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学生锻炼行为与决策平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中学生锻炼行为,了解锻炼阶段变化特点及其与决策平衡的关系,采用锻炼阶段变化量表、决策平衡量表对767名中学生进行测查。调查发现:被试锻炼行为阶段分布为:47.72%的中学生不锻炼(前意识和意识阶段),32.86%的中学生参与锻炼,但没有规律(准备期),19.43%的中学生参加规律性锻炼;男女生锻炼阶段变化没有显著性差异;高中生较初中生锻炼参与更少。从前意识期到准备期到维持期,利益感逐渐增加,障碍感渐小,知觉到的利益和障碍对锻炼参与有预测作用。研究提示应依据青少年锻炼阶段进行针对性认知干预。  相似文献   

2.
以"锻炼行为分阶段转变模型"、"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理论为基础,选取福建省七城市家庭为调查对象,通过对不同家庭环境资本构成特征的调查研究,考察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多维家庭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我省大约21.72%城市青少年处于锻炼行为前意向阶段,仅大约13.53%城市青少年处于锻炼行为保持阶段;(2)青少年锻炼行为处于不同阶段的家庭经济资本不具有显著性差异,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家长的体育意识具有显著性差异;(3)家长的体育意识和家庭文化资本是影响青少年锻炼行为阶段转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德国学者SCHWAZER于1992年提出了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HAPA),该理论同时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并将锻炼行为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在无意向阶段,个体并没有要决定参加体育锻炼;在意向阶段,个体形成了参与身体锻炼的意向,但仍旧处于无运动或运动不足的状态;在行动阶段,个体进行充分的身体锻炼。前人研究已经证实,该模型可以对成年人锻炼行为进行有效预测和干预,但前人研究使用的阶段量表大多直接取材于TTM的5阶段测量方法,并不适合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3阶段模型。为了准确地测量个体所在的阶段,更好地检验HAPA模型的结构,进一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力,促进青少年锻炼行为的提高,以辽宁和湖南部分中学生为被试,编制了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可以分为无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和行动阶段;(2)使用锻炼阶段量表可以进行3个阶段的划分;(3)青少年锻炼阶段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是测量青少年锻炼阶段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
运用身体吸引力量表、身体价值感量表、一般自尊量表和一般生活满意感量表,对西安和乾县的1237名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及其自我评价的影响调查,运用Spssll.5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有锻炼行为的中学生在各量表上的自我身体评价水平均比无锻炼行为的中学生高;(2)过少的锻炼对身体吸引力评价没有多大的改变,没有锻炼活动的中学生在身体吸引力的评价上与每周锻炼1-2次者之间不存在区别;(3)合适的锻炼时间能够增强中学生时自身的评价能力,每周锻炼次数在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在31 min-45 min 之间对中学生比较合适;(4)学历、性别与地域差异等对中学生自我评价均有不同影响,地域差异是导致中学生自我评价水平不同的可能原因之一,学历与性别不会影响中学生对一般自尊与一般生活满意感的评价,身体吸引力和身体价值感的评价存在性别与社会环境因素取向,男生对身体吸引力与身体价值感的关注度高于女生,初中生对身体吸引力、身体价值感的评价优于高中生.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青少年身体锻炼与自尊、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对北京市中、小学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与自尊、人格的关系进行研究.共测量北京市中、小学生403人(男186,女217),小学生共138人(男62,女76,年龄12.23±0.982岁).初中生共157人(男64,女93,年龄14.58±0.663岁),高中生共108人(男60,女48,年龄17.78±0.828岁).结果发现:1)小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锻炼组显著高于非锻炼组,而初中、高中阶段受试者的自尊水平在锻炼组与非锻炼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2)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锻炼组与非锻炼组之间,在人格维度上存在一致与差异,锻炼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更积极.结论:1)身体锻炼可能是影响小学生的自尊发展的重要因素;2)身体锻炼可能对青少年的人格因素有积极效应;3)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影响身体锻炼对自尊、人格效益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分层整群选取长沙市706名青少年研究对象,检验健康行为程式模型(HAPA)应用在青少年群体锻炼行为中的行为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差异性.结果表明,危险认知、结果预期、自我能、行动计划及锻炼行为等变量在不同行为阶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阶段非连续性检验方面,对前意向者,危险认知、积极预期及自我效能是该阶段显著预测变量,总共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40%;对意向阶段,自我效能及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7%;对行动阶段,危险认知、自我效能、行动计划是该阶段的显著预测变量,解释锻炼行为变异量的25%.阶段非连续性及社会认知变量的阶段显著差异性为健康行为促进中阶段匹配干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交叉滞后组设计探讨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三者间的因果关联,以及性别、学段在三者中的调节效应。采用学校自然环境量表、锻炼氛围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对109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12周、两阶段纵向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体育锻炼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性优于女性),并且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以及体育锻炼的学段差异也显著(初中生各指标高于高中生);学校自然环境能单向预测体育锻炼和人际环境,体育锻炼能单向预测学校人际环境,即在学校自然环境与人际环境的影响链上,青少年体育锻炼具备中介作用且该效应存在学段差异。研究表明:学校自然环境、人际环境与青少年体育锻炼存在因果关系,其中,学校自然环境能通过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而间接提升人际环境,且该路径对初中生影响功效更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量表法,对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由社会环境支持、物理环境支持、锻炼方案支持三个维度构成;男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女生,初中生身体锻炼的行为态度、行为控制感、行为意向优于高中生,中学生身体锻炼的主观规范无性别和学段差异;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是预测其锻炼行为的重要指标,它既可以通过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进而影响锻炼行为,亦可通过行为控制感直接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关系以及自尊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而加强大学生体育参与行为,提高其身心素质。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量表》、《锻炼态度量表》以及《自尊量表》对34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施测,然后采用逐步分层回归分析对家庭功能、自尊和体育锻炼态度间的关系进行检验与分析。结果(1)大学生家庭功能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呈显著性正向相关,且家庭功能正向预测锻炼态度;大学生家庭功能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P<0.01),女生家庭功能的得分高于男生(35.08>34.5);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水平和家庭功能水平在一定能程度上低于本科生(43.31>41.26);住址为省会城市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总分大于其他市辖区县(44.97>39.08);(2)大学生自尊在家庭功能与体育锻炼态度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β=1.185,P<0.01)结论(1)不同年级、性别和地区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有显著差异,家庭功能对锻炼态度起到正向预测作用;(2)家庭功能是通过自尊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产生影响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持续几年实行不同体育锻炼对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入学6个班的新生,随机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以不同的锻炼内容、方式实施的阳光体育运动,并采取了不同的管理以保证锻炼得以顺利运行.结果:连续4年在每年级的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实验班”的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指标均比2008的指标有了显著性提高(p<0.05),也有多项指标比同期的“对照班”显著性提高(p<0.05);而“对照班”有的指标有所提高,有的指标则提高不明显.结论:在体质健康水平方面,“实验班”比“对照班”具有更全面深刻的影响和显著性的提高.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重视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将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2.
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健康信念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用锻炼行为交互作用、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业余时间体育锻炼5个量表对878名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试图构建青少年锻炼行为促进模型,并给出科学的干预策略。结果表明:(1)青少年锻炼行为受到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外因潜在变量和体育教学、学校保障、制度安排、运动认知、家长影响、家庭支持、生活方式、社区体育、体育文化和社会舆论10个内因潜在变量的影响;(2)学校体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自我效能、体质健康信念均对青少年锻炼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进一步比较得知,学校体育的预测能力最强;(3)学校体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作用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以通过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质健康信念×自我效能产生中介效应,且中介效应量大于直接效应量;(4)对青少年锻炼行为进行干预,从宏观角度,应以社会环境为基础层,家庭教育为发展层,学校体育为创新层进行系统干预;从微观角度,应重视和强化青少年体质健康信念和自我效能教育。  相似文献   

13.
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阳光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锻炼态度及身体自尊的影响。采用《锻炼态度量表》及《身体自尊量表》(PSPP)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参与者80人、非参与者80人进行测试研究。结果:(1)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锻炼态度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行为态度、主观标准影响非常显著(P<0.01),在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方面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情感体现、行为控制感方面有一定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非参与者锻炼态度无明显变化。(2)8周阳光体育运动对参与者PSPP总分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影响显著(P<0.05),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影响非常显著(P<0.01);非参与者无明显变化。结论:阳光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身体自尊各方面均有上升趋势;有效改善大学生锻炼态度,增强其参与意识、影响其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14.
陈艳  万忠伟 《安徽体育科技》2013,34(1):82-84,91
目的:了解岳阳市城乡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对比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学生健康政策,为岳阳市城乡中学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岳阳市5所中学31个班级约1860名学生进行无名问卷调查。危害中学生健康的危险行为主要为伤害、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不良膳食行为、缺乏体育锻炼。结果显示:岳阳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城市和农村在不良饮食行为(X2=34.21);意外伤害行为(交通违规行为X2=8.85;不安全游泳行为X2=6.64);物质成瘾行为(吸烟、饮酒X2=16.74);精神成瘾行为(X2=31.43)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应针对城乡不同人文环境,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城乡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岳阳市城乡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发生对比情况,制定相应的中学生健康政策,为岳阳市城乡中学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岳阳市5所中学31个班级约1860名学生进行无名问卷调查。危害中学生健康的危险行为主要为伤害、吸烟、饮酒、网络成瘾、不良膳食行为、缺乏体育锻炼。结果显示:岳阳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城市和农村在不良饮食行为(X2=34.21);意外伤害行为(交通违规行为X2=8.85、不安全游泳行为X2=6.64);物质成瘾行为(吸烟、饮酒X2=16.74);精神成瘾行为(X2=31.43)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针对城乡不同人文环境,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促进城乡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以534名在校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行为变化的跨理论模式,用体育锻炼行为阶段调查表和身体自尊量表(PSPP)考察大学新生身体自尊水平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大学新生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的身体自尊各维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7.26,17.48,8.02,9.00和10.88,P值均为0.000)。从均值的变化趋势来看,随着锻炼行为阶段向前发展,各维度的得分都越来越高,到维持阶段达到最高分。多重比较中可以看出,身体自尊水平自我评价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维持阶段与准备阶段、意向及前意向阶段。研究表明长期有规律的锻炼行为对自尊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让锻炼者获得良好的心理效益.使茸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杨凯  曾小玲  王岐富 《体育科技》2014,35(4):105-108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湖南省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8%的初中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23.9%的初中生认为体育锻炼的作用是保持健康、不生病;65.9%的初中生赞成自己现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41.5%的初中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增进健康、提高免疫力;31.3%人已达到体育人口锻炼标准;初中生一般是在下午5到7点间在学校体育场馆与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研究发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学习任务重与家庭是否支持、锻炼环境等是影响初中生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4 628人,以调查辽宁省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均以功课为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辽宁省青少年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个体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导向因素是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