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日,相继读到了南京师大教育系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1994.6上发表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以及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上发表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两文。在这两文中鲁洁教授提出了德育除一般人们公认的“发展功能”之外的另两个功能——个体享用功能和自然性功能。始读两文感到言之有理,理在确实应该开展这两个方面的教育,使受教育者明白,为了自身享用、为了自然界与人类更好的和睦相处,应自觉地按道德规范办事,强化道德自律性。但反复读此两文,就觉得有诸多问题尚需与鲁洁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2.
德育的功能在于育德——评鲁洁教授的德育功能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洁教授是我敬佩的老朋友.从她的学术著作中我得益匪浅。近几年来鲁洁教授对德育功能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1992年《教育研究》第8期的《试论德育的经济功能》,1993年《教育研究》第5期的《试论德育功能的转变》,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2期的《试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1994年《教育研究》第6斯的《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功能》等。这些文章发表后,1994年《教育研究与实验》第4期发表了刘尧的《德育有多少功  相似文献   

3.
漫议与鲁洁教授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鲁洁教授就德育的功能问题发表了系列文章,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德育的功能,形成了较系统的德育功能观。这本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学术进展过程,但在她提出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后,有一些人不免疑虑,刘尧同志出来与鲁洁教授商榷,并引起了不太小的  相似文献   

4.
生态德育与环境教育之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生态德育的兴起在教育理论界,提出生态环境中也有道德问题,应将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纳入道德教育体系,是近十年的事。最先引起人们关注的是鲁洁教授写的《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一文,文中提出德育的自然性功能。当时,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德育不应包括生态伦理(刘尧《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此后,就相关的讨论停顿。只有《德育新论》(鲁洁、王逢贤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现代德育论》(戚万学等编著)赞同德育有自然性功能,认为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研究的范畴。这一提法…  相似文献   

5.
纪四清 《中国德育》2013,(12):50-51
2002年秋,著名德育专家鲁洁教授带着《品德与生活》的课题走进上元小学。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实践,学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形式及内容,"德育大课堂"应运而生。"德育大课堂"是以品德课程为基点,根据课程目标和孩子的发展需要,整合多种德育资源,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践研究活动。正如鲁洁教授所说:  相似文献   

6.
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兼答刘尧同志的“商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曾在1994年第6期《教育研究》上发表了《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一文。由于文章的短浅,言犹未尽。也许正为此而引起了商榷。感谢刘尧同志的质疑,他促使我对这一问题作出了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不仅让我更深切地认识到德育享用功能之客观存在,而且更体会到充分发挥德育之享用功能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的功利性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有学者在《东岳论丛》发表题为《论功利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的文章,认为“功利主义冲击了传统道德中的消极因素,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克服假大空的东西,形成务实而不务虚的品质,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也认为功利主义道德对中国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范导作用。同年,鲁洁教授在《教育研究》第6期发表文章《试论德育之个体享用性功能》,引起了对德育功能的广泛争论。  相似文献   

8.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第4期刊出了刘尧同志的《德育有多少功能——与鲁洁教授商榷》一文(以下简称刘文)。该文对德育功能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如其标题“德育有多少功能”所内涵的不能无限和无条件地罗列德育功能的观点,以及文中论述的不可将道德和德育概念无限泛化的观点都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但是细读刘文,又觉得有一些地方刘尧同志本身亦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本人对刘文一些观点的不同看法公之于众.以求教于刘尧同志、鲁洁教  相似文献   

9.
书名:《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作者:鲁洁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年10月作者简介: 鲁洁,1930年出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研究会德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德育学科组组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顾  相似文献   

10.
丁纯 《教育文化论坛》2022,14(1):119-124
鲁洁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德育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德育学科的奠基人。鲁洁认为,德育目标是将人带入德育视域,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人。鲁洁关于德育本质及德育功能性的阐述,对当下道德教育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她提出的德育“享用性、超越性、生态性、经济性、生活性”观点,把准了时代的脉搏,对新时代道德教育同样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德育》2006,1(2):29-33
2005年11月5日至7日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中国教育学会德育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在会议期间接受了《中国德育》特约编辑冯秀军的专访。  相似文献   

12.
2020年12月25日,敬爱的鲁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鲁洁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家,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突出成就奖、当代教育名家等荣誉称号或奖项。鲁洁先生长期致力于教育基本理论、德育学等方面的研究,她站在时代的高度,立足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学术体系。她主编或参与编写了多部优秀高校教材,主持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研制,担任国家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总主编。她领衔的“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鲁洁先生走了,但她的学术思想和高贵人品将永远留在我们中间。  相似文献   

13.
传统德育功能观存在着整体功能定位的窄化或泛化、划分社会性功能和个性功能的错误以及对个体超越性功能的忽视等问题。我国学者鲁洁教授的研究从德育的本体价值、道德的内在超越性以及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等角度出发来考察德育功能,把德育功能定位为“促进个体的人的社会化进程”,意味着传统德育观的“终结”和新德育功能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个体在为实现其愿望、需要的过程以外,在精神上的一种追求、满足和享受。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通过精神追求与满足来调整自身与外界的关系,促进客观现实的转化;二是通过道德完善和精神追求来平衡物质生活的发展。德育的个体享用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完全一致,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德育》2006,1(4):55-55
《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重要成果,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主编,国内著名德育理论专家鲁洁、王逢贤、班华担任学术顾问。本丛书是朱小蔓教授领导的学术团队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试图在反思传统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着力阐发新的道德教育理念,建构中国特色道德教育的理论体系。其基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教育要现代化,德育也要现代化。十年前鲁洁和我发表过《德育理论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见《教育研究》1988年第12期)一文,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十年德育理论发展作了较系统的概括,所以本文只就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的现代化作一个回顾。按自己对德育思想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陈育全  苏巧丽 《新教师》2019,(11):25-26
校本实践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凸显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鲁洁教授《德育论著精要》中提到:生活论的道德观认为,道德、道德的意义不能到远离生活实践的、超感性的第一世界中去寻找,只能在生活实践中去领会。  相似文献   

18.
鲁洁教授曾用四个字来概括德育理念的变革,那就是“回归生活”。其实,“回归生活”也是这次课程改革中所有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正是基于这种以生活为本的理念,《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是按照过去那种学科逻辑的体系而是按照现实生活的逻辑来构建的。《品德与生活》  相似文献   

19.
刘婷 《中国德育》2014,(17):14-18
正自18世纪工业革命至今,生态危机日益加剧。为了拯救生态危机,国内外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德育体系。国外早在20世纪20年代便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而在国内,杨学良于1992年最早提出要重视生态道德教育。1994年,鲁洁教授发表《试述德育的自然性功能》一文,揭开了国内生态德育研究的序幕。至今,我国生态德育研究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梳理这些年我国生态德育研究情况,可以了解生态德育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葛虹 《中国教师》2006,(5):53-54
德育,这一沿用已久的教育术语,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内涵与外延有些什么变化?我们如何优化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我们如何思考德育现代化,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关于人本德育的定位什么是德育?鲁洁教授在《超越与创新》一书中,专门就德育的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洞察,从现代化和现代人培养的角度,特别提到“培养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命题或概念。也许它可以为我们思考新时期的德育概念提供有益的借鉴。无独有偶,叶澜教授在《重建学校精神家园》这本专著中将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归纳为简单的八个字——“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