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犹太文化是犹太文化对美国文化接触和适应的结果。犹太文化的渊源机制,自身的流离特征、散存方式、格托生活等为美国犹太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结构模式、内在规则;而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结构、与犹太文化的某种契合以及两种文化融合与冲突的接触方式。则为美国犹太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关系机制。由于特定的发生原理与文化构成,美国犹太文化呈现出复合多维属性,即作为犹太文化的现代流变与支流形态的属性;作为美国多元文化构成之一的亚文化属性;作为既联系又有别干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新质属性。本文为作者关干犹太学的系列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2.
犹太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是美国犹太小说深刻的文化根源。索尔&;#183;贝娄作为20实际美国杰出的犹太作家之一,其作品在探讨人类的精神危机之外,也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主流文化与作为亚文化的犹太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本文从文化角度入手,论述了文化融合与冲突在其小说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WASP文化在美国主流文化确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影响,指出由于基督宗教文化与犹太宗教文化中对"上帝"的不同定义,造成了以WASP基督宗教文化对犹太宗教文化的不可避免的排斥。此外,由于犹太宗教文化中的"精英"意识及选民观念,造成传统犹太文化无法与西方主流文化相适应,两相作用的结果便是美国WASP主流文化形态对犹太宗教文化的抑制。  相似文献   

4.
2008年1月乔国强教授所著的《美国犹太文学》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与犹太文化、宗教和美国现实的关系。全书紧密结合文本,注重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揭示,蕴含了作者的文化批判精神。乔国强教授在书中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在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犹太文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5.
涂敏  贾丽丽 《考试周刊》2009,(14):35-37
本文通过对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银冠》的解读,展示了犹太文化与美国社会主体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融合,认为在冲突中进行融合是犹太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对美国犹太作家马拉默德、辛格等作品中的犹太性因素分析甚详,但却对索尔.贝娄作品中的犹太性分析较少,即使提到也是一笔带过。虽然贝娄本人总想避免贴上“美国犹太作家”的标签,但他始终关注着犹太人的精神世界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也充满着大量犹太文化的因素。贝娄笔下的主人公继承了犹太人的沉思传统,保持着传统的女性观、金钱观、家庭观,在与美国文化的碰撞中继续自己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7.
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实施了全方位的灭绝政策,不仅致力于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还从精神上消灭犹太文化。为此,纳粹在迫害犹太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的同时,劫掠、破坏了成千上万个犹太会堂、图书馆、档案馆、艺术画廊等公共、私人文化机构。纳粹对犹太文化的破坏不仅导致欧洲犹太文化中心的毁灭,促使其向美国和以色列转移,还对犹太社会乃至欧洲非犹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文化角度考察纳粹德国对欧洲犹太文化财产的劫掠,分析纳粹劫掠犹太文化财产的动因,探讨纳粹文化劫掠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关注犹太社会为拯救犹太文化财产所付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徐慧  宋颖  张姝  孙媛  张琳 《林区教学》2013,(7):72-73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马拉默德短篇小说中的犹太文化母题的形成和发展,梳理犹太文化母题的分类,并阐释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赋予犹太文化母题的深刻内涵,分析犹太文化母题对美国犹太裔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性、整体性、体系性,主张变革和创新,强调开放性和多元性,承认并容忍差异,主张思维方式、表现方法、艺术体裁和语言游戏的彻底多元化。《弥漫着犹太文化品性的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一文认为,为了抵制被主流文化完全同化的趋势、保存美国犹太文化的品性,当代美国犹太文学在实际的文学文本中,坚持道德要求,涉及犹太教文本,以多种多样、轻重强弱不同、含混和隐晦的形式呈现犹太性,表现出犹太文学的特质和力量。文章《美国精英文化及其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指出,在以移民国家为特点的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代表传统主流文化的"沃士波"精英阶层与倡导反正统文化的知识精英自上世纪50年代起一直分庭抗礼,到90年代出现了第三种文化,即布尔乔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融合。《美国女权主义——反中心化和文学表达》揭示,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化理论深刻影响下,其重要的表达形式——女权主义文学以独特的方式表现了对男性中心的批判与否定,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赋予了女性话语权,对以男性声音为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文化冲突是难以规避的常态现象,其核心是师生文化的冲突。师生文化冲突的背景复杂,可概括为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对立,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师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两方面。文化冲突的存在并不必然导致消极的后果,因势利导完全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融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文化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关于留学生文学的定义,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原因是划分界限的多样化.留学生身份的独特性在于他们的越境行为,所以界定留学生文学应该以他们身上有无中外文化的冲突为标准.陈铨的《冲突》鲜明地反映了留学生身上两种民族文化融合和冲突的情况,是当之无愧的留学生小说代表作.留学生身上的陋习与社团中的宗派主义,与他们新潮时尚的外表构成了反讽;留学生摆脱传统婚姻伦理观念,转而倾向于自由恋爱,并在其间感受到矛盾与困惑,这体现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除此之外,小说人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较多地体现其深受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小说《幸运的吉姆》当中主要人物之间对话的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了他们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与违反。从而从另一个层面来揭示本小说所体现的时代文化冲突和作者本人的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14.
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文化的深层次支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必定会发生自在的教师文化与自觉的教师文化的互动,即教师文化身份的冲突。当教师“感觉”到这种冲突存在时,教师文化身份转型会采取内在创造性转化的途径,也就是文化自觉模式。当两种“文化”缺少必要的和恰当的张力和冲突,即缺乏内在的驱动力而无法通过内在因素的创造性转化而完成转型时,教师文化身份转型就要以一种新的自觉文化因素从外部切人,才能同原有的自在文化层面构成张力和冲突,从而推动教师文化身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孕育孔子学说的鲁国与晋国在历史文化传统上存在着的巨大差异,导致主张“礼治”的孔子对晋国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的叛逆性格指责颇多,表现出二者尖锐的冲突性。集中论述孔子“礼治”思想与晋国文化产生冲突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造成战国时期开始的儒、法之争的历史前因。  相似文献   

16.
文化冲突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英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分析蒙古族"三语"(蒙古语-汉语-英语)学生在外语教育中面临的本族语文化、主流汉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提出了外语教育中进行文化教育的相应对策,旨在利用文化差异的积极因素来实现外语教育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提高"三语"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从而降低文化冲突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摘要:文化冲突是诱发大学教师角色冲突的深层原因。在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冲突方面,表现为师生思想观念上的冲突和行为方式上的冲突;在学术文化与管理文化冲突方面,表现为平等型学术文化与等级型管理文化冲突、自由型学术文化与控制型管理文化冲突、包容型学术文化与统一型管理文化冲突、自律型学术文化与它控型管理文化冲突等;在大学合并升级过程中表现出不同校区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升级后两种新旧教育层级之间的文化冲突等。  相似文献   

18.
彼得森对杰西和西尔达的意志挤压体现了物质文明所建构的权威挤压人性的病症;谢莉的身份危机源于文化裂变突然割断历史和传统后引发的文化冲突。由此,《奇境》描摹了美国社会由物质危机到精神危机更替的动态图谱并展现了这一时期美国社会普遍的存在状态和精神情绪。  相似文献   

19.
师生冲突是学校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师生冲突,有助于分析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师生文化冲突指的是持不同性质文化的教师与学生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对立、对抗。社会转型期的师生文化冲突,呈现多样的具体形态,且复杂难解、激烈速变,具有意义深远的影响。师生文化冲突尽管会损害冲突双方的健康、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削弱学校教育的实效,但是它在协调师生关系、促进师生进步、推动学校变革与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陆机的交游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其交游对象主要是以吴士为主的南人。这些吴士表现出三方面的群体特征:身份上,多为儒家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吴地世家子弟;交往中,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具有相互提携和彼此保存的地域观念;心理上,具有普遍的吴地情结。在西晋南北地域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吴地文士的生存境况十分恶劣,但客观上来看,他们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