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Exercise has been suggested as an effective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a range of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In this study, we explored the perceptions of exercise held by course directors of doctoral training programmes in clinical psychology in England. Given the exploratory nature of the study, we used a qualitative design incorporating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lthough most participants held favourable attitudes regarding exercise, this was related more to exercise being seen as a positive lifestyle activity that is worth encouraging, rather than exercise being recommended as an adjunctive treatment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ductive analysis identified four themes that underpinned such a response: inconsistent positions on the evidential criteria use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exercise, which masked themes regarding the perceived 'simplicity' of exercise interventions, a practical adherence to a mind-body dichotomy, and the incompatibility of exercise with traditional models of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clinical conditions. The barriers we have highlighted will continue to hi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exercise as a common therapeutic adjunct at present. Although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ercise and mental health, consideration must also be given to how such research should be disseminated to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中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探究其演进路径与发展脉络,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锻炼心理学,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Ⅲ软件对CNKI收录的1 335条中文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科研数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心理健康、锻炼动机、运动处方、抑郁;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人。研究前沿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行为、精神卫生、自我决定理论、干预性研究、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中介作用和中介效应研究等方面,并从理论层面、方法层面、应用层面等多视角对锻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Although recommended in most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adolescent rehabilitation, there is a lack of standards regarding the amount of exercise therapy tha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hould receive during rehabilitation to ensure effective treatment. First, existing treatment guidelines were examined with regard to data on the frequency, duration, content, and modes of procedure of exercis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sthma, obesity, and atopic dermatitis. Moreover,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exercise therapy in child/adolescent rehabilitative care was analyzed by using standardized data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rapeutic measures of the years 2007/2008 and comparing different rehabilitation centers. In the context of a nationwide survey, experts and clinicians were asked to describe and define how exercise therapy can be adopted in rehabilitative practice. On this basis, an expert workshop was conducted during which a pilot version of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child/adolescent rehabilitation was developed and compared with actual medical care practice. Obese children/adolescents receive the highest amount of exercise therapy (4.7 h/week). However, children suffering from atopic dermatitis engage just as long in therapeutic exercises (1.9 h/week) as do children with asthma (1.9 h/week). Exercise therapy modules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rehabilitation centers in terms of averag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When comparing treatment guidelines and actual medical practice,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only children up to the age of 7 with atopic dermatitis or asthma are provided to some degree adequately with exercise therapeutic treatment, whereas children aged 8 or older with asthma and/or obesity receive too little exercise therapy. Potential reasons for large variations between rehabilitation centers regarding the use of exercise therapy as well as possibl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discrepancies between actual rehabilitative care practice and therapeutic guidelin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5.
采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测量,并对运动处方锻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除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外,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及阳向项目数、总分均高于国内青年常模;2)运动处方锻炼的新生代农民工与非锻炼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着显著性差异;3)在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方面,运动处方锻炼是一条行而有效的途径,且运动处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的改善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课题探讨了以健美操运动为手段对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运用实验、数量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参加健美操选项课的大学生进行实验前后的测试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运动处方适合于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抑郁、强迫、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六个因子的效果显著,但是对于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三个因子的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7.
在普通高校课外活动推行运动处方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是落实健康第一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落实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武汉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了他们的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和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大学对运动处方不了解,有92%大学生表示对运动处方指导锻炼非常感兴趣。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指导健身的前景是极为广阔。在高校课外体育锻炼中,运用运动处方原理进行体育锻炼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法,以"运动处方""治疗""抑郁症"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超星发现等文献网站,搜索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旨在整理出运动处方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现状,为今后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收录的2017年到2020年间以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为主题的文献信息为研究数据来源,运用文献资料法和Cite Space知识图谱分析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外部特征和基本情况,解析当前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经典引文,揭示研究热点。国外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研究呈现出跨众多学科且多领域之间相互交叉的态势;研究来源期刊种类丰富多样,涉及学科领域广泛;美国和澳大利亚虽发文量最多,中心性较低;英格兰、新加坡和南非其研究影响力较高;大学是该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问题,锻炼对儿童体质和健康的干预尤其是对肥胖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与慢性病方面研究是国际上关注的焦点;身体活动水平对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儿童和青少年身体活动准则的制定、儿童青少年久坐行为与多项身体以及心理健康指标之间的关系等研究构成了该领域的经典被引文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项目对老年妇女抑郁、焦虑的影响。方法:以乌鲁木齐市区有抑郁和焦虑症状倾向但无严重躯体疾病和严重精神疾患的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对象个人情况研制针对性的登山运动、太极拳运动、民族舞蹈运动的运动处方并实施8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76名研究对象实施运动处方前后进行测评。结果:经过4周规律的运动后,研究对象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均有显著缓解,8周后改善更为明显。结论:长期中等强度的登山运动、太极拳运动和民族舞蹈运动均可有效改善老年妇女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就运动项目而言,民族舞蹈运动在老年妇女抑郁情绪改善方面,更易产生心理裨益,太极拳运动在老年妇女焦虑情绪改善方面,更易产生心理裨益。  相似文献   

11.
游泳健身运动处方对小学生体质与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8~13岁小学生实施游泳健身运动处方的实验,以实验室体质测评及心理健康测评为依据,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游泳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施对少年儿童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及心理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可以科学有效地对其进行强身和健心;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制定及其效果检验,可将体质测量法和心理测量法相结合加以评定,既简单易行,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运动处方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影响,寻求对青少年健康体适能的有效干预手段,采用实验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随机选取高中男女学生共60名作为实验对象,分组进行运动干预,通过八周的实验,发现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比单纯的有氧运动能更有效的提高青少年的健康体适能。  相似文献   

13.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运动处方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锻炼习惯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处方教学对学生身心有很大改善作用。为今后利用运动处方科学地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强身健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应用康复运动处方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康复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作用。方法:在校经心理测验被确定为抑郁症的大学生患者36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12例维持已有的药物和心理治疗;B组24例在已有药物和心理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运动处方,时间均为16周。结论:通过对所有参与试验的大学生实施运动处方前后的各项抑郁症状、身心功能及健康水平进行随机观察和问卷测定发现:抑郁症状明显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步稳定状态。其中躯体、轻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评价症状改善有效率分别为A组59.24%、76.32%、52.43%;B组87.69%、92.37%、82.13%。这一结果证明康复运动处方对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各种身心症状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5.
此实验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进一步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中学生心理障碍状况存在的差异,探索通过运动干预为手段改善和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可行性,分析运动干预处方对心理障碍治疗作用,为以后用运动干预手段改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大力推动发展足球运动之际,校园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成为关键一环,而足球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将决定青少年成才的高度与远度。本文通过整合归纳文献资料,结合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和运动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足球运动的运动方式、竞赛方式和竞技表现特征进行分析,探究出校园足球背景下体能训练的科学方法与指导理念,从而用于指导青少年足球的体能训练。  相似文献   

17.
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认知意识与行为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文献综述法和数理统计方法、问卷调查法对高师女大学生运动健身的认知意识、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师女大学生对运动健身的"知、信、行"有明显的偏差。在对运动健身的项目选择呈多样化,学生自己参与健身的独立性较差,运动健身时的强度和量把握得不好,并且在锻炼方法上相对单一,学生从主观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欲望意识距我们所要求的标准还有距离。通过分析研究,建议对高师女大学生的运动健身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促进和加强女大学生对体育运动健身以及健康教育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虽然“运动是良药”已被公共健康和临床医学所接受并付诸实践,谁有资格开运动处方仍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从制定和应用运动处方“权威性”的角度对“谁有资格”进行了探索,认为虽然运动健康领域学者对运动处方的制定和发展作出了更多贡献,但目前运动和医务专业人士都不具备单独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运动与医学跨学科融合的专业团队是开出科学、有效和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必须条件,但目前不论在人才培养上还是专业组织架构上都存在巨大挑战。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为应对挑战开辟了新方法和新路径,并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预期,以人工智能为中心,以跨学科、个性化、疾病专业化、技术(可穿戴设备)和行为为理论基础,整合生活方式的新型运动处方体系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9.
焦虑症的运动处方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因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神经衰弱以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致人伤亡的案件,引起了人们对心理疾病的高度重视。而焦虑症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如果调治不及时或不予治疗,心理上就会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就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生理、心理病理变化,甚至威胁人的生命安全。因此,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用恰当的运动处方来进行自我调治,是治疗焦虑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大学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中采用精神卫生调查问卷SCL-90,对实施健身运动处方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通过专家及学生调查来探讨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以研究实施健康运动处方的心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参与者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对人际关系、焦虑等方面的调节和改善有一定作用。健身运动处方的运用要考虑处方内容、形式、负荷强度的安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