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看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全民教育,推进教育机会均等,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随着进入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数量增多,公办学校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适合当地学生和流动儿童的教育,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从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流动儿童所在公办学校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碰撞,并针对公办学校现状提出观念、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3.
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关于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还未见有经验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问卷,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教师在五个方面的态度进行研究:对办公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招收流动儿童对班级教学的影响,招收流动儿童时教师的影响,对流动儿童单独编班的态度,对教育教学改变的态度。对196名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关于公办学校招收流动儿童的总体态度是积极的,但教师对流动儿童入读对教学和自身的影响持消极的态度,对单独编班和教学改变持中立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侯婷 《中国教师》2009,(9):26-27
<正>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两为主"①政策,在城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农民工子女②数量日益增多。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08年5月,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共有40万流动儿童就读,其中有66%,约26.6万人在公办学校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编的问卷对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的态度调查的结果发现:上海家长对流动儿童入读公办学校持中立且稍微偏积极的态度。在大多数测题上有近1/3的家长持消极的态度。而且,这种态度不受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地位、祖籍、子女的性别等因素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持续扩大。据报载,我国现有流动人口1.2亿人,其中民工占大部分,若以学龄儿童少年占2%~3%的比例计算,就有240~360万人(也有学者推算出这个数字为700万以上)。他们无疑是国家义务教育普及的对象,为解决其上学问题,各地都想了不少的办法,并实现了部分或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中小学的目标,例如2001年北京市流动儿童少年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为69.33%,2002年深圳、苏州、张家港这个比例分别为63.31%、60%以上、100%。流动儿童少年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绝大多数属于借读性质。借读期间,他…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干预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公办学校中的流动儿童父母和城市儿童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流动儿童比城市儿童更少地感受到父亲的情感温暖,但更多地感受到父亲的惩罚、严厉;同时,流动儿童感受的来自母亲的情感温暖少于城市儿童,但却比城市儿童感受到母亲更多的拒绝和否认。这一研究结果对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小平 《考试周刊》2013,(13):163-164
随着流动人口大量涌入我镇,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潮。为稳定大局,我校充分发挥流人地公办学校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主渠道作用。近十年来接纳1650位流动人口子女在我校就读.至今有461人在19个流动人口子女班就读。  相似文献   

9.
沈颢  刘凯希  张璞 《教师》2008,(20):110-110
长沙的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相同的合法权益,允许教师在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10月6日,长沙市政府下文,保障民办教师、民办学校的各项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公办学校中流动少年儿童阅读状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言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发展迅猛,规模持续扩大。据报道:全国流动人口数量已超过1.4亿,10年内翻了一番,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人们一般称他们为民工或农民工。据最近《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研究报告》透露,在1亿流动人口中18周岁以下的儿童占19.37%。6岁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43.8%,15岁至18岁流动儿童占全部流动儿童的28.8%,约10%学龄儿童失学辍学,近50%不能适龄入学。为确保流动儿童少年依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措施,实现了部分或者全部流动儿童少年就读于公办学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促进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200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了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在法律地位和业务培训、职务聘任等方面依法享有同等权利。但目前来看,教师流动呈现出向公办学校"一边倒"现象,教师的合理流动受制于诸多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2.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落实“以流入地政府负责解决为主、以进入地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的政策,降低了流动儿童读当地公办学校的门槛。然而,农民工子女群体在接受教育方面仍面临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国家对基础教育中的公办学校投入有限、办公校内部体制改革难以继续深化等情况,公办学校转制改革势在必行。本对“公有民办”这一新起办学形式的独特优势和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办学校有了飞速的发展。随着部分地区民办学校的迅猛发展,出现了当地公办学校萎缩的现象,公办学校办学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在教学设施缺乏、生源短缺、教学质量差、学校管理制度松散四个方面,剖析公办学校陷入困境的自身因素和外在因素,可以找出公办学校办学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强调师生真情投入与回报、张扬个性魅力。透视新型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其核心要求,双向尊重是其心理基础。流动人口子女是指跟随父母离开原居住地进入城市,属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者的人群。流动人口子女就读于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是国家维护儿童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举措。教育部、公安部于1998年专门制定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7条规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在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借读为主。”这样,在流入地以借读生身份就…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民办教育十分发达,民办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所占份额较大,多年来民办学校成为提供外来流动人口教育的主力军。虽然国家对流动儿童义务教育要求"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但由于珠三角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多,一些城市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作为一种因地制宜解决问题的途径,让民办教育发挥较大作用,是具有某种合理性的地方性特征。随着公办教育的能力不断增强,流动儿童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正在不断提高,2013年广东省的这一比例已达58.4%。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视窗     
《上海教育》2011,(10):5-5
学龄人口减少扯动中国教育学龄人口减少对教育的最大影响就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的出现。他们大量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生源不足;他们进入城市后的教育保障,又没有得到制度性的解决,形成城市公办学校生源不足。这两大教育群体的教育公平问题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9.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朱娅君  何平 《时代教育》2007,(6Z):113-113
双语教学的实验进行了多年,公办学校的双语教学一直是个难点。虽然面临一系列的困难,但仍清醒认识到公办学校的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公办学校应更多的从师资等软件投入着手,通过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评价管理机制,推进学校的双语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