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特殊的学术期刊,高校学报不仅代表着该校的科研能力,体现该校发展的兴衰,承担着科研创新、服务科研、引领文化发展等使命。文科高校学报在提高河北省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竞争力不足,影响力整体偏低。因此,提升河北省文科高校学报影响力的现实路径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寻求河北省高校文科类学报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的一个重要类别,数量众多,但总体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办刊的理念、编审制度的执行、学报的风格和出版发行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围绕如何提升高校学报学术影响力这个主旨,阐述高校学报学术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具有学科背景、掌握编辑出版规范的学术编辑是高校学报的核心资源,出版业态的创新又催生了对数字技术编辑的需求,高校学报编辑人才需求呈现出高门槛、复合型特点.面对数字化浪潮,高校学报不宜针对编辑个体过度提倡打造所谓“复合型编辑”,而应以专才引进+组合培养等方式打造复合型编辑团队,解决内容创新和出版业态创新之需求;还可将内容编辑以外的事务外包给专业出版公司,或与互联网学术出版平台、微信等新媒体合作,协同创新,助力我国科研工作者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4.
在"双一流"建设和培育世界一流期刊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高校学术期刊和学科建设的协同发展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文章基于ESI数据,以浙江省进入ESI前1%学科高校的15种自然科学类中文学报为研究样本,调查样本学报与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探讨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而提出二者协同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学术期刊与"双一流"建设及一流学科建设的相向而行、共振同鸣提供参考,推动高校学术期刊向世界一流期刊迈进.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报和学科建设彼此相互依托,两者之间存在内部共生关系.由于高校学报和学科建设之间缺乏良好的创新互动机制,高校内部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的现象,学报与学科建设脱节,科研转化率低.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在人才、科研、学科创新等多方面可以进行协调发展,具有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可行性.通过整合资源,多方协调合作,积极探索高校学报与学科建设协同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高校学报面临的现实危机和必须转型发展的原因,阐述学报转型发展难点,提出了具体转型路径选择。目前,高校学报远离办刊初衷,无法反映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SCI、SSCI至上”的科研评价体系使学报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学术期刊体系中被边缘化已是不争事实。现行学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制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更为致命的是稿源匮乏,生存空间严重被挤压。专业化转型成为其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国际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和近年国家政策导向、非核心学报生存之路的拓展等是高校学报专业化转型的主要动因。高校学报要由综合性期刊逐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带动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发展。打破固有办刊观念,创新体制改革,根据高校学科发展水平与实际办刊条件,采取不同的专业化转型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学报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挑战来自科技创新,来自作者与读者,来自其他学术期刊,来自期刊评价系统和评价机构,来自网络技术,来自高校学报自身的改革与发展。高校学报应对挑战的策略是,加强学习,苦练内功,提高应对能力;优化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注重交流沟通,增强生机和活力;不断发展创新,强化适应力。  相似文献   

8.
卢志新  陈秀英 《编辑学报》2002,14(Z1):21-22
学报上网是高校学报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几个典型高校学报上网的实例,分析我国高校学报上网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报上网不积极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针对一些对高校学报有失偏颇的评价,用事实和数据论证高校学报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和其他科技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功能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0.
财经类高校学报提高学术质量的新途径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作为专业性学术期刊,和全国知名的权威性学术期刊相比,大部分财经类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是比较低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怎样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学报工作者各抒己见,提出了大量的研究性对策,但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够很快见效的方法却很少.本文在简要分析财经类高校学报质量现状的基础上,针对财经类高校学报的特点,提出有效提高学术质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学术期刊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构建在学术科研、区域发展以及国家建设方面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研究以"中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竞争力TOP 20"的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开发现状为切入点,在总结其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剖析其发展瓶颈,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建议,以期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学报的转型发展和功能定位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垃圾论"之后,大学学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大学学报的编辑,尤其应该认真思考这一问题。一准确定位是办好社科综合类大学学报的基点高校学报究竟该如何办,不少学者提出了很好的见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把学报的类型、性质、任务、功能以及办学报的目的思考清楚。(一)大学学报在学术性期刊中的类型划分及基本界定我国的学术期刊基本分三大类:A类是中国社科院办的一些经济、社会研究方面的刊物,其他各省社科院办的刊物是B类,学报类一律是C类。新闻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的背景下,聚焦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建设问题,认为文献使用的专业化不能完全替代高校学报自身的专业化建设。通过对学术期刊的整体策划、资源整合等层面的分析,提出四点应对策略:挖掘高校学报自身优势,打造鲜明特色;整合媒体,利用数字化推进专业化建设;高校、政府、行业等共同支持,共同推进;整体策划,塑造品牌,积极推进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报与高校学科建设是协同互动的关系,但目前我国的高校学报,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学报已不能充分代表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两者关系逐渐疏离.文章提出,高校学报被边缘化,转型成为其谋求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理性选择.世界学术期刊发展形势、稿源情况、政策导向是促使高校学报转型的主要动因,专业化是转型的主要方向.高校学报要根据学科建设水平与办刊现实条件,选择不同的专业化转型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分析高校学报的生存基础、发展路径和支撑体系.强调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不应局限在扩大发行量上,而应注重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在增强社会效益上作做文章,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颖 《编辑学报》2021,33(5):497-501
在中宣部等3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背景下,对学报主编杨新民教授就"地方高校学报的功能"这一主题进行专访.杨教授指出,地方高校学报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在创新性人才培育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并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例,阐述了地方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支撑,他强调地方高校学报应准确定位、树立自信,紧跟学科前沿,充分发挥对科研人才的发现、培养和训练功能以及支撑学科发展功能.  相似文献   

17.
周宁 《出版参考》2017,(11):35-38
在全民阅读背景下,高校学报如何进行阅读推广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高校学报传统的发行量小、面窄,数字出版缺乏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宣传,学报的体制虽然保障了学报的正常出刊,但也逐渐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高校学报必须寻找新的生长点,而在当前形势下在阅读推广上下功夫是一个可行的出路.高校学报,在满足特定群体基础需求的同时,应更多立足于服务整个大学生和社会群体潜在需求的阅读.  相似文献   

18.
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数据统计与典型事例相结合研究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特别是新学科(包括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作用.结果表明,高校学报在培植新的学科增长点、造就学术大师、建立学术队伍、形成学校特色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普通学术期刊难以替代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说的新版CAJ-CD规范是指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于2006年6月1日修订,同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修订本)(以下简称新规范).新规范的推广和实施对于高校学报来说,是一个全面提高质量的契机,也将为高校学报的标准化和国际化带来一次实质性的飞跃.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按照新规范的规定进行操作时也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培养知识分子的高校(含师范)是知识经济时代培育社会发展最宝贵资源的场所,高校学报肩负历史重任,对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创新是高校学报的生命之源,目前的高校学报很不适应,高校学报只有在创新信息的电子传播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才能赢得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