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较中国甲A足球联赛与意大利甲级足球联赛、德国甲级足球联赛、英格兰超级足球联赛、阿根廷秋季足球联赛4大联赛在取胜率和进球数上的状况表明:中国甲A足球联赛的取胜率和进球数明显不及4大联赛,其差异显。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球员的进攻意识与技巧欠佳。  相似文献   

2.
中国甲A足球联赛市场失灵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微观经济理论和公共部门经济理论为指导,对中国甲A足球联赛的各类市场失灵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微观原因主要是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和信息不完全;宏观原因主要是经济周期、失业、通货膨胀和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总体上,甲A足球联赛存在市场局部失灵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甲A足球联赛的产品特性及表演类产品的供求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以微观经济学和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国甲A足球联赛的产品特性及其中的表演类产品的需求和供给。认为该产品属于混合产品,其市场不属于有效市场。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甲A职业足球联赛主场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我国甲A足球队90名运动员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结合1995、1996年甲A职业足球联赛的技术统计对主场优势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甲A职业足球联赛存在主场优势并对胜率有重要影响。引起主场效应的基本因素为主场的条件效应、主场的竞赛效应和运动员的主客场心理感受差异效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甲A足球联赛进攻状况分析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通过对我国近3 年甲A 足球联赛射门、进球等技术指标对比分析,探讨我国甲A 足球联赛进攻技战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指导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进攻意识差和进攻技巧不精是目前影响进攻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分析比较法,对影响甲A足球联赛陕西赛区赛场秩序的社会因素进行研究.旨在预防足球暴力的发生,推动陕西足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现代足球边后卫打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祥业 《体育学刊》2004,11(3):102-104
通过对200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前8强和中国2001年甲A、甲B全国足球联赛前8强球队的比赛观察和统计,发现攻守兼备的532阵形已经逐步替代风行多年的442阵式。532阵形的最大变化是最大程度地激活了两个边后卫,使他们在攻守中运用更灵活的方式参与进攻和防守。  相似文献   

8.
1995年是我国甲A足球最为火爆的年头,现场观众高达314万人次,比1994年的217万人次增加了43%。 纵观’95甲A足球联赛可谓“激烈有余,精彩不足”,再看’96甲A第一循环的前半程联赛,技术上也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尤其同英格兰队相比,技术上的差距,更是相形见绌。为此,笔者认为,中国足坛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技术训练,在中国足坛  相似文献   

9.
中外优秀男子足球守门员年龄、身高、体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数理统计法、资料分析法.对参加2003赛季我国甲A足球联赛守门员,2002~2003赛季意大利甲级足球联赛守门员和第17届世界杯前四名队伍守门员的年龄、身高、体重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揭示我国足球守门员的年龄、身高和体重特征,为足球选材、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甲A开幕式     
公嚣霪@03年3月童5日,作为最后一届以“甲A联赛”命名的全国足球联赛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正式鸣哨开赛,十五支球队将为明年的十二个“中超”名额进行最后的冲击,无论成功与否,历经十年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都将迎来它崭新的一页……甲A开幕式  相似文献   

11.
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策略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汝深 《体育科技》2002,23(2):11-13
对体育旅游产品的特征与市场机会进行分析 ,有助于旅游营销主体确立目标市场 ,筛选新产品开发策略 ,并在市场运营中开发培植新型的体育旅游产品 ,以适应现代旅游时尚要求 ,不断拓展和丰富旅游整体市场。  相似文献   

12.
万翠琳 《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20-21,34
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体育用品品牌的打造及企业命运,而且影响整个体育用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本文在分析我国体育用品销售途径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体育用品营销方式趋向多样化,探索了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国际化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3.
体育观赏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卫  杨刚 《体育学刊》2003,10(2):16-19
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探讨体育观赏市场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特征,为合理配置市场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观赏活动在经济中表现为体育观赏市场及体育观赏派生产品市场两种形态;(2)消费对体育观赏市场产品的需求原则是第i个人看k场比赛用-第i个人看k场比赛的非资金代价-现场观看第k场比赛的门票费-第i个人看k场比赛支付交通费>0,因其产品的不可重复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及悬念性,需求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边际效用递减,运动员作为体育观赏市场产品的载体,其竞技表演质量是影响产品供给的重要因素,其酌量性固定成本的投入比重也较大;(3)体育观赏市场的资源配置要达到帕累托最佳状态,政府政策的合理介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论体育名牌产品与学校体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褚海生  文立 《体育科研》2001,22(4):37-39
从中国体育用品消费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创国产体育用品名牌的策略、体育名牌产品市场前景等角度出发,探讨了学校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体育名牌产品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教学培养具有现代消费观念的消费者.  相似文献   

15.
公共体育产品非政府供给的可行性与途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肖前 《体育学刊》2005,12(4):128-130
首先分析了公共体育产品的准公共性特征,指出公共体育产品是一类比较典型的准公共产品,认为我国的公共体育产品市场已经具备采用非政府供给的条件,可以适当引入非政府供给方式以满足大众的不同需求.对于不同类型公共体育产品的非政府供给,可以采取不同的途径,对于公益性公共体育产品,可采取以政府供给为主、非政府供给为辅的混合供给方式,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对于以国家队建设为主体的精英公共体育产品,其非政府供给途径包括由单项体育协会组织运作的国家队、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国家队等方式;对于营利性公共体育产品,最合理、有效的供给途径就是采用非政府供给方式,即由市场完成此类产品的供给,政府只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重点把好市场准入和监督两个关口.  相似文献   

16.
论奥运项目的市场体系及产品特性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完善奥运项目市场体系和把握其产品特性是进行市场开发的基础.对奥运项目市场进行规范的划分和对其产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市场开发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NIKE的品牌扩张与我国体育用品品牌的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体育用品业面临着世界各大品牌抢占国内市场的挑战,而目前我国的体育用品品牌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针对这一情况,在借鉴了世界第一大运动品牌NIKE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体育用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之后,提出借鉴性建议: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养核心竞争力,运用现代营销理念建立健全营销体系,合作发展,把我国体育用品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多元回归模型和案例比较,在探讨我国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考证实现两大产业融合的市场关系和经营模式。结果显示:1)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是服务运营商通过对体育消费产品和养老消费产品的特色内容进行集成开发,进而打造促成"体育+养老"消费新业态的产业创新过程;2)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表明,依托体育产品经营布局增强养老市场活力、依托养老市场黏度提高体育产品经营实力,有利于形成体育产业与养老产业的联动关系;3)"体育+养老"跨界经营新模式源于需求指引式融合、服务重组式融合、资源互享式融合、市场共拓式融合、功能延伸式融合、技术渗透式融合;4)做实做活细分型老年体育消费市场、加快健全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着力分类推进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是支持两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抓手。  相似文献   

19.
我国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及优化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对体育产业的市场结构中市场集中度、产品和服务差别化、行业壁垒状况以及市场容量和未来供给能力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结构整体上尚属离散型,体育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体育产业领域的直接行政规制逐步为法律规制所替代,体育消费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但正得到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体育产业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目标模式,提出了优化我国体育产业市场结构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采用社会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田径赛事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结果表明,影响辽宁省田径赛事市场运作的因素有体育经济环境因素、体育政策环境因素、田径赛事产品质量因素、田径竞赛环境因素和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观念与素质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