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青少年信息需求研究既重要又棘手,国内相关实证研究缺乏.为了获得关于青少年信息需求规律的专业性知识,推动青少年信息服务内容和形式创新,本文研究以生活为中心,采用IUE模型,对106名青少年展开"日常问题"日志调查,并对1037条"问题"的进行内容分析.结果表明,问题内容、问题缘起、人际信息源、解决路径、解决效率、年龄特征等信息需求变量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这些关系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的信息需求结构;青少年信息需求结构复杂,且这一特征被年龄差别进一步强化;各类信息源在青少年信息查找中扮演不同的重要角色;青少年各类信息需求的满足存在一些弱势领域.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信息获取机会成为青少年信息生活的主要特征。然而,信息资源和设备的普及并不等同于青少年可以很好地参与信息生活。青少年是信息社会重要的参与群体,其信息生活的状况需要被全面地观察和研究。本文采用课堂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调研中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从“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视角观察青少年作为信息活动主体参与信息生活的综合状况。研究发现,大多数被访青少年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开展知觉性信息实践,缺乏开展目的性信息实践的机会;信息实践表现出类型单一、时空受限和智识程度较低的特征;个人信息世界中的基础信息源和信息资产都十分有限。依据“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这些青少年的信息实践构建出的是狭小的信息世界。本文研究发现有助于图书馆学及教育学提高对于青少年信息生活状况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证明深入解析教育实践对青少年信息世界的影响机制是有必要且有价值的研究命题。表9。参考文献23。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青少年信息查询行为的种类、信息查询行为的特点以及信息查询行为的影响因素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国内外青少年的信息查询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获取信息的习惯 青少年随着年龄增长更多地在网络上获取信息。2005年,14-17岁的青少年对即时通讯、电子杂志和博客的使用都领先于其他年龄组。现在,青少年已经不再有领先地位,取而代之的是18—24岁的青年人,也就是2005年调查时的青少年。这些青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形成了他们信息搜寻的习惯,并越来越频繁地使用他们熟悉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郑素侠 《青年记者》2016,(13):30-3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6年1月发布的统计报告表明,我国网民群体以10 ~ 29岁的青少年为主,占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51.3%),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超过26.2小时;①用户群体的低龄化、上网行为的日常化成为当下我国网民群体的一大特征. 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呼唤 在当今信息社会,以互联网为主体的大众媒体已成为青少年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工具,并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侵入,动摇甚至瓦解了家庭和学校在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权威地位.②有一项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和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时间正在接近他们在学校的上课时间,媒体成为他们完成社会化的“第二课堂”.③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青少年接触的网络信息量迅速增多,对青少年进行有效引导,帮助他们提升筛选、甄别、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文章主要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解读,阐明了当前少儿图书馆在开展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少儿图书馆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引导方面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7.
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健康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以官方网站设有青少年专栏且访问无障碍为抽样标准,在美国馆藏排前25的公共图书馆中选取了20所图书馆为调查样本,从网站的层级目录、服务资源、服务内容及形式3个方面调查并分析了20所图书馆青少年健康信息服务的基本情况,为我国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健康信息服务提供了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关注不同用户群体信息行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提高信息资源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从性别、年龄、学历、学科等4个方面出发,对新时代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行为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学科用户的信息行为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同性别用户在信息获取渠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年轻用户更倾向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具有博士学历的用户对信息素养培训服务的期待程度相对较低;社会科学用户更喜欢阅读图书、学位论文。文章建议信息资源保障主体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发展定位,重视需求导向,构建反馈机制,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开展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为主题对青少年进行专题小组深入访谈,采用内容分析法深度分析数据,对青少年信息需求内容、信息查找行为习惯和青少年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及期望等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并从5W 1H角度对公共图书馆青少年信息服务进行思考,提出公共图书馆要提高青少年信息服务质量应在服务内容、时间、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方面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10.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5,(5):103-110
欠发达地区的高中生并不十分缺乏与互联网的接触,网络是他们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但被认为可信度不高,并且他们对信息的使用层次也较低。主观上,学习被认为是获取信息的最大障碍,但研究表明,他们的学习成绩与获取信息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相关性。他们在信息使用中的迷惘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空白,是阻碍他们获取信息的根本原因。针对现状,围绕中学图书馆建设、网络信息课程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玫 《图书与情报》2012,(4):129-132
文章通过对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指出香港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在目标制定、效果评估;与教育改革紧密结合;社会各界广泛合作;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教育的开展;科学研究深入实践、注重实效等方面都给予了我们不同程度的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对信息技术的接受行为研究一直是信息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技术接受模型是解释和预测人们对信息技术接受程度的基础理论中最为著名、成果也最为丰富的模型。文章对技术接受模型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述,重点阐述技术接受模型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两类研究模式:"TAM++"研究模式和整合模型研究模式,最后结合各学者对技术接受模型研究的观点,得出了信息技术接受行为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信息构建对当代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1  
回顾了信息构建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以万维网为背景介绍了信息构建的基本内容。在分析信息构建特点的基础上,作者从知识映射、认知检索和知识服务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信息构建对当代情报学研究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未成年人读者服务工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小英 《图书馆论坛》2005,25(4):163-165
当前,网络对未成年人在辅助增长知识的同时,存在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公共图书馆有责任发挥它的自身职能,办好电子阅览室,占领网络阵地。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引导他们摒弃网上的信息垃圾。  相似文献   

15.
情报学理论研究视野及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情报学的目标和任务为切入点,在分析和界定了信息、知识、情报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信息环境变迁中的情报学研究进展,提出了新时期情报学的理论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论文综合归纳分析国外老年人信息行为相关文献,表明国外老年人信息行为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查询行为研究、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其中信息查询行为研究又包括信息需求、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检索行为三方面,研究趋势是从宏观调查研究向微观具体、多角度的实验研究发展。最后,分析了目前国外老年人信息行为研究的特征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分析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有助于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活跃度,拓宽群体知识面,实现组织内部工作模式创新。文章首先借鉴卢因行为理论构建高校科研人员社交网络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结合理性行为理论、顾客感知价值理论等提出八个假设,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然后对测量指标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并验证假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相应建议。通过分析得出行为意向、机会和激励对学术信息交流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并从学术社交平台建设、组织内部支持、加强个体学术信息交流意识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情报学研究中的情报、情报学和竞争情报三个基本问题谈了我的理解,以期促进我国情报工作和情报学研究的发展,推动中国情报界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信息科学元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信息传递模型理论、认知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论对信息的本质与属性、信息与知识的表示、信息系统与用户在信息传递中的角色等信息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的不同认识,指出这四类元理论思想分别代表了信息中心取向、个体认知取向、社会认知取向和知识形成理论取向等理论,反映了信息科学研究范式由"以系统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并简要总结了这些元理论方法在信息科学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The new Web generations are influencing the minds and changing the habits of software developers and end users. Users, librarian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professionals can interact more efficiently, creat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and content and generating knowledge. This new scenario is also changing the behavior of information providers and users in health sciences librarie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new Web environments and tools that give librarians opportunities to tailor their services better, and gives some example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them and their users. Librarians need to adapt to the new mindset of users, linking new technologies, information, and peop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