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SBM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中国海洋经济效率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洋经济效率进行评价,可以掌握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产出状况,为推动海洋经济朝集约化方向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市区的海洋经济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其跨期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刻画,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海洋经济效率的演化阶段及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海洋经济效率值明显高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效率值,考虑非期望产出对于经济效率的测度具有明显影响;②海洋经济效率空间格局上呈现由2001年研究初期的南北高,中部低的特点演进为2012年研究末期的北部围绕天津,中部围绕上海,南部围绕广东的三极格局;时序演化方面,2001-2012年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效率类型呈现由无效向有效转变的特征;③沿海各省区的海洋经济效率区域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省际海洋经济效率演变特征各异,可以划分为平稳型,上升型,下降型和波动型四种类型;④海洋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效率均呈缓慢上升,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明显,省际间除广西,河北和江苏外,其余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呈上升趋势;⑤2001年以来中国海洋经济效率演化经历了波动下降(2001-2005年),转型(2005-2008年)和提升(2008-2012年)三个阶段,各演进阶段的驱动机制不同,分别受海洋资源驱动,政策驱动和市场技术驱动.  相似文献   

3.
借助非合意产出超效率SBM模型,测得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效率,在对生态效率与绿色信贷空间趋同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阶段研判了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影响的时空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全国整体生态效率缓慢上升,东部生态效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彼此差距较小。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的影响由2010—2014年间的轻微抑制转变为2015—2019年间的显著促进,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高值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强。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对生态效率均呈改善作用;现阶段绿色信贷对生态效率的作用效果弱于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呈现“西强东弱”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8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同时测度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创新效率,并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对绿色创新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绿色创新效率整体呈增长态势但水平偏低,呈无效率状态,进步空间较大;我国三大地区绿色创新效率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且各省市绿色创新效率根据变动情况可以分为平稳型、增长型和波动型三类;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绿色创新效率比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传统创新效率低,且中西部差异更显著;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共同导致我国绿色创新水平的提高,且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大于技术效率,其与ML指数变动的趋同性也更高;我国绿色创新的动态效率呈现中部>西部>东部的格局,且多数省市的ML指数均大于1,存在不同程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5.
将经济单元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或环境污染排放定义为"环境压力",以工业用水总量、工业煤炭消耗总量、工业COD排放总量和工业SO2排放总量4类环境压力指标为投入,以各省的工业生产总值为产出,构建DEA模型测算2006—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并考察IEE的地区异质性特征和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2006—2012年间,中国各省份工业生态效率偏低,还存在巨大的资源节约与污染减排潜力;不同省份及三大地区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表现明显优于中西部;样本期内,5类工业生态效率指数均展现出较为明显的波动特征,但提升幅度都非常小。最后,结合分析结果给出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包含正向生产过程和逆向废弃物处理过程的两阶段工业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考虑外源投入和非期望要素的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地区2010—2015年的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平均值为0.774,且省际间效率差异较大。(2)导致区域间循环经济整体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是逆向废弃物处理阶段效率水平低下。(3)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因正向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整体效率水平最低;中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最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个子阶段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整体效率水平与中部相当,但其逆向废弃物处理效率则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7.
基于共同前沿模型的中国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共同前沿模型提出评估区域生态效率差异的定量方法,并对中国2002年—2013年30个省份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生态效率总体偏低,但呈现缓慢改善的趋势;在不同前沿模型下,中国大多数省市生态效率表现差异明显;区域生态效率差距巨大,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处于缓慢改善过程中,全国范围内的产业统筹将有助于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基于环境约束视角,开展了四方面研究:①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不考虑和考虑期望产出两种情况下的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并通过分析其时空格局,发现非期望产出显著降低整体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环境因素对四大地区的制约强弱排序依次为东北、中部、西部和东部地区;②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测算各省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揭示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演变机理,发现相邻省域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正向空间自相关的集聚特征且呈现增强态势;同时呈现相似的空间集聚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显著;③通过建立Tobit回归模型分析非期望产出因素的影响程度,发现工业三废对省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存在显著影响,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对其影响程度最大,工业废水排放量次之,工业粉尘排放量影响程度最小;④提出基于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科技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究其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效率提升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首先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黄河流域9省区生态效率,着重考察水污染与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其次应用扩展的耦合模型研究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根据耦合特征对9省区进行多重分类,设计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升级的耦合路径;最后从耦合协调空间重心视角出发研究其迁移路径.研究发现:9省区产业结构与生态效率水平总体不高,空间上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增的态势,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地区间耦合协调水平呈阶梯化,在时序上表现为"U"型特征,在2010年左右出现拐点,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相契合;2011年之后耦合协调重心持续向南转移,表明黄河流域南部地区在"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有较好的协调发展表现.最后提出兼顾合理化和高级化同步平稳推进黄河流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生态治理坚持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及做好全局统筹规划、重点突出,促进协同高质量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5-2019年中国省域数据,运用EM模型对中国省际间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从影响因素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流动影响最大;时间维度,全国大多省份对人才吸引程度呈上升趋势;空间维度,不同地区对人才吸引度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地区对人才吸引度最强,西部次之,中部最低.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省际间人才合理流动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了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法测度了相关省市2003~2013年间工业生态效率,并利用Malmquist指数对工业生态效率实施了动态对比,并建立Tobit模型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工业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差异十分明显,但是呈现显著的趋同现象;Malmquist分析表明,各地区全要素生态效率TFP值都大于1,且年均增长率为7.2%,技术进步对工业生态效率增长有较大推动作用;工业生态效率同研发强度、利用外资、工业结构等因素具有正相关关系等。最后,就提高工业生态效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其能源消耗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大。以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区、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SBM模型和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背景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测算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效率在2001—2012年间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势,各省市经济发达程度与能源效率成正向关系。(2)非期望产出对于各省市的能源效率影响较大;(3)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4)技术进步是促进提高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能源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比较高、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的差异。在区分投资型与收费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资源依赖度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高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低于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视角下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整体上,我国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郭文 《软科学》2016,(11):61-65
基于不可分离变量的非期望产出SBM模型来评价2004~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的能源无效率,并通过投入产出松弛的分解来探索区域能源无效率的来源;然后基于环境规制视角拓展上述模型,分析了三种环境规制思路影响整体能源无效率的灵敏度及阀值效应。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无效率最低的三大经济区域分别是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区域,八大经济区域的能源无效率主要来源各不相同。在"效率"视角下,按非期望产出松弛量比例分配目标方法具有更强的灵敏度,能最快地优化整体能源效率。八大经济区域应采用差异化的环境规制目标,SO2减排目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东北、大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和大西南区域。  相似文献   

15.
侯孟阳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8,40(12):2475-2486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 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稳定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显著;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区间的间接溢出要大于地区内的直接溢出效应,长期来看,能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接近,在时间上大致表现出U型关系,通过门槛值的区间划分,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著的东中西部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建议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结合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与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含有非合意性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静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和动态工业碳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08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工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运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间我国整体工业碳排放绩效处于较低水平,区域间工业碳排放绩效极不平衡;样本期间全国工业碳排放绩效总体上处于上升状态;工业发展水平、工业规模结构、产权结构、轻重结构、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强度等因素对工业碳排放绩效产生显著影响,但在不同区域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知识创造—知识转移”两阶段模型,采用两阶段DEA模型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的科技创新整体和分阶段效率进行测量及分析。研究表明,观察期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效率不高且高校间效率水平差异明显;“十三五”期间相比“十二五”期间,样本高校在知识创造阶段的效率值高于知识转移阶段的效率值,但知识转移阶段的效率值提升幅度高于知识创造阶段;不同类型高校的科技创新子阶段效率提升不均衡,体现出鲜明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建设特点。最后,结合“科技自立自强”及“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等,从国家、高校及社会三个层面,提出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农业信息化建设展开相关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利用DEA方法,收集了全国31个省市2005~2015这11年相关数据,并利用这些数据构建农业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指标评价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和效率测评。本文将这31个省市分成东、中、西部以及东北这四个地区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近11年来,我国中部的农业信息化总体效率比其他地区总体效率要高,大多年份的总体规模效率达到了“最优状态”,少数年份存在着投入产出冗余;全国各地区早些年份均出现了投入产出冗余但规模收益递增的情况,近些年份规模收益却增势渐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