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障运动员基本权利是当前全面深化体育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运动员基本权利专门保障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康权、受教育权、劳动权与社会保障权等方面,这反映了我国当前运动员权利保障的现实需求。运动员基本权利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为充分保障运动员基本权利,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增设运动员基本权利保障条款,制订《运动员权益保护条例》,加强相关体育行政执法,不断增强运动员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体教融合背景下的学校教练员职业发展权利保障工作研究,对进一步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力量,提升青少年体育锻炼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资料分析与法理分析,建构“学校教练员职业发展权利”概念,阐释学校教练员职业发展权利的生成逻辑、保障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经研究发现,当前我国面临学校教练员职业发展权利法律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保障职业发展权利的政策针对性及执行力不足、学校教练员专职岗位整体比例较低、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保障体系欠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建设滞后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法律解释论应对、提升政策针对性与执行力、按需提高专职岗位比例、完善岗位设置保障体系、健全职业规划指导制度,不断完善我国学校教练员职业发展权利保障制度,深化新时代体教融合。  相似文献   

3.
我国终身教育机构的法律保障体现在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需要由当地政府或社会提供教育设施、师资、经费等,我国终身教育机构与当地政府的法律关系与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利紧密相关。研究我国终身教育机构与政府法律关系构成内容对于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管理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日益引起学界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提出青少年法制教育概念的起步阶段、青少年法制教育向法治教育研究演进的转型阶段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全面开展的发展阶段。学界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对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和法治教育的结构、内容、方法、成效以及域外经验等开展研究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重实践总结轻理论探索、关注学科单一和研究领域存在遗漏等问题,因此亟待在新政策背景下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体育整体提升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前提,而体育的整体提升需要体教融合真正得以落实,深化并落实体教融合需要抓住融合的本质。在对我国体育发展历程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体育发展路径经历了分离、游离、体教结合、体教融合四个阶段,继而对四个阶段的发展背景、功能和作用、面临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和审视,指出体教融合的本质和关键是体育的全面回归,并从学科回归、体育教育正常化、体育本源回归、竞技回归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考量,并对各部分的融合特点、关键问题的解决、具体操作等给出了方案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受教育权是指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规定,为接受教育而要求国家做出一定行为或履行一定义务的权利。该权利的实质就是指受教育者有获得平等受教育之机会。然而现阶段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实践中,公民的该项权利均未得到有效保障。通过对公民受教育权内容、平等内涵的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保障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实现之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广东、甘肃、上海、浙江、山东、广西等六省份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对新时代我国体教融合问题进行研究。指出,体教融合是六省份在实施《青少年体育“十三五”发展规划》过程中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体教融合最核心的问题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发展格局。进一步细致分析体教融合的具体问题发现,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学训矛盾依然存在,赛制改革亟待进行;体校建设是体教融合的重要着力点。最后结合上海、山东和浙江的经验做法,从理念目的的融合、体制机制的融合、资源措施的融合三个方面,对新时期体教融合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打牢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体回归教”,其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逻辑,是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在不断改革中最有效率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国智慧。当下的“体教融合”,指明了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但其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体系、教育体系“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且“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到达指征还不明确。研究认为:“体教融合”的改革应是有方向、有目标、有结果预测的“体教合二为一”的过程,其到达点应是“体融于教”,或者说是“体回归教”,即中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训练与竞赛逐渐回归国民教育系统,青少年运动员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育特长得到超常发展,从而建立以国民教育系统为主轴,以体育社会市场体系为辅助的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摘要:自我效能对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调查我国体教专业学生对融合体育教育的自我效能并与美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以促进我国融合体育教育的发展、保障我国残疾人接受体育教育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权利。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中美16所大学的920名体教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美国体教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显著高于中国学生;2)接受过相关课程学习和实践的中国学生自我效能显著高于美国学生;3)在面对不同类型残疾人时美国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自我效能。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体教专业学生自我效能,促进融合体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建议: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2)在培养中增加更多的融合体育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3)出台相关融合体育教育教师标准;4)通过继续教育和加快适应体育教育专业建设,培养更多融合教育专业教师。  相似文献   

10.
新印发的体教融合政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其强调以"健康第一"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这不仅关系到教育、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安全战略发展。文章对其进行了解读,认为:体教融合政策涉及到了国家发展的痛点、国家顶层设计理念、国家部门职能变革等议题,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青少年体育改革发展的路线图;体教融合政策对学校体育的新定位、青少年体育赛事的新设计、体校发展的新方向、社会体育组织准入的新要求,将会引发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革;"体""教"要实现真正融合,就需翻越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三座大山",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出台相应的更详实的政策配套措施,重新定义不同组织、部门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1.
“教体融合”是以“以人为本”作为思想基础,以人的和谐发展作为基础和实现目标的手段,是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培养体系实现高层次融合的一种尝试,是我国新时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创新,它对我国体育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辨析“教体融合”与“教体结合”二者本质差异的基础上,从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转变、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国高校实行“教体融合”提供了可能性.结合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剖析现阶段高校实行“教体融合”存在着观念落后、组织封闭、资源缺乏、训练模式刻板、管理体制僵化等瓶颈问题,为探索有效的“教体融合”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开封市城区六所中学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系统调查,结合《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开封市2019年促进足球振兴建设足球强市实施方案(试行)》等文件进行深入剖析。认为: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竞技体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从目标、资源、措施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融合,全方位育人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应有之意与重要旨趣。积极培养校园体育竞赛文化环境与氛围,科学引领适龄学生重塑参与校园足球的价值导向;扎实推进“五个一”校园足球特色活动,建立健全青少年足球人才选拔体系,畅通体教融合新渠道;聚焦师资培育,互利共赢,合力共享,深度落实体教融合;着力提升校园足球安全保障水平,消除学校、学生和家长参与足球运动的后顾之忧。深化体教融合过程,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健康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疏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在体育事业和体育法治建设上所取得的发展与成绩的基础上,展示了70年中国特色体育法治的发展历程与特点,认为:在体育法治理念上,经历了从"体育法制"走向"体育法治"的过程;在体育法治任务上,始终以"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为中心;在体育法治功能上,实现了从政治功能为主向体育的"社会化""产业化"功能的拓展;在体育法治价值上,坚定了"体育人权"与"体育权利"的价值追求。展望未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体的新时代,我国体育法治建设需实现"依法治体"与"以德治体"的有机结合,确立和保障群众体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加速体育产业发展的立法推动,建构体育权利体系和权利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论证了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锻炼过程中的全面发展原则。在承认全面发展原则符合青少年生长发育基本特点和规律的同时,揭示了该原则存在的弊端,提出在耐久力持续、大幅度下降的形式下,应重点发展耐久力的观点,阐释了重点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从多角度论证了重点发展耐久力的科学依据及其可行性,对如何实现重点发展耐久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体教结合”的命题提出已有30多年历史,“体教融合”业已成为体育界和教育界都非常关心的课题。本文探究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缘起,以及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最终目标和“理想像”,对中国竞技体育的问题及体教结合、体教融合的动机与意义进行剖析。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面临着“金牌”的成本和意义问题、运动员高淘汰率和人的成本问题、运动员文化素养和全面发展问题、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不平衡问题、竞技体育与青少年体质落差问题、竞技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落差问题等。“体”的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结合教”“融合教”乃至“回归教”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而“结合教”“融合教”应是过程,“回归教”应是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6.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作为支撑。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存在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别主办的两套体系。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改革路径如下:(1)把核心价值锁定于让学生在参加竞赛中不断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构建两个部门有机结合,适合体育和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包容所有学生参与的综合性全国青少年(学生)运动会以及全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并与职业竞赛体系有机衔接;(3)应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统一参赛资格注册、统筹运动等级认证、共享奖励政策激励,谨慎确定初始比赛年龄、年龄段分组、项目设置、比赛数量,更多采取平日校内比赛、周末校际比赛、节假日跨区域比赛、假期全国性比赛的形式;(4)充分发挥单项运动协会、学生体育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前瞻思考、全局谋划、战略布局,整体推进青少年体育赛事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新时代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体现为一是学校体育综合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推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显“弱”;二是传统的体校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发展活力不足,显“残”;三是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尚属起步阶段,各方面均显“嫩”,尚不能支撑新时代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发展。《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是新发展阶段推进我国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意见》要求,转变观念:要促进体育回归教育更多更好依托社会资源,积极扶持社会体育组织,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当下“体教融合”具体应从: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细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深化体校改革,完善社会体育组织和,加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作为新时代体教融合战略布局中的高端智库,以办学基础、学科优势、校社融合等特点彰显独特作用。研究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为背景进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分析高等体育院校在体育精神培育、体育事业改革、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体教融合战略拓展了青少年体育、教育、健康等资源的需求规模,高等体育院校应发挥其在体育事业中的独特作用,围绕理念融合、专业融合、方式融合和人才融合,将体教融合作为提升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地位、提升我国高等体育教育质量的破冰之举。高等体育院校在体教融合政策驱动下,不仅是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和输出的主要阵地,还致力于以健康第一理念、智力支撑效用、重点领域治理、先进制度建设和国际引领发展为治理策略,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打造成为体教融合的高端智库。  相似文献   

19.
运用调查法,以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对其目的与意义、现状与问题、机遇与挑战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目标与思路。主要结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未能得到有效改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青少年体育工作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大范畴。从竞技范畴看,建国以来竞技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目前,高、中、初新三级训练网络初步建立,体教结合得以深化,社会"办训"积极性很高,后备人才培养得到有效改善。但"业训"理念滞后、学训矛盾突出、文化教育薄弱、体校出口不畅、在训规模萎缩、选材面狭窄、竞赛管理不善、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改变。转变青少年体育发展方式,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构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重点做好青少年体育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与体校规范化办学等工作。  相似文献   

20.
由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受教育权长期未纳入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近年来,随着法治进程的深入,特别权力关系理论也在不断地得到修正。本文从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不同发展时期来分别阐述了公立学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的变化,并根据我国大陆地区的实际,提出了几点有关确定公立学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范围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