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在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量表对916名(男502,女414)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心理测量,通过中介作用检验和Bootstrap分析对各变量进行研究。结果1)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293,0.394,0.362;p<0.01),体育锻炼与认知重评和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r=0.321,0.425;p<0.01)。2)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共有3条作用路径: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主观幸福感(95%CI [0.056,0.116],效应值为0.085,占总效应的28.15%);体育锻炼→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95%CI[0.010,0.049],效应值为0.028,占总效应的9.27%);体育锻炼→认知重评→亲社会行为→主观幸福感(95%CI[0.010,0.044],效应值为0.026,占总效应的8.61%)。结论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认知重评和亲社会行为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 1)探讨体育锻炼这一社会活动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效应;2)验证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进一步检验这两个变量在体育锻炼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链式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的75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锻炼与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间的预测效应显著,纳入中介变量后,直接效应也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别为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显著,以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为链式中介变量时,间接效应同样显著。结论 体育锻炼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领悟社会支持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具有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采用体育锻炼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用T检验、方差、相关性分析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家庭所在地和父母婚姻状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体育锻炼不同等级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各个维度除在生活满意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余四个维度上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从体育锻炼的角度,运用内隐认知的研究方法探讨内隐幸福感作为独立心理结构与外显幸福感的分离,以及体育锻炼对内隐与外显幸福感的影响作用.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使用IAT程序测量内隐幸福感,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体育活动量表”测量外显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1)内隐幸福感和外显幸福感属于两种独立的心理结构;2)体育锻炼不影响个体内隐幸福感的状态变化,但能够调节个体外显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5.
参考相关的国内外主观幸福感量表,编制了体育专业大学生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中主观幸福感问卷,并应用该问卷对我国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在专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主观幸福感现状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专业运动技能学习体验、专业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PARS-3、GQOLI对体育锻炼及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276名大学生中,进行中等运动量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最强.因此,改革学校体育,使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PARS.3《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测查315名高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和体育锻炼情况。结果表明:高校教师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女教师、已婚、教龄长的教师总体幸福感水平较高;运动量在正性情感上有显著的主效应,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均有显著的主效应,运动量和锻炼持续时间在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上交互效应显著,说明在体育锻炼与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锻炼持续时间是影响其效果的决定性因素。运动量与锻炼持续时间在生活满意感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且不存在交互效应,说明仅仅通过体育锻炼较难对其产生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与锻炼的行为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中等体育锻炼量有助于积极幸福感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湖北省4所大学4个年级的1000名在校大学生为被试者,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测量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总体水平较高,且存在学校类型、年级的显著差异,重点大学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更高;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最低。(2)影响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健身的体验、技能、情境、期望,且呈正相关,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体验、技能、情境、期望。(3)影响因子可以有效地解释和预测大学生健身主观幸福感变化。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PARS-3、CQOLI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及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76名大学生中,进行中等运动量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主现幸福感最强。因此,改革学校体育,使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培养自我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及终身体育的生活方式,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增强主观幸福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对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进行探讨有利于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采用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2个修订量表,对武陵山片区1 226名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进行调查,构建了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心理资本中介模型。结果显示: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的锻炼时长、锻炼频次和指导情况可分别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心理资本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心理资本在锻炼时长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在锻炼频次、指导情况对主观幸福感预测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陈作松 《体育科学》2005,25(5):65-68,82
对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和讨论,提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1)尽量考虑锻炼时间、锻炼类型、锻炼频率、锻炼强度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和交互作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 )重视锻炼情境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3)加强对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生活事件、人口统计学等变量的控制;4 )完善测量工具和规范测量的方法;5 )增加对普通人群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为了帮助湘西地区城镇居民有效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心理测量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与不同的体育锻炼项目、锻炼强度、持续时间、锻炼频率对湘西地区城镇居民主观幸福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锻炼项目以技能主导类为主、锻炼强度为低强度、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锻炼频率为每周3-5次的居民主观幸福感最强烈。  相似文献   

14.
主观幸福感一直以来是学术界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人们生活质量水平的重要体现。研究旨在探析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以及社会交往、身体健康状况、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在其影响关系中的中介效果与调节效果。结果显示: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状况在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参与体育锻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同时,观看体育比赛的程度越高,获得的主观幸福感越强;社会交往和身体健康状况在观看体育比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阶层认同和社会经济地位调节观看体育比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研究揭示了体育参与、社会学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促进全民健身和增强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以1200名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就主观锻炼体验(积极幸福感、心理烦恼、疲劳)与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体质健康评价指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体质健康评价结果与积极幸福感呈正相关、与心理烦恼及疲劳呈负相关,且存在性别差异;积极幸福感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正相关,心理烦恼和疲劳与体质健康各评价指标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关注学生锻炼过程中积极情感体验可能是提高体质健康状况的间接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在身体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采用自然实验、心理测量、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106名大学女生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结果表明: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直接效应;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应不显著;身体锻炼通过主观幸福感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模型比较显著。结论:身体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对方式;身体锻炼的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降低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降低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强度和持续时间分别通过主观幸福感对焦虑、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及实验研究等方法,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部分非体育类大学生进行16周的体育干预实验,以集体项目篮球和个人项目乒乓球为实验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境。结果:实验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不同运动项目和锻炼情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效果不同,集体项目对于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个人项目;竞争性锻炼情境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优于娱乐性锻炼情境。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肖冰 《湖北体育科技》2014,(2):113-114,100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探讨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及城市和谐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城市居民素质方面全面提高,提高主观幸福感,进而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全社会的普遍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