度不够、铅球出手角度偏低、最后用力过程“掉肘”等较多的错误动作,而且纠正起来比较困难,影响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12.
在探寻训练规律的过程中,许多训练方法应运而生,“轻重器械搭配训练法”就是其中之一。铅球项目属于速度力量项目,不仅要偏重于绝对力量,更要体现出速度力量的特点。从投掷技术原理讲,决定投掷远近最重要的因素是器械出手时的初速度,要想不断提高初速度就要发展专项速度。这是无论什么训练方法都必须重视的,“搭配训练法”也不例外。尤其我国运动员和欧美运动员相比,身材矮小,绝对力量水平低,这种情况下更要发挥我国运动员身体灵活的特长。  相似文献   

13.
<正>在上高中阶段《投掷实心球》课时,笔者是从头做起,用学生的话来说那就是:"我们是老师的实验品"。第一节课:测试(了解学生基础情况)测学生6种姿势下的投球成绩,并分别记录。1.直立投掷实心球,了解学生原始动作和成绩。2.躺着投掷实心球,只用上肢投出,了解学生的上肢力量;3.坐着投掷实心球,可以利用后仰投出,了解学生的腹肌力量;4.跪着投掷实心球,了解学生在增加腹肌工作距离情况下的协调性;5.半蹲着投掷实心球,了解学生由下而上的蹬伸协调用力状况;6.直立限高式投掷实心球,了解学生改变出手角度后的距离。每个姿势测试23次,以最好的成绩记录。接下来就是针对学生不同姿势的测试  相似文献   

14.
田赛当中的投掷项目,有在圆圈内滑步或旋转投掷的,有在助跑道上直线助跑投掷的。投掷的器械最长的是标枪有270厘米,最重的铅球、链球有7.26公斤。尽管在器械形状、重量、尺寸上各不相同,投掷方法也不一样,但比赛时都要求投掷得远,这一点是共同的。决定投掷的远度,从力学角度来分析有三方面的因素:初速度、出手角度和空气阻力。初速度,就是器械出手时的速度。初速度越大,器械就越远;相反,初速度越小,器械就越近。出手角度,是指器械出手时和地面所成的角度。角度过大或过小,都不能远,只有用适宜的角度才能投得远。空气阳力.…  相似文献   

15.
决定铅球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铅球出手瞬间的初速度与出手角度。所以,铅球的投掷能力应该取决于力量、速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联系,只有通过均衡发展力量、速度和技术的长期训练才能形成。  相似文献   

16.
体育高考术科中实心球项目得高分的难度加大,对教练员的训练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投掷实心球训练中出手速度、出手高度、出手角度是影响成绩的基本因素,把握关键环节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成绩。  相似文献   

17.
论腿部支撑技术对铁饼最后用力的影响游毓发(广西工学院体育部)提高出手初速度并获得合理的出手角度,是投掷铁饼技术研究的出发和终结,而腿部支撑技术和力量的正确运用,则是完整技术中至关重要的因素。铁饼投掷时的预先旋转,是为了获得足够的角速度和向投掷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8.
铅球的出手角度虽然是影响投掷远度的次要因素,但在初速度一定的前题下,只有力求最适宜的出手角度,才能达到理想的远度。实践和理论证明,投掷铅球的最佳角度约38°—42°为宜。但根据我们在教学中的观察,发现学生投掷铅球的出手角度普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校正  相似文献   

19.
力量是肌肉收缩时克服内外阻力的最基本素质,一个人要把一定重量的物体投出去,必须具备一定力量。但一位标枪运动员具备什么样的力量才能把标枪投得更远?怎样发展这种力量?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从投掷远度公式S=(V_0sin20)/g可看出,重力加速度g是常数,投掷远度S主要取决于v_o和a_o其中a不但对投掷远度影响小,而且变化也有一定限度,因此,影响最大的是器械出手初速度v_o,S与v_o的平方成正比。要想使器械获得更大初速度V_o,标枪运动员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大工作距离,用最快动作速度把标枪投出去。这种用力方式就是“爆发式”用力。由此可见,爆  相似文献   

20.
<正>原地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被江苏省2010年高考体育加试新方案确定为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其持球方法、出手点的选择和肌能用力的原理都与较常见的投掷项目有较大区别。投掷实心球对于一些协调性、腰腹肌力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