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个真实的假问题: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领域中有关“学科”与“术科”的学术争论是一个在现实中存在的,但在逻辑上不存在的“真实的假问题”。术科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其主体成分为缄默知识。学科与术科本身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有机联系的。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类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术科课程与运动训练的差异,着眼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
戴俊  刘跃  汪庆波 《体育学刊》2023,(1):112-117
术科课程反映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根本,但受传统培养模式影响术科教学存在诸多症结。结合盐城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改革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经验:围绕“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实现理念突破;“实施术科课程校内外、课内外一体化”,优化教学模式;从“竞技体育传承”到“体育健康引领”,整合课程内容;从“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革新教学评价;从“技能提升为旨趣”到“教学能力生成为目标”,转变教师观念。最终形成以理念为引领,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评价为支撑的教学改革体系,能够有效保障育人成效、提升育人质量,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术科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回顾了“学科”与“术科”划分的由来,分析了“学科”与“术科”划分的理论缺陷,认为对知识理解的偏差是造成“学科”与“术科”不合理的原因。指出并分析了“学科”与“术科”划分的不合理对体育专业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术科教学质量,对排球传球和垫球技术课采用“双师”同步教学,实现“双师”同步教学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实验对照。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对学生的技评和达标成绩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双师”同步教学能明显提高排球传球与垫球技术的教学效果;双师同步教学法加强了理论课教师和术科课教师的交流,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更符合体育生的特点;具有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课表编排初探赵峰,廖越,唐玉玲,徐华阳体育院系与一役高校课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包括学科与术科两部分内容,学科课程在教室、实验室上课,而术科大部分课程为训练实践课,需在场地上课,教室与场地需作统筹安排。我院教室较紧张,教学班需流动上课;在场地上术科需根...  相似文献   

6.
“街舞”是一种集娱乐、健身、技巧、表演和科学等特性为一体的时尚体育项目。结合街舞内容课堂教学的实践,论述了“街舞”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立与设置,为“街舞”课程在高校体育课中的普及与推广、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三自”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学科教学自执行全国统编教学大纲以来,以“三基”为教学目标,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以技术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形成了课堂教学“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终结评价”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做“图纸”,力求将学生...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体育课合作教学模式是指以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单位,运用民主化教学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间的合作互动性,采取合理有效措施来改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锻炼,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方式。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共同设计与合理组织合作教学需要的是走出以往的“恶性循环套”,实施民主化教学思路,为使教学内容更富有实用性和趣味性,可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9.
改革术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论述的是改革高师体育专业术科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明确了教学模式的概念;提出了术科教学长期以来采用的单一的“讲解一示范一练习”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进行改革。而“发现学习”教学模式,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术科教学探究实验中,都证明了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明显效果和作用,是一种应该采用和推广的术科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少年儿童“成长加速”、教育普及程度上移以及现代人才观弘扬个性的背景下,班级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已经越发凸显。分层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分层,学生发展自主”的教育模式,它是以学生的需要为中心安排的,是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根据篮球运动的对抗性、竞争激烈的特点,提出在篮球课教学中应用竞赛的方法和手段,传授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及技能,使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进一步了解篮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们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与自觉性,通过篮球技战术的竞赛法教学,在相互的角逐与对抗中,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们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学校的体育改革现今主要围绕着“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这个指导思想开展,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的评价等方面都要求适应这个思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方法是不可缺少的。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等,在普通高校篮球教学中对传统教学法与比赛教学法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比赛教学法可以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面对学生人数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如何更好地完成散打教学任务 ,保证教学质量 ,采用“80 2 0”法则进行教学 ,是解决这类问题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法 ,借鉴现代教学理论 ,结合多年体育教学的实践经验 ,对中等专科学校体育技术课程教学法中 5个环节的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 :教学目标应替代传统的教学任务 ;“等级分组”动态升降的教学组织形式更适合于教学对象学习特征 ;合理的教学顺序是预防错误的有效途径 ;兼收并蓄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是准确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 ;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实现学校体育现代化,是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是在总结我国以往体育教学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未来学校体育发展的规律性。在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应为:在学生学练运动技术达到强身健体的前提下,从培养学生的"个人价值"转变为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平衡。并以此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评价也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我国今后的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教学实验,对“分组合作教学法”在选修毽球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结果表明: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组合作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主导与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解决了教学统一性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侯柏晨  颜辉 《体育学刊》2001,8(6):114-115,118
对体操普修课准备部分进行了教学改革实验。改变了围绕以竞技体操为主要内容的准备部分的活动形式,增加了队列队形、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和课时比重,并设计实施了准备部分的“模拟”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技能,加快师范生由学生到教师角色意识的转换速度,同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唐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4):54+75-54,73
高职院校中的篮球教学课程作为选修课,长期以来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工作中走过场的情况时有发生,相应的教学评估系统也没有得到完善,上篮球课等于玩篮球的情况比较常见。在国家教委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中的篮球教学质量也亟须提高。本文从高职院校篮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对提高其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理论的教材流变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明 《体育与科学》2002,23(2):13-15
体育教学理论教材经历了从《体育教材教法》到《体育教学论》再到《体育教育学》的两次飞跃。现行的《体育教学论》和《体育教育学》教材虽然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但其课程的理论起点和价值取向方面都存在许多疑惑。新的形势下体育教师直接和首先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从过去的“怎样教学”这一教学问题逐步演变成了“教学什么”这一课程问题,必将带来《体育课程与教学》对过去体育教学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王章明 《体育与科学》2004,25(2):75-77,80
在体育课程中,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已不能涵盖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的理念应解读为“体育素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只能落实在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层面上,不能作为教学目标的本身;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是运动技能学习,并为健身奠基;“终身体育能力”不等同于终身体育锻炼,其有机构成是运动欣赏力、健身评价力、运动参与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