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的作用与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儒、道、释三家对武术文化不同的渗透和影响。在中国武术史上,儒、道、释三家对中国武术都起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武术的内涵,加快了武术发展的速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武术之道是一种过程之道,富含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启示。武术教学设计是提高武术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武术教学设计应树立系统思想,做到武术教育思想目标化、武术教学目标过程化、武术教学过程方法化,并通过武术教学设计与武术教学实践的高度协同来充分体现武术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2,(12):43-46
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根植于老庄哲学,在传统文化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发展,自然融汇了易学、道学、中医学、伦理学、兵法、天文、地理、养生等传统文化。以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九宫等"道"理为指导和规范,其文化内涵深厚,功理深博,功法精妙。主要特征如下:清静为基、圆柔为用、阴阳为本、养气为宗、自然为韵、丹拳合一、性命双修、整体圆融。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就空手道和武术的起源和发展、"道"与"德"、技术特点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传统的武术整体上优于过去的空手道;而目前,空手道在世界的推广却优于武术。最后总结出空手道的发展给武术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滨 《武当》2010,(6):31-34
中国武术内家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强身健体与防卫御侮的光辉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靓丽瑰宝。武当内家拳法,是我国武术理论体系发展最完整,行功施行最简易,最能体现道禅儒三教用武思想的大义内涵。武当山是“中国武术内家拳发源地”。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武术的习得层次理论与规律,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的本质、习得层次理论和规律进行论述,认为武术的本质在于其技击性;武术习得层次有"技"、"艺"、"道"三个方面;武术习得规律包括由技而进乎道的过程性规律,着熟、懂劲和神明阶段性规律,由术入道的修身规律和形神兼备的表现规律。学习武术应该遵循其习得规律,习武者应勤学苦练,然后方能领悟武术的真谛,还应结合武术发展的内在文化规律,吸取精华,弃其糟粕,推进武术技击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考察等方法,研究武术发展现状;阐述尚未进入当代武术“主流”层面的武术功法,顺应武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日益发展的脉络,以及武术功法的内容和分类、技术构成、练习目的、练习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的特征。1.武术功法是武术的三种运动形式之一。拳谚“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揭示了武术功法在武术运动中的重要作用。自武术产生以来,武术功法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包括柔功、硬功、轻功、内功和感知功的技术体系。2.武术功法的特征。从内容看,表现为全面性与专一性相结合;从分类看,表现为以锻炼效果为标准对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京剧与武术     
葛峻 《武当》2005,(5):29-30
戏曲艺术与中华武术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只是戏曲着重于欣赏,而武术则以技击为要。但在不少戏曲艺术家的身上,都不难看出二者联姻。盖因武炼精气神, 而戏曲为塑造形象也追求精气神三全,而得"人如其人,情若其情"。戏曲,特别是京剧的表现形式,是通过"四功"(唱念做打)、"五法"(口法,眼法,手法,身法, 步法)这种综合艺术手段来实现的。所以,他们借鉴武术动作,以丰富自己的"四功、五法",使技艺臻入一个高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20,(1):58-63
武术常言"技近乎道",而达到这一境界的过程则是"由技及道"。通过梅洛-庞蒂身体图式的概念阐释武术中的身体主体,并对"由技及道"进行身体现象学考察可知,身体图式的统觉性和拓延性使武者整合感官的统一性,形成身体的时空感,实现身心合一、身物合一,使行为具有了"我能"的身体意向性,由此身体能够不经过分析演算的逻辑过程便自动"知道"如何在复杂的情景内完成身体动作,呈现为武术技艺的进道之状态。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武者的身体与万物互感互通,彻底消解了主客二分性而由技艺之道臻至天人合一之道。由此武者不仅通过身体图式使不可见的玄妙的"道"成为身体主体自动化之的过程,并且通过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道"成为了身体主体的现身情态,技艺与道通过身体主体真正被弥纶为了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一、为什么教(一)学校武术的基本定位台湾著名武术家徐纪曾说:"武术本是杀人之技,但因为对人体的充分了解,及体能的极度发挥,因而也具有救人—也就是保健之功。此外,更因为它演练时的体态矫捷多姿,每因精熟,而臻美妙。就更多出一个赏心悦目的娱人之能。"笔者认为,该表述充分说明了武术的本质内涵与外延,所不同的是由于人们的喜好和追求目的的不同,武术的多功能性在各自方向上被深  相似文献   

11.
石锁功     
海蓝 《精武》2007,(1):45-45
石锁功是中华武术中流传久远的传统功法,相传石锁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盛行于清。习练武术时,可以通过石锁功来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功效与铁袋功相仿。同时它能增强人体的力量素质,也是锻炼身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运动是我国古代传统养生健身的方法之一。它既不是体操,也不是柔道,更不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芭蕾”。它博大精深的功理以道、儒、理、易哲学理论为支柱,以养生、气功、中医、武术等领域的气血、经络、穴位和脏腑学说为基础,融通于军事学、人文学等领域,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使中国的太极拳走向世界造福于人民  相似文献   

13.
浅谈建设和谐社会中的武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武术自它产生以来,就被纳入中国伦理之道。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伦理思想的哺乳与规范下,形成了武术之人应当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中华武术的一个重要内涵——武德。本文通过对武德教育内容的继承和发扬的研究,针对当代社会道德发展相对滞后和滑坡的现象,提出了武德教育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大名派,是佛教文化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融合典型代表.少林武术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研究认为,少林武术之所以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不同与其它武术流派的独特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佛家倡导的"三教合一"思想的成功应用,以及儒、释、道三家文化对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深受传统文化的滋养与影响,特别是武术文化借鉴并吸收了传统哲学中的核心思想——“道论”,使武术不仅具有搏击的功能,更具备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德育和教化的功能,成为练习者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精神境界的可行手段,也成为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技的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武术文化所吸收和借鉴的传统“道论”哲学,主要源于宋明理学对于“道”的理解和解释,其中“道”具有“道德”“道理”“方法”等3个层面的含义;而武术与“道论”相结合主要采取了“道器不二”和“比附与借用”2种实现途径。武术文化对于传统“道论”哲学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层面完成对武术文化的理论构建,也为自身在传统文化的大氛围中寻找到存在与发展的“合道性”依据。  相似文献   

16.
影响武术跨文化传播的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子来  王林 《体育学刊》2008,15(4):96-100
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限的文化.中国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不同文化、民族实现着跨文化交流,获得了新的思想资源,因而武术非但没有中断,还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随着武术与"他者"交流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了武术发展的自我中心主义、武术发展的自卑情结、武术内容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武术对"道"的追求,以及对武术的"误读"五方面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对这五方面障碍的深入分析,对于武术真正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切实理解武术自身和所需跨越的环境才能为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武术文化与高校武术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术是借人体运动方式所表现出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寓中国文化、哲学为一体,集儒、道、佛三教诸多内涵为一身,是中国历代名人志士历练自我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校武术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有利于良好品行的形成,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但学武之道绝非是单纯的模仿,亦非知识的简单积累与混合。文章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武术教学必须坚持武术文化教学以达到武术为人才终身服务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由技入道——论中国武术之体道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庄子为代表的技遒思想不仅作用于中国传统艺术门类,而且也鲜活地体现在武学思想之中.通过"技进乎道"经典艺术思想,中国武术逐步由技入艺,再由艺上升为道.在技艺演练的过程中,武术借助"忘"、"无"与"自然"等途径,实现了具象动作与抽象理念的完满结合.将体道思维纳入武术运思与演练方式的分析当中,进而还原以武演"道",以"道"入武的传统武学思维.这不仅揭示传统武学思想的特征与情貌,也给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田野调查、对比分析法等方法,从传统武术视野下审视散打的发展。研究发现,气、桩功、整劲、短打为传统武术的技法特征,与散打腿法具有很好的互补效应;提出了散打应从武术基本功、传统武术短打、传统武术拳理三方面入手改进的建议。通过传统武术与散打的融合升华散打文化,有利于调节武术界长期对散打发展的诸多争议,促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功夫",以浓郁的武术散打文化意蕴更好地传播于世界。  相似文献   

20.
身体是武术教育的核心和载体,今天武术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是没有处理好武术中的"身体"而引发的问题。传统武术的传承关键是将身体传承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通过身体的内在变化,从而提高自身精神境界和对传统武术文化的内涵理解。从身体角度来看,身体的自我参与是武术教育的原点,身体的自我感悟是武术教育的切入点,身体的自我肯定是武术教育的内在动力,身体的自我养成是武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从身体角度去反思和认识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不但有助于武术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且也有利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