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在探讨健康与文化并重的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内涵的基础上,从哲学、文化学和课程学等方面对其理论依据进行分析和阐释。研究认为:现象学理论需要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生活体验的实践价值;生存美学理论揭示高校体育课程理念要兼顾体育课程文化传承和学生健康水平提高的关系;体育文化传播理论强调运动文化传承在高校体育课程理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视当前的中小学课程,其困境和误区就在于把学生定格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念给予我们新的启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回归学生生活世界,要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重建学生生活,全面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相似文献   

4.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环节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符合"终身教育"的理念。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3个方面: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满足学生和社会需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追求——学生是目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育观的体现——学生是主体。  相似文献   

5.
课程设计与学生生活的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小学课程设计把学生固定在“科学世界”里,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关注儿童整个精神生活,赋予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课程设计应注重重建学生的精神生活;课程目标设计应着眼于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课程学习活动方式的设计应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相似文献   

6.
近几十年,SLI、LR和ASHE三种理念依次指导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色:管理理念与时俱进,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确立以人为本的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管理队伍日益专业化、职业化;思想道德教育注重实效性和普及性等。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不断完善,为世界各国所关注,其中的许多优秀经验和做法,对我国高校的学生教育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3,(65):83-84
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世界价值、生命价值的追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生存需求,人们更注重精神的需求,随之生命的意义更重大。生命教育中关注人们的生命是教育的本质。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体育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维持生命充满活力、健康的保证。体育可以让生命充满激情、热情,还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尤其是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显得尤其重要。可见生命教学和体育教学相辅相成,值得教育界审视和研究,作者就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体育教学进行了审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人文奥运”与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奥运反映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确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民族文化理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相融合应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回归生活,加强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之所以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因为生活本身具有教育意义,课程和教学同样应具有生活意义,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生活经历和生活事件,赋予课程和教学以生活意义。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不是仅仅把生活作为一种教学背景、一种课程资源,而是更强调针对高中生现实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突出发展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改革要树立现代高校课程体系的理念;加强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综合性;注重体育健康课程改革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体现创新性、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色。高校公共体育健康课程的实用性应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及促进运动技能的掌握;促进学生对健康知识、医学常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建设要在高等学校体育大课程观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专业设置体育课程内容。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为目标,侧重设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体育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职业保护能力的课程,体育课程建设要与专业课程建设同步进行,为塑造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高职人才发挥体育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愉悦身心的运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在学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既符合体育教学课程改革的需要,也符合时代的需要.阐述体育舞蹈的价值及学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教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遵循世界潮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确立“终身化、民主化、个性化”的大学生体育观,与健康教育、生活教育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接轨,建立起学校、社会、家庭体育相联系的新体制,这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在新形势下全面展示体育育人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就要充分考虑学科的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形成多科形式交叉组合的课程结构群;课程设置也应该突破现有的平面结构,拓展成为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大学体育教师思想必须适应新形势,要更新自己的观念,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发挥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要注重体育教育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能力;此外,还应进行专项性或有深度的学习,教师还应该适当提升学生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学会对体育比赛和运动美学更高层次的欣赏,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与灌输。  相似文献   

14.
知识观的转向与教学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在科学主义知识观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工具主义知识观、文化取向知识观、生存取向知识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现出来,反映了人类知识观及其演进的多元化。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实质是知识与人及其生存或生活的关系的转向。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个体知识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1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师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要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首先必须对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有深入了解,其次要从物质环境建设、教育环境建设与精神环境建设等方面着力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课程论、系统论、方法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地掷球运动水平、传授地掷球知识为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来设计"体育与教育结合、体育与社会结合、体育与职业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课程建设达到两个服务、两个实"服务学生、服务社会;实现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现的目标。通过对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背景下,对体育课程性质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分类、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关系以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内涵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认为:体育课程是以身体实践为主要途径,以学习体育知识和运动技术为内容,传承运动文化,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促使学生成为‘文化化’新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目标体系应确立逻辑起点,层次目标应具有可检审性和操作性;协调和平衡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之间的关系,需在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上,增进学生健康;“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体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但体育课程对健康功用范围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谈恋爱存在许多问题,其原因在于大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责任感缺失、金钱至上及过度的理想主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这些问题根源所在。辅导员应深入学生的生活,与大学生成为朋友,利用主题班会、学校举办的婚恋观教育的讲座进行专门的婚恋观教育,加强对失恋学生的教育引导,组织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学前课程回归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文化哲学从本体论上因应学前课程的文化价值诉求而为其提供了新的价值发展理念:学前课程文化主体意识的唤醒,学前课程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关照,学前课程中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协调。这种文化本体存在通过学前课程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学前课程对儿童生命意义的关切以及学前课程对科学和人文的整合得到了建构。  相似文献   

20.
以商丘师院89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公体部建立课内外体育俱乐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是以兴趣爱好选择俱乐部,对建立课内外体育俱乐部和教师的责任心与业务水平,以及掌握健身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持肯定态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尚显不足.今后亟待需提高场地器材建设速度,调整师资结构,补充师资力量,缩小师生比,建立更多的体育俱乐部,并适当调整上课时间,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