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能够测定肌纤维组成的无损指标。首先让受试者做两次最大用力等长伸膝,较大的作为最大等长收缩力量(MVC)。测定出腿围(C)和相对肌力(MVC/C)等指标。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记录股外肌表面肌电图(EMG)信号和积分肌电图(IEMG)信号。受试者股外肌的肌纤维组成用活检测定法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在维持70%MVC 等长收缩至疲劳过程中,肌电图功率谱平均功率频率(MPF)逐渐下降,IEMG 逐渐上升,股外肌FT%与MPF 的降低和IEMG 的上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2.
短跑步频与肌纤维神经类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访问、测量测验,在实验的基础上对短跑步频与肌纤维类型、神经类型之间关系以及训练对这种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步频与肌纤维类型是密切相关的,快肌纤维组成百分比越高,步频越快,快肌纤维含量越低,步频越慢,步频与神经类型关系密切;通过一定手段对步频进行强化训练,可以使步频明显提高,而且使肌纤维百分比组成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训练对步频与肌纤维类型之间的关系、步频与神经类型之间的关系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骼肌纤维类型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转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研究条件与相关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科研人员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进行了大量的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研究发现,除发育因素外,神经支配,运动训练,负荷或去负荷,激素以及衰老等各种因素均对骨骼肌纤维的特异蛋白质表达产生影响,乃至改变肌纤维的种类和肌肉的肌纤维组成。对于成体已发育成熟的骨骼肌来说,在此情况下无论是何种因素引起的肌纤维转化,似乎都与神经支配和神经-肌肉或神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有关。目前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理存在多种解释,其中以Chin等根据对成肌细胞培养的研究结果率先提出"骨骼肌特异纤维类型基因表达受钙调神经磷酸酶(calcineurin)依赖性转录信号途径(signaling pathway)控制"这一学说为代表。但是这些理论都不成熟,对骨骼肌纤维转化的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后成年SD大鼠比目鱼肌中不同肌纤维类型以及MHC亚型,旨在探讨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引起比目鱼肌肌纤维和MHC亚型之间相互转化。方法: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成安静组、小强度运动组、中等强度运动组和大强度运动组。取大鼠右侧后肢比目鱼肌,分别用ATP酶染色法鉴定I型和II型肌纤维;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分离MHCI、MHCIIa、MHCIIb和MHCIIx。结果:1)小强度运动使比目鱼肌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增加(P<0.01),I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减少(P<0.05)。2)中等强度运动使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减少,II型肌纤维的面密度增加(P<0.05)。3)小强度运动使肌纤维MHCI%升高,MHCIIb%降低(P<0.01);中等强度运动使肌纤维MHCI%和MHCIIb%降低,MHCIIa%升高(P<0.01);大强度运动使肌纤维MHCIIx%升高(P<0.01)。结论:不同强度运动可以引起比目鱼肌MHC亚型之间发生变化,小强度运动引起MHCIIb向MHCIIx、MHCIIa、MHCI方向变化;中等强度、大强度运动引起MHCI、MHCIIb向MHCIIx、MHCIIa变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肌球蛋白重链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对股四头肌肌肉活检样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分析肌纤维亚型的转变和肌细胞横截面积的变化,同时用电泳的方法观察肌球蛋白重链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ⅡD/A混合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力量训练6周和12周后都出现了显著的下降;Ⅰ/ⅡA混合型肌纤维的比例在力量训练6周和12周后都出现了显著的上升.电泳分析发现在两个训练组的MHCⅡd/x含量的比例都在训练12周后出现显著下降.另外,力量训练造成了Ⅰ和ⅡA型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在12周后显著增加.因此我们得出,不同训练模式后受试者的肌纤维展示了对训练过程不同的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图像处理软件在定量计算不同类型肌纤维数量和面积时的优缺点,找到精确定量的简便方法。方法:采用尾悬吊模型造成大鼠肌肉去负荷萎缩后,应用ATP酶异染法对腓肠肌纤维冰冻切片进行染色分型。Image J和Image-Pro plus软件进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计数;Image-Pro plus和Photoshop计算不同类型肌纤维的面积百分比。结果:Image J可以精确的对不同类型肌纤维进行计数,而Image-Pro plus往往会多计数一些杂点而导致计数不准确;在对Ⅰ型肌纤维面积进行计算时,Image-Pro plus和Photoshop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而计算Ⅱa和Ⅱb型的面积时,两种软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使用Image J软件可以方便、准确进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计数;染色效果好,肌纤维类型区分明显的片子可用Image-Pro Plus快速进行面积统计;区分度不太理想的片子可以用Photoshop进行精确选择后计算面积。  相似文献   

7.
用HSI—1型肌纤维组成测定仪对我省11个项目108人的最大等长伸膝力量(MVC)、相对肌力(RMVC)、腿围(C),男子股外肌肌纤维%及多项机能指标进行测定,对我省18—25岁男运动员肌纤维特点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快肌组(FT为62.30±9.59%)和慢肌组(FT为4261±5.94%)在纵跳高度、无氧功率、去脂体重、RMVC、MVC、VO2max等指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0.01),快肌组明显高于慢肌组。运动员的肌力(MVC、RMVC)与FT%间呈中度、高度相关(r=0.64,r=0.77.P<0.01):MVC与肌围(C)密切相关的项目有蹼泳、短跑、水球、棒球;纵跳高度、无氧功率与FT%相关的项目有短跑、游泳、水球、棒球;FT%与身高、体脂%,去脂体重、腿围、反应时、背力、握力、肺活量、VO2max等指标无明显的相关。除体脂%外,男子上述各指标高于女子;女子游泳与中长跑运动员各项指标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考察了肌肉的快、慢肌纤维对人体基本能力及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影响。在进行单个环节及全身最简单的运动时,快、慢肌纤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力及速度方面。但在进行较复杂的全身基本运动时,快、慢肌纤维才显出对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方面的影响。说明快肌纤维多者,对完成复杂动作更有利。另外,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快肌纤维对完成运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考察了肌肉的快、慢肌纤维对人体基本能力及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影响。在进行单个环节及全身最简单的运动时 ,快、慢肌纤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力及速度方面。但在进行较复杂的全身基本运动时 ,快、慢肌纤维才显出对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方面的影响。说明快肌纤维多者 ,对完成复杂动作更有利。另外 ,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 ,水平越高的运动员 ,快肌纤维对完成运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离心运动后热休克蛋白70在骨骼肌细胞内的表达特征,探讨热休克蛋白70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运动组,运动组进行一次性大负荷离心运动,于运动后即刻和24 h取腓肠肌,冰冻切片,用腺苷三磷酸酶法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观察热休克蛋白70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安静状态热休克蛋白70分布在Ⅰ,IIa型肌纤维,IIb型肌纤维中没有分布。离心运动后热休克蛋白70从胞浆内移位到Ⅰ,IIa,IIb肌纤维的细胞膜和细胞核。结论:热休克蛋白70作为分子伴侣,在肌纤维遭到应激时移位到细胞膜和核,可能对细胞膜起保护作用,也可能在膜损伤后,移位于此帮助蛋白合成修复。  相似文献   

11.
区分肌纤维类型的异染ATPase法改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完善区分肌纤维类型的异染ATPase染色方法,为相关的实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发现:染色方案一可显示4种肌纤维类型:II、IAI、IB和IIC。大鼠骨骼肌在预孵育液pH值4.35左右时,出现最佳染色结果;而蟾蜍骨骼肌在预孵育液pH值4.40~4.70都出现了较佳的染色结果。染色方案二只能区分3种肌纤维类型:II、IA和IIB。出现较佳结果时,大鼠和蟾蜍预孵育液的pH值也不同。结论:异染腺苷三磷酸酶法区分骨骼肌纤维类型,染色方案一可区分四种肌纤维类型,而染色方案二可区分三种肌纤维类型;出现最佳染色结果时,大鼠和蟾蜍骨骼肌的染色条件稍有不同,存在种属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研究红景天、红景天苷对小鼠不同肌肉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筛选得出的小鼠按体重和耐力分为对照组、红景天组和红景天苷组,对其进行4周灌胃。检测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中Troponin I-SS(TnI SS)、Troponin I-FS(TnI FS)、Smad3和p-Smad3(Ser423/425)的表达,分析肌纤维类型的变化。结果:各组小鼠体重与腓肠肌、比目鱼肌、跖肌湿重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红景天组和红景天苷组小鼠腓肠肌中TnI SS表达明显增加,且红景天苷组促进表达效果优于红景天组,对TnI FS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对照组、红景天组和红景天苷组对Smad3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但红景天组和红景天苷组可有效抑制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中关键磷酸化因子p-Smad3(Ser423/425)表达。结论:4周红景天和红景天苷灌胃可增加慢肌纤维表达,促进快肌纤维向慢肌纤维转化。灌药对于p-Smad3(Ser423/425)表达的抑制,可能为肌纤维类型转化的机制之一,需运用转染等方法进一步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年来随着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改进,有关人体肌纤维结构形式的研究,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涉及到运动训练或石膏固定肌肉后,观察其对肌纤维结构的影响变化,而且对从事不同竞技项目运动员的骨骼肌纤维的结构和机能特性进行专门研究。本文根据不同竞技项目的特点和从事该专项运动员肌纤维组成结构和特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服用冬虫夏草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湿重及梭内、外肌纤维mATP酶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在废用条件下冬虫夏草对梭内、外肌代谢的改变.方法:采用尾部悬吊法建立废用性肌肉萎缩模型,以钙增强的mATPase法检测废用条件下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的mATP酶活性变化.结果:尾部悬吊可使梭外肌Ⅰ型肌纤维的构成比减少,Ⅱ型肌纤维的构成比增加,梭内肌纤维mATP酶活性增强,核袋1纤维mATP酶染色不变或由阴性转变为弱阳性,核袋2纤维和核链纤维由阳性转变为强阳性.服药组梭内、外肌mATP酶活性变化显著低于吊尾对照组(P<0.05),比目鱼肌湿重显著高于吊尾对照组(P<0.05).结论:服用冬虫夏草对尾部悬吊大鼠比目鱼肌梭内、外肌纤维类型转化有明显的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振动刺激对废用性肌萎缩大鼠肌纤维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振动刺激对大鼠废用性比目鱼肌萎缩的影响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振动组(B)、悬吊组(C)、自然恢复组(D)等4组。悬吊14 d后,取C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振动刺激训练4周后取其余3组大鼠比目鱼肌称其湿重,比较4组湿重体重比。并对大鼠比目鱼肌Ⅰ、Ⅱ型肌纤维比例、平均横截面积(CSA)进行定量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C组湿重体重比明显减小,Ⅰ型纤维比例减少而Ⅱ型纤维比例增加(P<0.05)。BD组湿重体重比、Ⅰ型平均横截面积高于C组,B组Ⅰ型肌纤维的比例高于C组(P<0.05)。结论振动刺激能有效地对抗悬吊引起的大鼠比目鱼肌废用性萎缩。  相似文献   

16.
快肌纤维无损伤检测的实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各省少年训练队以及业余体校共316名男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快肌百分比与有关身体素质指标和生理指标的相关程度.结果:行进间30m跑、纵跳摸高、马氏无氧功率三项指标对快肌百分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为实现无损伤检测快肌纤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韩国的JETVIBE(ETS-900N模式)振动器、美国的NORAXON TELEMYO 2400T无线遥测系统和MEGAWIN软件系统,对受试者分别在传统和振动条件下,以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轻负荷和重负荷进行核心力量训练,测核心肌群11块肌肉肌电。结果显示:振动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具有针对训练快肌纤维的使用价值;适宜强度振动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静力性和动力性方式的重负荷和轻负荷的每秒肌电积分值都比相应的传统核心力量训练大,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差异,是更为有效提高核心力量训练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应激状态,细胞快速合成一组新的蛋白质,称为热休克蛋白.研究表明,骨骼肌含有多种热休克蛋白.热休克蛋白随肌纤维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表明热休克蛋白表达具有肌纤维类型特异性.骨骼肌疾病和运动都能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强,然而热休克蛋白在骨骼肌内的诱导、调节的分子机制和它在维持骨骼肌功能方面的作用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对骨骼肌热休克蛋白在生理和病理情况下的改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运动生理学也日新月异,一些老的议题也有了新的阐释和理解。本文就运动生理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经典议题给予了新的理解和梳理:肌纤维类型能否改变、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原因辨析、运动员心脏的争议和发展、肌肉因子在运动与免疫中的作用、最大摄氧量的限制因素之争、无氧阈出现的真正原因、疲劳的中枢和外周机制、衰老与肌萎缩、运动是良医等。最后,对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历史发展机遇进行了阐述,认为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实践性以及运动中的人。文章期望为未来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采用李克特式问卷,结合量与质的方法,考察了一所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四年级的205名学生在学习英语后的自我认同的变化.结果显示,英语学习对受试者的自信心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同时受试者的文化价值观念和交际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附加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