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前一般讲国有资产流失,都是指既有存量资产的流失。本文则提出“隐性流失”或“相对流失”的新概念。当国有资产收益达不到正常情况下应该有的收益水平时,就出现资产隐性流失或相对流失。牛奶被偷是财富流失,该产奶的奶牛不产奶也是财富流失,甚至是一种更严重的财富流失,一个拥有几亿国有资产的企业,如果因管理不善而出现亏损,或停产一年,那么它所带来的资产的相对流失,超过几百万存量资产的流失(如贪污带来的流失)。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备中固定资产的区分,固定资产的验收,报帐以及细化管理等方面,仍然是造成高校固定资产的流失且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特别是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有许多仪器设备都呈现模块化和多功能化,且模块通用性很高,容易造成设备间的模块挪用,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分级管理,增强管理意识,相互沟通,理顺进、管、用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设备进行细化管理,细化操作规程,就能避免或减少学校固定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赵晓 《教学和研究参考》2004,(2):47-48,F003
从国有土地资产流失的分类来看,主要有3类:一是土地资产的显性流失与土地资产的隐性流失。土地资产显性流失是指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应得的收益流入土地使用者,土地开发者或其它企业或个人的手中,形成国家土地收益的有形损失。土地资产隐性流失是指国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权益虽然没有被其它单位和个人获取,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受到侵犯,但土地资产的实际流失却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4.
沟通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实质,在企业管理中实施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建立全方位的沟通机制,选择合适、有效的沟通方式.以及不断完善员工的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形式成因及法律对策查名祥一企业国有资产流失按其形式可分为表形和隐形两种。凡在企业财务核算上反映出来的国有资产流失称为国有资产的表形流失;未在企业财务核算上反映出来.但实际已形成的,承担责任的主体是国家的国有资产流失称为国有资产的隐形流...  相似文献   

6.
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违规担保、企业改制等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要有的放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投资决策、预算管理、内部控制等现代管理制度,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相似文献   

7.
在商品营销活动中防范客户流失工作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它需要企业不断去创造、传递和沟通优质的客户价值,这样才能最终获得、保持和增加客户。锻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拥有立足市场的资本,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印刷教育已经形成了规模。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印刷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力于丰富的人才资源。东北各类印刷企业的资源优势仍居全国前列,但在技术和教育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是有差距的。企业人才资源存量不足、质量不高、分配与配置不合理、流失严重的状况仍然存在。东北地区由于印刷企业缺乏技术精湛的高级彩色制版和印刷操作技术人才,高档精细印刷能力不足,质量要求严、利润高的业务无法胜任.精品印刷业务流失严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东北地区没有培养高级制版和印刷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如高级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的严重缺乏是制约东北印刷企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9.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企业危机的产生在所难免.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破坏性、不确定性及急迫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及时有效地采取一些措施去解决企业危机.危机产生的原因来自产品质量缺陷、竞争对手、管理层决策失误或销售混乱等,企业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全面分析、诚信为本,与公众及时沟通,或让第三方证明,通过多种策略解决危机.  相似文献   

10.
客户是商业价值链的核心,企业与客户的沟通必须以客户为中心,受到客户需求的制约。为此.企业要运用一定的沟通技巧来了解客户在沟通中承担的角色、了解客户对沟通信息的需求、了解客户在沟通中的期望与偏好并激发客户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目前,劳动密集型经济不适合国家长远发展,面对全球化,多数中国民营企业开始调整战略,以适应中国初具规模的知识经济,但是在理解我国知识经济和人才发展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民营企业人才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建立人本管理,了解人才质量管理体系,转变传统知识理念,运用全球化思维,拓展学习型组织,促进企业内部知识转化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岩 《辽宁高职学报》2008,10(1):62-63,108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保证。沈阳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促进了校企合作,推动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从"订单式"培养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订单式"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措施:改造高职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从政策上支持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校企合作促进的作用,建立"订单式"培养的预警监控机制等。从而走出困境,使"订单式"培养模式更加完善、更加具有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建新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7):12-13,43
高职机电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从学生就业和企业需求两方面着手,实现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订单式”培养的经验,总结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组织与实施方案。这种模式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和优势,是保证人才培养适销对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严重脱节: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质量与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因此,要从以下方面加强高职院校与劳动力市场衔接:采取“订单式”培养,与企业联合办学;依据劳动力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把握劳动力市场动向,实重视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6.
订单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弥补学校所教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所教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通过辽宁科技学院冶金专业“2+1”订单培养的实践,总结出“2+1”订单培养模式提出的背景、运行框架和对学院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宁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2):5-6,11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和必由之路。"订单"培养是校企合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围绕"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订单"培养的价值、原则以及"订单"培养的形式、过程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加,辽宁省也不例外。为培养适应辽宁省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确立和完善“模块式”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区域经济环境下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建立“岗位一任务”的实践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已成为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在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高职院校与企业追求的目标不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生产成本的矛盾;学生角色与员工角色的矛盾等。应从制度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入手开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上海制造业转移面临的挑战及职业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制造业转移,对上海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并迫切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制造业人才.本文在对当前上海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从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给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